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把合適的文案投放到適合的渠道。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同樣是廣告投放渠道,為什么投朋友圈和投百度,文案內容總是天差地別,百度的關鍵詞廣告總顯得那么惡俗,微信的朋友圈廣告卻逼格無限?

    同樣都是電商平臺,為什么淘寶的直通車文案簡潔明了,而小紅書里的產品文案卻總事無巨細?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差異?

    我的答案是:歸結于文案的目的

    實際上,根據要達成的目的不同,互聯網廣告可大致劃分為兩種:展示類廣告、興趣類廣告。

    (一)

    在PC互聯網時代,搜索是互聯網的主要入口。用戶搜索信息,搜索引擎反饋搜索結果,同時展示廣告。這一商業模式曾獨霸了互聯網廣告圈很多年。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這類廣告我們稱之為“展示類廣告”。除此之外還有淘寶的直通車、競價排名等。

    之所以稱之為“展示類廣告”,是因為這類文案的形態基本以展示產品的賣點為主,它的大前提是:用戶需要我們的產品。

    啊?為什么啊?做營銷,不應該是先假設用戶并不在意自己的產品,然后再通過努力讓用戶嘗試并購買嗎,這里怎么反過來了?

    我們都知道,標準的用戶決策模型是這樣的:需求識別——搜索信息——方案評估——購買。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但在搜索行為之前,“需求識別”這個環節一定已經結束了——只有存在某種需求,人才會主動去搜索。

    因此這時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賣點直接告知用戶,而不是再做一遍無用功,重新喚起需求。

    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百度關鍵詞廣告,都帶有“自賣自夸”的屬性。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然而,當移動互聯網浪潮襲來,每個獨立的APP都變成了流量入口,使得搜索引擎再也不是大眾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而這帶來的就是,衍生于APP內容之外的廣告百花齊放,形式變得多種多樣。軟文、Banner、開屏、貼片、原生等等,不一而足。

    這類廣告,可被統稱為“興趣類廣告”。它跟“展示類廣告”最大的不同,是用戶在打開某個APP之前,并沒有明確的購買目的。

    比如在刷知乎之前,你并沒有購買的任務,但刷著刷著突然看見了這條日語教育廣告,就有可能就會產生學日語的興趣。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原來玩手機的功夫,就能把日語學了,點開看看”

    這就是興趣類廣告與展示類廣告的巨大差別:興趣類廣告的目的不再是告知賣點,而是激發興趣,吸引點擊。

    那么,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文案就需要從決策模型的起點(需求識別)出發,全力激發興趣,以喚起購買需求。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幾年的百度會如此焦慮——在PC互聯網時代,百度坐擁著流量最為充沛的搜索引擎,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卻鮮有拿的出手的APP,嚴重缺乏移動端流量。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二)

    理解了上文的邏輯,就不難理解搜索型電商與內容電商之間的本質區別。

    先問你:什么時候你會打開天貓的APP?

    很多情況下,是有明確購買目的的時候。

    比如我想買個剃須刀,我會打開天貓,在搜索欄鍵入剃須刀(信息搜尋),然后開始比較N多款剃須刀(方案評估)之間的優劣,最后選擇一個合適的下單(購買)。

    與此同時,決策模型直接跨過了“需求識別”環節,變為:“信息搜尋——方案評估——購買”。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在天貓上,因為用戶的決策流程是從“信息搜尋”開始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其把劃分為“搜索型電商”。

    這就回到了我們上面講到的“展示類廣告”,你會發現,其實天貓直通車跟百度競價排名的模式是非常類似的。淘寶商家也不必重新喚起需求(既然搜到你,就一定是有需求的客戶),只需在“信息搜尋”、“方案評估”這兩個環節下功夫即可。

    比如,商家會購買淘寶直通車服務、關鍵詞廣告,以提高排名,讓自己更容易被找到。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詳情頁做對比競品的描述,以期代替用戶做方案評估,從而成為用戶的首選。

    再來看內容電商(比如什么值得買、小紅書等)。對比后你會發現,在內容電商里,用戶的決策模型是以“需求識別”為起點的——打開“什么值得買”之前,你壓根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所以,內容電商內的產品文案,它的目的就不再僅僅展示產品優勢了,更重要的是創造用戶的興趣。

    (ps:這里強調一下,淘寶已經不僅僅是搜索型電商了,隨著直播賣貨、消費內容貼的興起,很多人已經習慣“逛”,而不僅僅是“搜”。如今的淘寶不僅僅展示信息,還在創造興趣)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三)

    那么,說了這么多,作為創業者、營銷人,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發呢?綜上,我給出兩個建議:

    (1)切忌將告知優勢、創造興趣對立起來

    在內容電商中,一雙NIKE跑步鞋的文案中,介紹鞋子本身的優勢(比如緩震、輕便、智能),其實就是在創造興趣了。

    同樣,一款筆記本的文案中,介紹筆記本的低能耗、高性能,雖然還是在告知賣點,其實已經創造興趣了。

    因此,我想說的是,告知優勢、創造興趣,這兩者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你通過告知優勢達到了創造興趣的目的,是完全沒問題的。反之亦然。

    (2)切忌把文案內容與投放渠道錯配

    展示類廣告的目的是告知優勢,興趣類廣告的使命是創造興趣。在合適的渠道投放適合的內容,比如在百度上,應該以告知產品優勢為主;如果在知乎上,則應盡量多地創造用戶興趣。

    類似地,電梯、微博、朋友圈、小紅書,這些渠道的文案內容該怎么做,我想你已經清楚了。

    結語

    最后,我還是忍不住,重新搬出這個神一般的用戶決策流程模型:

    不同的渠道,為什么養著不同的文案?

    • “興趣類廣告”,注重創造用戶興趣、喚起需求,這是在提升模型中“需求識別”環節的效率。
    • “展示類廣告”,強調優勢賣點的漏出,更加注重“我比別人強在哪兒”,這其實是在幫用戶提升“方案評估”環節的效率。

    把合適的文案投放到適合的渠道;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廣告形式雖紛繁復雜,但從用戶角度來看,廣告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提升決策流程的效率,讓購買通路更加通暢。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運營喵運營喵官方
    上一篇 2018-09-28 16:22
    下一篇 2018-09-30 23:40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