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10月30日,我在《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里,說過這么一句話: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有同學問我,這句話可不可以展開講講。

    當然可以。

    我的年度演講,現場講了6-7萬字左右。

    而全文版劉潤年度演講2021:進化的力量(演講全文),受公眾號文章字數所限,縮編到4萬字。但我閉關一個月的逐字稿,寫了近10萬字(不含標點符號)。所以,確實有不少話題,可以展開。

    尤其是這個關于品牌的話題,因為受到了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的啟發,寫了不少。下面,我就與大家展開講講。

    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01 購前觸達,靠品牌;購中觸達,靠流量;購后觸達,靠產品

    為什么說: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張繼學說,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品牌”和“流量”,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

    線下時代,我們總說品牌、品牌、品牌。而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夜之間,似乎流量大過天,品牌不重要了。但是,品牌和流量,從不矛盾。他們其實,作用于消費決策的不同階段。

    什么意思?

    你想買一瓶洗發水,去屑的。還沒上網,正在拿起手機。請問,此時此刻,你腦海中,有沒有已經浮現出一個牌子了?海飛絲?很好。和我一樣。

    “海飛絲能去屑”這個認知,在你的“購前階段”,也就是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買、什么時候買之前,就已經觸達你了。比產品提前觸達你的,就是:品牌。品牌的價值,是在購前階段,完成“心智預售”。

    有意思。那流量呢?

    流量,是在“購中階段”,完成“產品先至”。

    一個消費者心中如果沒有“品牌”,就會去電商平臺搜“品類”。比如“去屑洗發水”。哇,這么多洗發水都能去屑。看看吧。點開一款產品。這款產品比它的品牌,先抵達消費者。這就是“產品先至”。

    可是,產品為什么會先至呢?因為平臺掌握了“品類”流量。比如紅星美凱龍,掌握了家居這個品類的流量,蘇寧掌握了電器這個品類的流量。天貓和京東,掌握了全品類的流量。你要用錢,從他手里買一點這個品類的流量。

    流量,只有在消費者有明確購買意愿時,才有價值。所以,流量是在“購中階段”,幫助產品在一個品類中,給觸達消費者順序做“付費插隊”的。

    品牌的好處,是鎖定。但壞處是,不精準。流量的好處,是精準。但壞處是,沒有積累。

    有意思。所以,品牌,是購前觸達;流量,是購中觸達。那購后呢?購后用什么觸達?

    產品。

    買完之后,唯一還能觸達消費者,影響消費者會不會再次購買的,就是產品本身。有些飯館,吃完一次之后,再也不會去第二次了。這樣,再怎么做廣告,再怎么買流量,最終還是會死。因為在購后階段,他們的產品,是一個接不住流量的竹籃子。

    產品,通過購后觸達,影響消費者的第二次消費決策。

    總結一下,三件事:購前觸達,靠品牌;購中觸達,靠流量;購后觸達,靠產品。

    這三件事情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時期,大家認為的重要性排序,不一樣。

    線下時代,流量是固體。租了一個門面,每個月能進來多少人,基本是固定的。沒有太大優化空間。而在某些行業,產品的同質化也很嚴重。所以,大家主要都是在品牌,也就是售前觸達上下功夫。比如,電視廣告,報紙廣告,戶外廣告等等。

    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流量變成液體了,一個平臺的流量成本,可以比另一個平臺低很多。所以,購中觸達的效率,變成大家研究的主要課題。這時,所有人都開始瘋狂搶奪低價流量。相對于低價流量帶來的紅利,品牌廣告,被認為是浪費的。

    但是,所有的洼地,都會被填平。隨著流量生態的線下線上打通,流量洼地越來越少,因此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現在,兩槍必須打中一只兔子,不然子彈價格就算不過來。而同時,兔子越來越少,子彈越來越貴。大家開始重新意識到,售前觸達,也就是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的價值,是預售。如果通過品牌完成預售的成本,比在品類里購買流量的成本低,那你就變成了一個依附在消費者心里,而不是依附在流量平臺上的,真正的品牌了。

    這時,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張繼學說,當流量成本的“購中流量”的紅利消失后,品牌價值的“購前流量”價值會突顯。

    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我問,可是廣告界不是一直有句話:我知道我的廣告有一半是浪費的,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半嗎?

    品牌廣告聽上去很有價值,但是浪費問題怎么解決呢?

    張繼學說:數字化。

    02 用數字化,提升品牌廣告的時間精準度,和產品精準度

    首先我們要明白,浪費的本質,是因為連接的不精準。

    舉個例子。

    你在電視里投放女性衛生巾的廣告。你知道,有一半廣告費是浪費了;你在電視里投老人鞋的廣告,你知道,有80%以上的廣告費是浪費了(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8.7%)。

    就算我們在機場投奢侈品廣告。坐飛機的人群平均收入,總體比坐長途汽車的人群高。但是,坐飛機的,也有男女差異,老少差異,職業差異。依然不精準。

    而這一切,有機會通過數字化來解決。

    我在年度演講中,舉了張繼學給我講的例子。新潮傳媒是一家電梯媒體。在投放一個奶粉廣告之前,他們會先看一下這個小區附近,關于這款奶粉的百度指數。主動搜索多的地區,就重點投放。投完之后,看一下京東店鋪的銷量數據。帶動變化大的,就加大投放。利用線下、百度、京東這三組信息,他們就精煉出了“精準用戶在哪里”這個知識。最后,這款奶粉的投放效果,提升了130-217%。

    這就是數字化。

    數字化,大大提升了品牌廣告的效率。

    他說,為了提升數字化的效率,我們正在把社區里大部分的框架,換成智慧屏。現在,已經有了70萬塊智慧屏。

    這有什么用?用處大了。

    我舉個例子。

    比如:沃爾瑪。沃爾瑪想觸達附近的消費者,本來是要往挨家挨戶的信箱里塞傳單的。但是,現在大家基本不開信箱了。那怎么辦?那就直接在沃爾瑪附近,3公里范圍內的小區電梯里投放廣告。這個效果,可能更明顯。

    但是,大家去沃爾瑪買東西,大多是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周一到周四的投放,價值很小。怎么辦?

    用智慧屏。在數字化的智慧屏上,沃爾瑪可以只投放周五、周六、周日。廣告全自動下發,不用人上門更換。這樣,沃爾瑪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廣告成本。這就是“時間精準度”。

    再比如:貝殼。貝殼是個連鎖的房產中介公司。每個小區,負責的門店,和經紀人都不一樣。于是貝殼提出,能不能我投放在每個小區里的廣告,都不一樣呢?每個電梯里的廣告,都是服務于這個小區的門店,和經紀人。

    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但是,在數字化的智慧屏上,就做到了。現在,貝殼要在每個小區的廣告都不一樣。廣告的效果,大大提升。這就是“產品精準度”。

    張繼學說,一旦用數字化武裝了品牌廣告,用戶的創造力,就被激發出來了。一些以前我們都想不到的需求,開始被滿足。

    比如,有一位用戶,丟了狗。于是,他就在附近幾個小區的電梯里,投放了找狗的廣告。這比在電線桿上貼尋狗啟示,效果好多了。最后,狗真的被找回來了。

    還有位用戶,在外地上班。父親生日這天,在他住的小區里,花10塊錢,投了個廣告,祝他生日快樂。在電梯里投生日廣告,父親的鄰居好友們都看到了。父親特別高興。這比刷自己朋友圈祝父親生日快樂,有用太多了。

    所以,張繼學告訴我,一邊是因為競爭激烈,購中的流量成本不斷升高,一邊是因為數字化,購前品牌廣告的成本不斷降低。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一段時間,建立品牌,重新變得非常熱門的原因。

    他說,他現在的電梯媒體,有不到20%已經完成了數字化。未來要實現50%。從而通過DSP的邏輯,用屏盟,把線下廣告效率提升3倍,把自己變成線下的抖音。

    03 為什么是梯媒?

    我說,我有個問題,不知當問不當問。

    這些聽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客觀上來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低頭看手機了,電梯媒體,真的還有用嗎?

    張繼學說:這是個好問題。客觀上來說,用戶的時間,一定是在被不斷重新分配的。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發現,電梯媒體不但沒有被消滅,價值反而越來越大。我們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可能和人們的“三類時間”有關。

    什么是“三類時間”?

    就是:整段時間,碎片時間,和比碎片更碎片的“背景時間”。

    我解釋一下。

    電視劇,是整段時間。你一開始看,就是幾十分鐘,目不轉睛。中間插入一個廣告,你是不會換臺的。這就是整段時間。這段時間,除了整段,還有強制性。你跳不過去。

    移動互聯網,是碎片時間。你拿起手機,刷10分鐘。放下。過一會兒,又拿起來。移動互聯網,搶占了整段時間中間的碎片時間。這些碎片時間加在一起,也很不少。

    但是,這個碎片時間,在營銷上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用戶可以隨時劃走。一看到廣告,就劃走。營銷里,有個著名的“7次理論”。意思是說,你重復觸達用戶7次后,他才能對你留下印象。可是,在手機上,短視頻如過刷到同一個廣告7次,他可能早就不耐煩地“主動”跳過了。所以,形成7次記憶,并不容易。

    而電梯呢?電梯,我稱之為“背景時間”。

    電梯,是必經之路。可以大部分時間不抬頭,但進電梯,就一定能看到。雖然平均只有30多秒,但一定能看到。所以,背景時間,雖然比碎片更碎片,但是有一定的強制性。

    這就是:整段時間,碎片時間,背景時間。

    其實,公共汽車站的燈箱,地鐵廣告,都是背景時間。但是一旦用了視頻,背景時間的利用率,就會有很大提升。

    潤總,你不是說“視頻,是經典互聯網的終極媒體形態”嗎?你說得沒錯。我們有一組數據。對于一個內容,如果只聽不看,3天后大概還能記得10%+。如果只看不聽呢?3天后大概還能記得30%+。這說明,視覺比聽覺有價值。那如果邊聽邊看呢?3天后還能記得75%。

    所以,“背景視頻”,對建立7次以上的重復觸達,很有價值。可能是建立新品牌的利器。

    最后的話

    我聽完之后,深有感觸。

    如果說,過去的廣告比的是創意的話,今天的廣告,比的是對被數字化賦能的傳播學的深刻理解。

    張繼學告訴我,他們現在已經有了70萬張智慧屏。未來3年,會覆蓋10萬個小區。目前,中國廣告市場總共有8700億-9000億,占GDP0.88%。而在美國,廣告占到GDP的1.2%。如果考慮到比率和總量的雙增長,到2030年,品牌廣告可能是一個2萬億的市場。這個市場里,將誕生大量的新品牌。他說,他們要在未來,用價值100億的廣告資源,扶持30家中國新潮品牌。助力他們成為百億、千億企業。

    真好。和張總聊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你省下來的流量成本,就是你的品牌溢價。

    我把這句話,用在了我的年度演講中。

    你打算,如何用品牌的預售價值,節省你的流量成本呢?

    祝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從國貨,走向國牌;能從依附于流量平臺,到依附于消費者心中。

    感謝。祝愿。

    本文為@劉潤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劉潤劉潤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11-10 10:00
    下一篇 2021-11-11 11:36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