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無奈浮躁的當下,一切都是以利潤為中心,卻忽略用戶的真實需要,也就放棄真實需要背后的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一首來自某著名陌生社交網絡UGC模塊的打油詩,摘抄調整,供諸君一樂:
會所博彩小廣告,禮物紅包關注聊。
蹭吃蹭喝不給泡,曬腿曬胸拒打擾。
公主女王矯情婊,求友求婚吊土豪。
網絡社交發展至今,早已經不再是當初羞于啟齒的話題了。而從早幾年起,“約”文化誕生之時,“回歸線下”的呼聲就振聾發聵至今。各互聯網公司也在努力引導用戶,與陌生人去嘗試去做除了約P的其他事情。
但是再次審視社交網絡,線下社交仍然浮于表面難入人心,而線上更多元的社交方式卻是百花齊放多彩繽紛。
沒人可以聊、沒法好好聊、沒能繼續聊的社交沉珂依在,現在的社交網絡花樣繁多的方式與場景,反而讓社交變得更加的復雜、浮躁、不安。
一、陌生社交現況
在UGC、LBS、實時匹配、顏值匹配等各類社交工具早已平淡無奇的當下,一句“約么”絕對喚不起任何人的悸動,而陌生社交在人物、利益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 男女從來不平等
眾所周知,任何社交網絡,往往難以避免僧(láng)多粥(ròu)少的局面。物以稀為貴,有妹紙的地方就有陌生人社交,只要妹紙數量多顏值高,不管社交模式如何,給個基本的交流工具,就能交友。
從這么一個角度來看,女性才是社交的關系的支配角色,而男性在社交中往往都處于弱勢地位。
造成不均等的原因,不僅僅是女性大多感性,在社交網絡中可以毫無顧忌地抱怨、唏噓、感時傷懷,喊出“遠離渣男”“不約不見”的口號,男性一般理性,愿意隱忍、不露聲色。
也是因為經過發展,社會對于女性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中下游社會的現實情況就是女尊男卑,而或是矯情、或是偏激、或是無腦跟風地一味鼓吹男女對等,只會使這天平繼續失衡。
2. 男性用戶多風險
大多數人的社交認知依舊還是“男的都是渣,女的都是小白兔”。或是為了通過受過傷害來博取同情,或是為了通過豪言壯語來表露存在,或是為了通過追隨者眾來炫耀于世——即便不對等,女性往往還是習慣通過異性相關的內容來實現社交。
而數量、地位的不對等的天然劣勢,使男性在社交中往往會承擔更大的成本和風險。
眾所周知,流水的App,鐵打的“荷爾蒙”,性欲是男性社交的主旋律,也是所有社交的主要推動力。
一百次的男女社交,一百次鐵定都是男性發起,也差不多有一百次是出于性欲的最終目的。不管最終是成為陌生人、好友、P友或者伴侶,最初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都是這略顯“咸濕”的純粹。
反觀網絡中的“女性”角色,目的已經變得不那么單一了:
- 首先是正火的網紅主播,漲粉、刷禮、紅包是這類女性的主要目的,比較容易互動,但也只能停留在送出禮物的只言片語。
- 其次是廣告,即使微商早就興起,但那也只是廣告營銷,現在社交廣告已經無處不在,花樣更多數不勝數。
- 再次是欺詐和托,吃喝玩樂的都是小意思,各種博彩游戲,高利貸款層出不窮。
- 最后就是會所等有償服務,也是現代年輕人最不屑的地方了。這類女性用戶雖然表現不一,但是最終目的還是金錢。
隔空的錢色交易模式,讓現在的社交網絡成為藏污納垢的重災區。與其說網絡上的人更現實了,倒不如說現在走偏門的人太多了。
精蟲上腦的男性大都麻痹大意,人性的弱點一旦被利用,一針就是滿地血。
正如我的一位老友,也是社交網絡約P文化的“先賢”所說:
當代陌生社交的本質,就是形形色色的戲子,打著深入了解的幌子,騙著愣頭愣腦的傻子,數著大把大把的票子。
3. 純粹社交在消亡
“親親,加關注再聊哦”、“寶貝,我的直播間xxx,有空來玩哦”、“我喜歡男孩子陪我玩xx彩票”、“需要人陪,懂的加微信xxxx”。現在的社交網絡,是無間道、名利場,也是浮世繪、羅生門。
人們不再只是需要甄別照片與本人可能存在的差異,還要穩住陣腳識破套路。
類似于劣幣驅逐良幣,劣質的網絡社交,也逼迫正常、積極、陽光的社交需求逐步消失。縱觀陌陌、探探、積目等形形色色的互聯網產品,烏煙瘴氣的大環境下,基本上很難找到那一股清流了。
半年多以前,我曾經跟老友一起玩過一段時間的某產品,簡單統計了互滑“小姐姐”的互動核心,結果是:
50%左右提供有償服務,近百個賬戶,都是讓加那么幾個微信號,明顯看得出來是有規模團伙;
35%不到推銷博彩游戲,大多打著個體自營的旗號,會短期培養感情,搞曖昧,然后適時推銷;
除去其他形形色色的偏門,僅有不到5%是能夠正常交流的,再除去覺著不好看的……你懂的。
已經通過雙方確認的顏值匹配,能夠剩下來交流的都這么少;那更為公開的社交網絡,其匹配度更是低得深不見底:
- 隨機打開某產品,前二十條UGC中,有2條廣告,5條“找對象”,2條名牌購物袋,3條賣萌短視頻,3條常規的美顏照+無意義的文字;
- 隨機打開某產品,前二十個附近的人,有2個廣告,4個夜店清涼風求搭訕,8個主播,剩下的比較正常,60%左右都是注冊不到一個月。
同樣是“開不了口”,今兮往兮,相較于從前面對陌生人的羞澀與矜持,現在卻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老友畢竟是高人,早就淡出社交網絡的他,如今已經在游戲領域找到第二“春”。
在他眼里,實際上社交網絡的獵殺成功率很低,高的都是LOL、農藥這類大眾游戲——雖然聽起來很粗鄙,但是還是要在這里呼應一下主題:“約不到P的社交網絡,是沒有靈魂的”。床是不是最終戰場不重要,但是如果連一丁點關乎男男女女的潛在可能都沒有,那還算什么社交?
三、陌生社交破局
社交的本質是關系,社交的過程是雙方關系的建立、維護與發展。
關系建立,是各社交網絡做的最多的,從漂流瓶、搖一搖、附近的人、左右滑動,到后來的隨機視頻匹配、在線有償陪聊等等,都是在做這么一件事。人都是矯情的,很刻意的邂逅、搭訕,會讓兩個人的關系變得略顯尷尬,總有輿論與傳統道德的無形壓力逼迫關系不能好好發展。
除了各種創意無限的匹配玩法,大多社交網絡一直在做的,也是希望社交關系的建立更加的舒適、無縫,不至于那么“難于啟齒”。
關系維護,是各社交網絡最難突破的地方,因為即便能夠將合適的兩個人連接起來好好發展,而關系在系統的最終記錄,也只是一句“我們加微信吧”。有始無終,好的壞的,只要是有可能發展的關系,都似乎注定要被鵝廠截流,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是馬太效應下的無可奈何。
回歸純粹,量不等于質
探探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能夠保持社交模式始終如一產品了。即便匹配率不算高,即便后面的付費服務很惹人厭,即便能聊的人都加了微信,還是很享受每次打開應用,右上角小燈閃爍的時候,心跳加速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么即便現在用得少了,但依然愿意留著這幾十兆的空間。而大多數軟件,永遠都站在數量的高點,瀑布般向用戶傾斜可能存在的“目標”,千奇百怪,眼花繚亂。
“撩與被撩,發生在時時刻刻,但是來來往往的人我一個都不曾記得,我也不需要記得,因為我知道,這里從來不缺下一個”。
人一輩子哪里需要那么大的圈子,志同道合的做朋友,情投意合的娶回家。除了顏值與標簽,還有更加深層和本質的屬性,需要社交平臺去發掘和引導。而除了虛假與套路,還有真正需要交友的大多數,等待社交平臺的保護與滿足。
我能夠感受得到,那些整日泡在直播間、聊天室的人,即便是徹夜的喧囂與歡騰,鎖屏閉眼后,漆黑的房間依舊是那么空蕩與冰冷。
相互對等,發展的前提
互聯網產品,常常做著做著,就做成了四不像。用陌陌快7年了,也就是前幾年用的多一點,如果不是因為最近寫東西,應該也就不會下載。陌陌已經不是最開始所謂的約P神器,現在的陌陌,只是一個巨大的秀場,就像微博一樣,我只能去看到,卻不能被聽到。
女性習慣了眾星捧月般地被優待,男性習慣了趨之若鶩般地去擁簇。整個圈子,在夾雜著人民幣腐爛味道的你追我趕中,詭異、荒誕。
社交的前提條件在于對等,即便家庭、學識、職業、素養各有千秋,但是在手機前,兩個人的位置必須是對等的,兩個人的來往也必須是相互的。“上流社會從來不需要網絡社交,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聽起來很裝,但是也是很有道理的。能夠在一個社交網絡存在,相互的階層應該并不存在大的差異。
除了用戶本身的不確定因素,社交網絡需要做的,也是在用戶社交過程中,盡量平衡雙方的地位。
一味的迎合與壓制,只會讓社交變得尷尬而難堪。
精準社交,細分與場景
快手的發展正因為其“土色土香”,庸俗也好、惡趣也罷,總歸是有那么多的群體喜歡的。網絡直播亦然,一場接地氣的徹夜狂歡,即便屏幕里的主播畫著夸張的妝容、操著蹩腳的口音、說著二手的段子,亦然會有人喜歡,因為那就是他們需要的。
但那畢竟不是所有人需要的,還有更多的人,鮮有關注任何主播,不曾進過任何群聊,很少跟陌生人搭訕。
他們在各類App流竄,窺探著、思索著,攢足了勇氣,卻搖搖頭,來了又走。并不只是因為靦腆羞澀,才會開不了口。
但是但凡開不了口的,都是因為不適合。
與其硬著頭皮去接觸那么多或對不上眼、或遙不可及、或劣質不堪的陌生異性,倒不如給一個舒適恰當的場合,去勾搭一個合得起拍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她與她老公相識,是在點評的霸王餐體驗活動上。同樣是喜歡吃東西,同樣的喜歡“占便宜”,一次不經意的不期而遇,簡單自然而又順理成章。
精準,在于志趣相投。
一個霸道總裁,去搭訕一個御姐女王,除了尬聊,很難有好的開頭。
一個細膩暖男,去關懷一個自強女漢子,也注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錯配,是社交失敗的開始。
周而復始的開場寒暄、自我介紹、迂回紛擾、冷場暖場、刪除好友,誰都會倦怠的。精準的匹配社交,就是要將用戶按照更多的維度細分,輔以自然舒適不刻意的場景,將人與人聯系起來。
社交網絡不是商務會所,不是所有佳麗站在一排隨便挑。社交網絡應該是紅娘月老,是用戶進來的那一刻,就感到一切都是“注定好”。
回歸線下,幻想與考驗
大多數時候,網上相識的兩個人,長久的交流,在心中都會根據言語與照片,幻想出對方的樣子。而往往這種關系,會在提出見面,或者見面之后,轉瞬破滅。或是對于安全的考量,或是害怕憧憬被打碎,或是見面后的失落,很多原因,都讓網絡社交關系,過不了線下這道坎。
身邊的好友,長年累月不來往,都會生疏,更何況素昧平生的兩個陌生人。與其說回歸線下是社交的本質,倒不如說,回歸線下是社交關系確立的最后一道考驗。
很多社交網絡,很早就開設了線下活動的功能,引導用戶呼朋喚友一起線下交流。其效果何如不敢擅自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越多高質量的用戶參與,越多的線下引導,越容易改善社交質量,降低過當的心理防御,提高社交的真實性與安全性。
除了引導,社交網絡還需要做到的,是提供更加真實、現實的交往方式,使幻想更加切合實際,使線下的回歸更順暢。
寫在后面
作為多年來,嘗試過各類社交產品的我,對于現在的社交方式,很是難過。浮躁的當下,一切都是以利潤為中心,卻忽略用戶的真實需要,也就放棄真實需要背后的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聊的是社交,其實也算在聊產品的司職之道。好的產品,貴在擺脫束縛,洞徹人心。
言盡于此,只愿能夠為社交網絡更加美好,貢獻一己之力。
言語之間,取樂調侃,如有不敬,來揍我啊。
本文由 @綿竹縣吳彥祖 原創發布于運營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