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一篇我對談華杉老師的文章給你,希望能在品牌建立上給你一些啟發。


他,讓我尊敬,甚至是震撼。
他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以上。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其他時間,必須學習。
每天學習45分鐘英語,從不間斷。
每天堅持21:30就睡覺,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非常自律。
每天早上5點-7點,用頭腦最清醒的時間寫作。已經堅持2000多天,從不間斷。
要求自己在58歲前,寫70本書,大概1000萬字。
他是華杉。上海華與華營銷咨詢公司董事長。
華與華公司,在廣告營銷圈和企業經營界,算是一個傳奇的存在。
隨便說幾個他們做的案例,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
1.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固安工業園區
2.I?莜,西貝莜面村
3.愛干凈、住漢庭
4.知識就在得到
5.曬足180天,廚邦醬油美味鮮
6.牙齒好,拍照大聲喊“田七”
這些努力和經歷,成為華杉和華與華最深的護城河。
這次有幸對談華杉,就是希望能探尋關于建立個人和企業品牌護城河的秘密。
和華杉聊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正”字。
正心術,立正學,走正道。
大道至簡,大美天成。
文章很長,但我想請你耐心讀完,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獲,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
華杉老師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我不忍心刪減內容,忍不住把這次對話完整地分享給你。
1?、正心術
心術正,天道酬勤。心術不正,貪巧求速。
我感受到,華杉的正心術,就是把每天的功課做好。相信日日不斷,水滴石穿。
我一直很好奇,他怎么能學這么多東西?
業內業外的人都知道他愛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資治通鑒》他懂,西方的德魯克、奧格威他也知道,他還懂好多好多……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華杉告訴我,是因為家庭。
他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從小父母要求非常嚴格,被教導最多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而且每天都要學習。
一年當中,只有一天可以合法的整天不學習——大年三十。到了初一,也要學習。
這個習慣一直陪伴至今,只要一天沒學習就有很強烈的罪惡感,簡直是一種心理疾患。不學習,就會得病。
所以華杉說自己除了工作,基本就是看書,連旅游都很少。別人都說要走“7+2”,要爬過世界七座高峰,要去南北極,但他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覺得人才是最高的山峰。登頂珠穆朗瑪,不如讀一讀凱撒的《高盧戰記》。繁華的萬千世界,終會凝結成人類智慧的結晶。
而這樣一種習慣,也變化成人生態度和哲學。
用東方的話說,叫日日不斷,水滴石穿。用西方的話說,是我們總是高估了一年能取得的成績,大大低估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績。
華杉說自己在生活方面受曾國藩的影響很大。曾國藩就曾經說過,做任何一個學問,都要有日日不斷之功。
不能說今天忙,把今天活留到明天,這不行。也不能說今天時間多,明天的先做了,這也不行。一定每天做每天的。
所以華杉說自己不管是出差出國,甚至在醫院做手術,在病房里躺著都要把那天的功課完成。
華杉每天的功課是什么?
1.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以上。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其他時間,必須學習。
2.每天學習45分鐘英語,一直不間斷。
3.每天堅持21:30就睡覺,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非常自律。
4.每天早上5點-7點,用頭腦最清醒的時間寫作。已經堅持2000多天,沒有間斷過。
他還要求自己在58歲前,寫70本書,大概1000萬字。要用白話寫完并注解評論《孫子兵法》、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王陽明的《傳習錄》,還有兩本最好最精煉的案例集,《資治通鑒》和《史記》。
這是他想要完成的功課。
——
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比較勤奮和自律的人,但是和華杉一比,相形見絀。
我很慚愧,也很震撼。
慚愧的是我自己很少在晚上11點前睡覺,也沒有辦法在早上5點起床寫作。很多時候,我都在刷微信。
而我一直有一個夢想,是著作等身,可是寫到現在,我才寫了18本書,摞起來也只是勉強“著作等膝”,距離自己的目標還有很遠很遠。想把書堆的和人一樣高,平均每年我要寫四本。但按照現在這個速度,估計是完不成了。
而我震撼的是華杉對自己的自律,聽完之后,只能佩服的五體投地。
上面4件事,每一件事你我可能都能做到。但是很難做到的是,堅持2000天不間斷地做。
就像你能錄一段60秒的語音。但是你很難做到的是,堅持6年不間斷的做。
所以羅振宇成功了。我只能深刻地感受到一句話:
聰明人下笨功夫。
堅持,堅持到讓別人看一眼就懷疑人生。連開始的念頭都沒有就認輸。
這樣的護城河,是自己一點,一點,一點挖出來的。華杉對自己有點狠,太狠了。
但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2?、立正學
什么是正學?
每個人也許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華杉看來,他的正學思想是標準的儒學思想。
華杉把儒家分為五個儒家。
——
第一個儒家,是孔孟。
孔孟王道是一種戰略,是不貪巧求速。
現在的人喜歡彎道超車。但彎道超車往往意味著彎道翻車。四兩是撥不了千斤的,空手套白狼,是會被狼吃掉的。
成功不是不走尋常路,而是在尋常的路上付出不尋常的努力。不是做不平凡的事,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所以王道,不是競爭,而是不爭,是不和人打。是發展自己,用自己的實力和魅力,吸引別人到身邊來。是向內看,而不是向外求。
而忠恕之道,是一種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勿忘勿助。這就是我們今天組織行為學和領導力課程講的成就他人。
成就他人,要有中庸的思想,是至誠盡性。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所以真誠的人,心里沒有虧欠。這是內心的強大,也是一種浩然之氣。
養浩然之氣,是絕不占人便宜,但也不怕吃虧。就怕不小心占人便宜,就怕不愿吃虧。
孔孟,是儒家本源。
第二個儒家,是董仲舒。是政治性的事情,不是學術上的事情。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華杉看來,這實際上是給當朝皇帝交了投名狀。
是董仲舒為了幫助建立君權神授的思想,讓皇帝取得地位的合法性,以此交換得到相權,得到壟斷知識和官僚系統的權利。
這是第二個儒家的本質。
第三個儒家,是程朱理學。是四書。
唐朝之后,佛教進來,和儒家思想形成競爭。很多人覺得儒家很“淺”,因為就是講日用常行,起立臥坐,應事待物接人。
講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講未知生,焉知死。講子不語怪力亂神。反正是只講前進的,不講深刻的。
儒家講不出人是怎么來的,死后有沒有地獄,這些問題儒家都無法回答。
但是佛教可以,佛教一上來全給回答了。所以許多人抱著吃瓜的心態,到了佛教那去。
到了宋朝,從周敦頤到往后的二程、朱熹,要再次重新建立儒家的大廈。在這個時期,也有了四書。再次建立儒家的正統思想。
這個階段,華杉說是第三個儒家。
第四個儒家,是王陽明。
王陽明有很大的突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他曾經為了格物致知,看了庭院里的竹子七天七夜,差點沒把小命丟了。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
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所以說,王陽明的心學是這個時期非常大的貢獻。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第五個儒家,華杉稱之為明清的糟蹋儒家。
為什么是糟蹋儒家?是因為有今天我們常說的一些封建糟粕。
比如說孝,華杉說24孝,簡直是赤裸裸的反人類。
為什么要臥冰求鯉,河邊就有石頭,拿石頭把冰砸開不就行了。
還有一個故事說父母為了媽媽,把兒子給活埋了,把兒子的口糧省出來給媽媽吃,說這叫孝。
很多的孝,沒有知行合一,沒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自己不愿意趴到冰面上去,你就別說別人。如果你自己不愿意把自己兒子活埋了,你就別去宣傳。
這些是儒家思想嗎?實際上儒家對這種思想本身有個批評,這種叫做索隱行怪。叫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難者以為學。老喜歡搞點怪的。拿個石頭砸,太容易,非要用肚皮,說這是孝。
孔子怎么講孝?孔子講孝的最低標準是父母唯疾是憂。
就是說你什么也不用為父母做,只要父母除了你生病必須為你擔憂以外,什么都不用替你操心。
小時候不用操心你不好好學習。不用操心考大學。大學畢業不用操心你找不到工作。不用操心你買不起房子。不用操心你娶不起媳婦。不用操心你夫妻吵架離婚。能做到這些,你就已經是最孝敬了。
所以華杉說,我們今天學儒家,就是學孔孟的儒家,學程朱理學,學王陽明。
五個儒家,要分辨,要學習,也要批判。
我們學儒家的目的都是為了自修,是為了用在自己身上。不是為了綁架別人。
我們是為自己學,然后付諸行動。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是立正學。
3?、走正道
走正道,不走歪門邪道。貪巧求速,拔苗助長,那是入了魔道。
做人,正心術。做事,走正道。
這些思想,也指導著華杉自己做企業。
華與華的經營使命,就是讓企業少走彎路,讓企業家少犯錯誤。
為什么走彎路?因為走了捷徑。為什么犯錯誤,因為動了歪心思。
所以華杉反復和我說一句話:
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進步就是不退步。
華杉認為這些都是最根本的哲學和思想,是我們民族古老的智慧,值得研究和普及。他決定用寫作的方式傳遞給大家,并把寫作變為一個產品,把寫作變成華與華的經營活動。
提到產品,就要提到華與華產品戰略設計的三個問題,第一是產品結構,第二是產品扮演的戰略角色和承擔的戰略任務,第三是推出的戰略次序。
所以華杉在“寫作”上設計的產品結構,就是寫《孫子兵法》、《四書》和王陽明《傳習錄》的三種思想。
他們的戰略角色和任務不僅是獲得經濟收益,更是要把華與華抬到歷史上極高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分享智慧,扮演前人和今人的橋梁。
那么戰略次序,誰打頭陣?華杉說當然是《孫子兵法》,因為大家最感興趣,流量最大。所以先寫了《孫子兵法》,得到上也先開了這門課。
除此之外,他們也寫和業務相關的書。最近,華杉和華楠兩兄弟,就發表新作《超級符號原理》,其中的開篇語就是:
只要人類還有眼睛和耳朵,還使用語言,這本書就能教你如何影響人的購買行為,這個方法就不會過時。
而這個開篇語本身,就已經影響了很多人的購買行為。
所以,哪怕是寫書這樣的事情,華杉也經過理性設計,在想清楚的基礎上,瘋狂認真的努力。
——
而像寫書這樣的事情,只是華與華的一項經營活動,這些經營活動疊加在一起,是一套獨特的經營活動。
華杉告訴我,這套獨特的經營活動,為華與華帶來三個結果:
第一是獨特的價值。第二是總成本領先。第三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比如說獨特的價值。
業內做營銷咨詢,要么是做營銷方向的咨詢,要么是做廣告創意的咨詢,要么是做活動方案的咨詢……而華與華,是全都做,一站式服務。
華杉說自己大概在1998年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
這句話也是他做一行的總綱領。這句話,華杉在自己的得到課程《跟華杉學品牌營銷》中也反復提到,說這是華與華的核心理念之一。
華與華是從企業戰略到產品開發,到創意設計,一直做到品牌營銷等等,是一個全套的服務。這實際上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服務。
華杉說放眼別的公司,比如麥肯錫,他只做戰略,他不做創意。奧美做創意,但是到不了戰略的層面……但華與華認為,這些事本來就是一件事。
華與華就是要一次做對一次做全,要做別人沒有的服務。華杉很自信,說這樣的服務,至少在中國是百分百沒有了,國外也沒看到過誰有,這種模式確實是華與華創立的。
所以客戶跟他們合作,應該是高效率,有驚喜。
而總成本領先,也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投放廣告。
華杉說華與華公司每年都會投廣告,而且還會一直往上加量。他不是通過廣告獲得客戶,不會去管你是看我哪個廣告來的,他說自己沒工夫去問這些問題,他就是只管每年按比例花這么多錢。
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投資,還是一種儲蓄。廣告很大程度是一種儲蓄行為。
很多人投廣告,是一錘子買賣的事情,去燒個錢看看能不能一下子把品牌搭起來,這不符合日日不斷,水滴石穿。品牌,是用戶心里的存款。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有人性的弱點,根本不愿意掏錢,一說到掏錢就手軟。很多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關算什么,很多人是連錢關都過不去。
該投放時從不投放,等到需要打品牌建立知名度了,又指望燒錢來獲得成功。哪怕華與華每年都投廣告,花的錢也比那些競爭對手想馬上翻身投放的錢少。
而華與華每年投廣告,公司符號都是這哥倆的照片,多年不變。不是多年不變,是永遠沒變。
其他公司的廣告,搞一輪,用過了,就丟掉了。回頭又要重新設計。
那你說,當華與華每年的廣告投放出去,每次消費者看到哥倆照片的時候會怎么想?
華杉說他們就是要日日不斷,水滴石穿,把能量一點一點積攢在消費者心靈深處的地方。
所以,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假如華與華每年花2000萬投廣告,競爭對手模仿90%,每年投放1800萬,那也少了200萬。
華杉要寫書,上來直接把目標干到了1000萬字,競爭對手模仿90%,寫900萬字,那也少了100萬字。
假如說一共有6個獨特的經營活動,競爭對手很厲害,每個都能模仿到90%,那6個0.9相乘,也只剩0.54,才相當于華與華的一半。
而且,華與華遠不止6個獨特的經營活動。
這樣的護城河,又深又寬。對手根本難以模仿,更別妄想逾越。
所以,華與華就用這些思想指導自己的企業經營,也才有了現在的江湖地位。
由于我是一名商業顧問,我也是做咨詢的,我對華杉的做法感觸很深。我對我們這種商業模式起了個名字,叫自管花開的商業模式。
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們只管這朵花開的漂亮,只想著散發自己的光、熱和香氣。
如果在覆蓋范圍之內,有人被感染了,那真是幸運,他就有機會成為我們的客戶或者合作伙伴了。
我們不愿意拿著手電筒去找客戶,也不想著去說服別人,如果發現這個人竟然還要被說服,那就只能證明這朵花散發的光和熱還不夠。
那沒事兒,這不是客戶的錯,這是我的錯,我會繼續努力。我繼續發光發熱,爭取我的光影有一天能夠覆蓋到他。
我這朵花只管自己盛開,如果蜂蝶不來,只能說明我開得不夠艷,香氣飄的不夠遠。
這樣的商業模式,就是“自管花開”。
所以我和華杉很多看法都非常相似,我們都幾乎不上門給客人做服務,我們只等著信任我們的人來到身邊。
在我們看來,這就是走正道。
——
那什么是入了魔道?
舉個例子,我們聊到現在企業很普遍的現象,買流量。
很多買流量的行為,是魔道。
現在我們經常談一個詞,叫精準營銷。買流量這種搜索的營銷,雖然精準,但由于競價機制,這個精準不是免費的,而且費用會越來越高。
更重要的是,這種買流量的快速獲客行為像上癮的毒品,停都停不下來。
因為流量來得快,街鋪也不開了,公司全都搬進了寫字樓。過去還至少擁有這條街上的流量,現在把流量主權全部交給了互聯網,交給流量商。可一旦有一天投不起錢,流量就斷了。
這些人從買流量的第一天起,就邁入“流量監獄”,無法掙脫。他們花的錢都是在打廣告,不是在建立品牌。
華杉說華與華公司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要打廣告,到現在11年,怎么說也有過億的廣告投放費用。
但華與華一直把核心放在構建品牌上,是用錢把品牌越壘越高,最后別人是因為華與華的品牌來找他,流量成本也因此越來越低。
如果不是為了建立品牌去打廣告,是一直在買關鍵詞,那么品牌是越來越不值錢。但很不巧,這就是很多企業正在做的事情。
這樣的行為實際上非常短視,毫無長遠目光。
因為買流量的人,都要求要有明確的、快速的回報,這是即時滿足,不是延遲滿足。
建立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十年前投廣告,誰能保證精準的流量和回報?誰能告訴我,十年后我是不是還要這樣投下去?
現在所謂的精準和回報,甚至都不是以年和月為單位,是以天和小時為單位,這不就是讓人的思想越來越短,目光越來越淺嗎?
華杉告訴我,現在有些人見到他都會說,華與華這兩年干的不錯,異軍突起啊。
華杉一聽就急了,“你才異軍突起,你全家都異軍突起。”
他說自己做咨詢已經23年了,成立華與華公司也已經17年了,他們真的是從地底下一點點鉆出來的,怎么就變成異軍突起了。
所以華杉說別人很難因為你的思想去認識你,都是看誰有名就趨炎附勢,所以更要積累自己的品牌,不斷夯實在地基上面。
這也是他為什么要寫書的原因,把這1000萬字寫了,可能再過100年,也不會有第二個人做這件事。華杉很實在,說這樣他就能占大便宜,能更好建立品牌。
品牌,是無形資產,是超級護城河。
——
關于品牌的想法,我和華杉的觀點其實出奇的一致。可能因為我們都是做咨詢的原因,對品牌更是格外的重視。
我經常講一個理論,叫紅利理論。
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會經歷三個階段,是紅利期從出現到慢慢被吃光的過程。
具體來說,就是從結構性改變,到效率之爭,到最后的品牌之戰三個階段。
偉大的機會,都源于巨大的結構性改變。比如說剛剛買流量的電商企業,其實就吃到了巨大的紅利。
在過去我們買東西,都只能到線下去購買,沒有人能想到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購物。
可是隨著互聯網出現,我們在網絡上就能知道產品信息,選購產品,信息流被打通;
交通的快速發展,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可以中轉運輸,物流被打通;
而支付寶等工具的出現,讓結構性改變扣上最后一環。原來買賣雙方互不信任,不敢付款也不敢發貨,怕對方欺騙自己。
可是支付寶創造性地解決這一難題,買方的錢打到支付寶進行第三方托管,收到貨之后,支付寶再把錢打給賣家,讓雙方可以放心交易。所以資金流,也被打通。
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都被打通,電商從此蓬勃發展,許多傳統行業和企業都被沖擊的七零八落。那些一開始做淘寶的人,大多數都賺了不少錢,他們吃到了一開始的紅利。
這一階段,是結構性紅利。
可是現在呢,大家都發現電商越來越難做,競爭對手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貴,已經不再是電商和傳統貿易商之間的競爭,是電商和電商之間的競爭。電商也從藍海,變成紅海。
所以這個時候,要拼效率。比誰的價格更低,比誰的服務更好,比誰的管理水平更高,比誰的基本功更扎實。
只有這樣,才能占得一點點先機。
這一階段,是效率紅利。
可是再往后,你會發現大家效率都提高了。因為可以使用工具,可以學習,可以模仿,大家都變得很厲害,怎么辦?
最后可能只能靠一樣東西,就是品牌。
品牌就是根植在消費者心中用來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品牌是對你的信任,是對你的偏好,是非要選擇你的理由。
所有競爭的終點,最后都會落到品牌之戰。
這就是為什么會說,很多買流量的企業是短視的,因為他們流量兌現為了銷量,沒有積累為品牌。
紅利理論不僅是告訴大家怎么找到紅利期獲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所有的紅利期都會結束的,如果在紅利期沒有建立品牌,以前吃進去的,以后都會吐出來。
正確和聰明的做法,是往品牌的永動機里存入資產,否則等到紅利吃光的那一天,可能離死也就不遠了。
有的時候,正道就擺在面前,但是人們往往視而不見,因為捷徑更加神秘,充滿誘惑。
世界是很奇怪的,那些走捷徑的人,路越走越遠。那些走正道的人,路越走越寬。
最后的話
看到這里,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覺:
華杉是一個非常正的人。華與華是一家非常正的公司。
“正”這個字,四四方方,從一而止,沒有私心雜念。
做正的人,做正的事,也許不夠聰明,但是足夠智慧。
所以我說,華杉老師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建立個人和企業品牌護城河的秘密,也許就藏在華杉老師的言語里:
日日不斷,水滴石穿。
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進步就是不退步。
成功不是不走尋常路,而是在尋常的路上付出不尋常的努力。不是做不平凡的事,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這些樸素的言語里,藏著很深的智慧。做人、做事、做企業,都是如此。
我很感謝華杉老師,如果你愿意,我也想請你把這次對話分享給更多朋友。
正心術,立正學,走正道。這值得更多人看見。
本文為@劉潤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