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營工作中,許多人常常陷入執行的泥沼,卻忽略了思維習慣對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深遠影響。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運營經驗,分享了一系列讓運營工作事半功倍的思維習慣和方法論,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自己剛畢業的時候也是誤打誤撞做的運營,代碼寫不明白,產品相對來說需要些門檻。從做文案到微博運營,從電商運營到平臺運營,接著是社群運營,用戶運營,反正是隨著業務變,自己就是野蠻生長,邊干邊學。
回顧這一路的歷程,其實有一條線可以把這些雜七雜八的運營工作串起來,就是活動運營。
不管是哪種運營,只要有KPI,就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集中資源,讓指標爆發,那就需要活動。當然,也可以通過機制、產品、渠道等手段,但是都需要包裝在一個大的主題活動內,所以我第一篇寫的內容就是活動SOP,感興趣的同學往主頁翻翻看。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方法論的內容吧,不一定對具體工作有用,但可以讓工作更有條理。
1. 怎么讓干的活顯得不那么執行呢?
在我還沒有開悟的時候,干活是比較被動的,不是偷懶耍滑的那種被動,而是沒有方向。領導分配啥干啥,日常有什么工作就干啥,活干完了也不知道干了些啥。現在回頭想想,這種日復一日執行的活干的再快,也只是一個熟練的螺絲工,聊績效的時候很容易就被挑戰,干的活的沒有價值,缺少思考啥的。
培養結構化的思維方式,看一件事不光只盯著這件事,要習慣性的抬頭看。比如手里在干的這個活它是為了解決團隊的什么問題?
解決什么問題:具體問題是什么(主要目標)?
拆解:可以先找到問題的評估維度,再往下拆關聯影響要素。(參考評估:產品角度、運營角度、業務角度)
拆解的方式
- 用流程拆解:活動/業務流程,各環節的關鍵點,用戶行動旅程(注冊、登錄、首頁推薦、搜索、興趣標簽等)
- 用公式拆解:GMV=曝光*轉化*客單價。=(渠道+推廣+…)*(視覺+文案+創意+活動+…)*(滿減+買贈+…)
- 用影響要素拆解:商家入住率、轉化率、曝光、CTR、UV等
一層一層的把一個大的不具體的問題拆到小的要素,針對這些影響要素再去匹配運營策略。經常用這種思考習慣的做事情會讓自己的邏輯比較嚴謹。
第二就是總結方法論或者沉淀SOP,當剛上手一件事,大家的信息收集都不充分的時候,怎么能有一條主線把事情推下去呢?通過日常聽主管匯報發現了一個通用的結構
分析背景-背景現狀-目標對齊-達成目標需要做的動作-動作的目的-具體玩法-節奏-預算-負責人
很多時候我們匯報上去就是我干了啥,我怎么干的,數據是啥。自己說的也比較虛,老板聽的也比較懵,因為缺少了【背景-現狀-基于現狀的思考】這部分的思考其實才是體現自己的關鍵。
2. 工作中溝通的結構
表述的時候會把內容拆成塊,不要想到哪里說哪里,給人感覺啰嗦沒有重點。
如溝通需求的工作場景可以按照
- 背景是什么,給你們接下來要溝通的事情劃定個范圍。-what
- 為什么要這么做,像工作流程變更了,組織架構調整了,原有產品不支持現有工作了等。-why
- 接著可以基于以上背景,我們的需求是什么。可以按照緊急程度拆分優先級。-how
如果能有文檔最好是把溝通的內容梳理個文檔,有可能你溝通的人不是實際干活的人,口頭溝通后有個文檔同步內容,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溝通的失真。
3. 沉淀工作的SOP
大多時候我們工作的內容都是零散的,尤其是運營,可能要做數據、推產品、定流程、申請資源等。如果沒有項目節點,經常是感覺干了好多,但好像又沒啥好說的。
我個人的解決方法就是有個日常工作記錄的表格,做了些什么當天都記錄下來,這樣一個月一個季度回頭看的時候,才能記起來一些瑣碎的活,然后再把這些活做個分類。尤其是季度,年終寫績效的時候,如果工作沒有留痕你甚至都忘了你做的那些日常。
只是記錄還不夠,要形成體系的文檔,比如你推進數據看板提升了運營效率,你就不能直記錄結果,要有現狀分析、問題點、針對問題點的拆解,對接產品技術出方案、最終把看板落地了。雖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你有了這個思考過程行成文檔,你就有底氣在績效的時候爭取自己的權益。
總結就是,稍微不那么日常的活,一定要有書面沉淀。包含背景-當時情景-自己的分析-解決方案-如何推進,有思考有數據支撐有結果。
還有一類是流程上的活,可能你負責團隊賬號的權限管理,如果有一個權限變更的SOP能為你省去不少重復的口水。寫清楚申請流程,郵件格式,開通時長,未來賬號使用的QA。一切讓同事自助處理,解放自己。
4. 幾個有用的特質
框架-在沒有確定的方案前,腦中有參考地圖
這個就是本文1中所提到的,結構化也叫框架思維,腦袋里先有這個概念,然后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的用這個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理論用多了就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個思維就像一層紙,在你不知道之前,你怎么努力怎么做都容易被有框架思維的人降維針對。你沉浸在各種工作細節里,加班加點連睡覺都在想怎么把手里執行的活干到完美,但是架不住人家問一句,你這么做的背景是什么,有數據支持嗎,價值點在哪,執行的活換另外一個人能不能做,一套輸出讓你感覺無力。所以你要有框架思維,不能沉浸在具體執行事物中。要思考上下游,要思考價值,要有自己的判斷。
前瞻-具有判斷和規劃
如何具有自己的判斷呢?首先你要獲得足夠多的信息,也就是手里這個事兒的背景,可以橫向的和部門內部不同組的同事去聊,產品的消息,品牌的消息。縱向的和主管去聊,目標是什么,有什么資源,什么時間上線,是要解決目前的什么問題等等。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和上級溝通,其實上級可能也不知道要和你說什么,但是你去問去勾兌,總會得到有用的消息,避免你使勁了不是上級想要的。
只有得到了足夠多的信息,你才有判斷的依據,比如一個產品主管要下周上線,你和產品或者研發之前溝通過目前公司產品的主要方向和開發資源。你就可以有個基礎判斷和主管溝通
自驅-積極思考,自我突破現有內容
在職場久了總會有一種慣性思維,剛開始慣性思維能讓你依據過往經驗高效的處理問題,但另一面就是會慢慢形成思維的惰性。對于框架和結構化我有兩個階段
階段一:感覺打通了任督二脈,事兒上練,把日常的工作匯報都按照框架去練習,感覺自己終于有了一個穩固的內核,什么項目來了都敢借來拆解,分析,輸出。但是時間久了感覺就像流水線,一直這樣,一直這樣。
階段二:體會到框架思維最終的是開啟這個思維的大門,重要的是結構化思維的本身,只是一個心法,并不是一個劍招。要根據不同的場景去拆解組合,靈活的處理。
以上寫的有點零碎,可能有些例子舉的也不夠貼切,各位同學擇其善者而從把,能有那么一點啟發,那也算分享的有點價值了。
本文為@喵妹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