幼兒園開展節日教育,是實施《綱要》的重要環節,于丹教授曾經說過:節日的意義,就是要記得起、喚得醒;回得來。
2. 了解“清明節”的習俗
3. 幼兒園“清明節”的活動方案
4.?“清明節”的親子游戲&美食制作


當孩子問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可能出現的都是“放假"和"掃墓",清明節還有什么?我們還能告訴孩子一些什么呢?
我們可以給孩子講關于清明節起源的故事,讓孩子了解,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祭祖。
卷毛爸爸原創繪制+專業教研團隊內容設計
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 01?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踏青也稱作春游,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蘇,人間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時光。
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一直相傳至今。
拔河的運動起源于春秋后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后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后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
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于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
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游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參加。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看一看,今年在幼兒園里有哪些有意思的清明節活動吧,讓孩子感受不同以往的清明節吧。
1. 了解清明節既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2. 觀察清明時節的氣候、動植物和自然界中的變化,能簡單講述。
3. 喜歡跟同伴一起參加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4. 通過了解清明節習俗,培養幼兒感恩的情感。
5. 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了解生命的意義。
1. 視頻:《畫說清明節》
2.?清明節圖片
3.?繪本故事《毛毛去春游》
4.?《幼兒天氣記錄表》
1. 幼兒觀看視頻,了解清明節的由來、時間和習俗。
2. 教師通過提問,加深幼兒對清明節的認知。
- 清明節的由來
- 清明節的時間: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
- 清明節的三候:一候桐施華;二候田鼠鵪;三候虹始化
1.教師逐一出示圖片,通過問題搶答的游戲方式,讓幼兒用簡單的語言說一說清明節的習俗。
①?掃墓祭祖
②?踏青、蕩秋千、放風箏
③?拔河、蹴鞠
④?吃青團、春餅
⑤?植樹、插柳
2.教師跟幼兒講一講生命與死亡有關的問題。讓幼兒了解生命的意義。
3.?清明節氣候
①?教師講解《清明天氣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②?將幼兒分組,每組幼兒自行分工,記錄清明節每天的氣溫
③?小組成員,按時記錄天氣溫度。
活動名稱:繪本故事《毛毛去春游》
1. 重點:理解繪本故事內容,能用簡單清晰的語言進行講述。
2. 難點:理解風箏飛上天的科學原理。
活動過程
1. 請幼兒閱讀繪本,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述繪本。
2. 教師逐一播放繪本,請幼兒根據畫面講述故事。教師進行小結。
- 毛毛春游前,做了什么?
- 春游時,毛毛看到了什么?
- 小動物們在做什么?
- 風箏是怎么飛上天的?
3. 教師指導幼兒看圖講述繪本故事內容。
4.?活動延伸
①?將清明節知識圖片、繪本故事放到語言區,讓幼兒看圖講述。
②?將《清明時節天氣記錄表》放置科學區,讓幼兒進行觀察記錄。
繪本故事《毛毛去春游》節選














(班級節氣活動方案)
? 一.?活動思路??
? 二.?活動目標? ?
? 三.活動準備??
? 四.活動過程??
將本次活動做成展板,進行分享展示。 請幼兒回家將古詩《清明》跟父母分享。


我們還為幼兒園特別準備了4套家園共育知識卡,園所可以在清明假期,發給家長朋友。
內容上輕松有趣,包含從「風箏之最」的小知識到「青團的制作親子廚房」,深受家長喜歡,設計上圖文結合,十分兒童化,讓孩子也能配合圖片了解卡片小知識。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