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短視頻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近,既是大眾休閑娛樂的選擇,也是不少人分享生活的地方。然而,卻有不少人,為了漲粉、流量變現等目的,炮制虛假內容。
比如不久前很火的,“大叔因 500 斤白菜賣 30 元痛哭”的短視頻其實是擺拍的,“阜陽敏姐被前夫家暴視頻”也是擺拍,很多虛假的情感主播居心不良,拿著戲劇化的內容作為“流量密碼”,以此來收割粉絲。
面對這種情況,抖音升級了對虛假擺拍的治理:今年起,抖音累計清理相關違規視頻 119.8 萬條,對 110.8 萬條存在風險的視頻進行打標提示,視違規程度處置相關違規賬號 2627 個。?
抖音為什么要治理虛假擺拍?出了哪些新規則?今天,運營社帶你了解一二。
01?什么是虛假擺拍?有哪些不良影響?
所謂虛假擺拍,實際是指極個別創作者試圖利用虛假人設、情節、場景、道具等編造不實信息,凸顯對立或沖突效果,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從而達到不當獲取流量甚至變現的目的。
它是不實信息的一種,但往往會使得粉絲誤信博主,最終受到侵害。
比如今年 2 月 21 日,一名自媒體博主@云南波波 大方“資助”一名老人,自稱發了 3000 元給老人。
然而實際上,博主在拍完短視頻后,就回收 2800 元錢,是徹頭徹尾的“偽慈善”。
粉絲們因為博主的慈善行為,才關注他,給他打賞,為其點贊。然而,博主卻通過耍“花招”,擺拍慈善行為,欺騙粉絲,令人不齒。
事發后,涼山州相關部門介入調查處理。@云南波波?童某因涉嫌尋釁滋事,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 15 日,涉事短視頻賬號已被封禁。
像@云南波波 這樣的博主并非孤例,比如,今年年初,一則報道稱“姐弟倆被拋棄靠撿垃圾生活”,在網上引發熱議。
但事實上,相關報道中多處情節失實。兩個孩子是兄妹關系,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偶爾陪爺爺的哥哥一起撿垃圾,不存在被拋棄,撿垃圾為生,發育不良的情況。
視頻經過“造謠”加工后,賺取了大量流量,很多博主在不了解實際的情況下,主動轉發。最后事實澄清,卻造成了一段時間的負面輿情,對于視頻中的兄妹和其父母都形成了不小的傷害,影響很壞。
為什么要對虛假擺拍行為加重治理?
首先,這種「流量密碼」傷害到了粉絲。不少粉絲會遭受情感和經濟上的損失。
其次,防止跟風模仿者。虛假擺拍如果不治理的話,會導致一些內容創作者只想著“耍心機”、“走捷徑”,讓內容制作的風氣變得浮躁、短視。
最后,這種行為影響社會的公俗良序。當粉絲以“善良”換回了“欺騙”,會讓信息分發平臺的信息不被信任。
尤其是最后一點,對平臺的影響極壞。
短視頻平臺的用戶和博主通過互聯網建立聯系,彼此之間以「信任」形成紐帶。
粉絲因為信任博主、信任平臺,才會為內容點贊轉發,對博主打賞、消費。
一旦粉絲被欺騙,就會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懷疑效應」。被欺騙了一次后,用戶就可能就會開始對那些真實的內容、可靠的產品產生質疑,而這種「懷疑」觀念也會影響其他平臺用戶。
最后的結果就是,平臺無法傳遞出「真實有效」的聲音;而依靠平臺認真做內容,認真做產品的博主也因為「不被信任」,收益大大降低。
所以說,這些“虛假擺拍”的博主是真正的害群之馬,必須要嚴加懲治,以儆效尤。
02 抖音再出新規,治理虛假擺拍
為了應對虛假擺拍的情況,抖音再次出臺治理的新規定,內容如下:
第一,創作者通過劇情演繹方式創作、發布虛構內容時,需在顯著位置、形式明確標注相關視頻系演繹,文案包括但不限于“虛構/演繹作品,僅供娛樂”等。
第二,如作品因未對外注明系“演繹”或“虛構”,致使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產生誤解,成為“不實信息”,平臺將從嚴處置,視情節對發布賬號給予全面禁言 30 天至無限期封禁等處罰。
第三,主動打標并有效對外展示的同時,劇情類創作作品仍需遵守抖音社區公約,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包含虛假慈善、虛假賣慘等違反公序良俗的內容,不得含有低俗、暴力、歧視等違法或不良內容。相關規則詳見:《抖音社區自律公約》
第四,抖音將開通申訴通道,若創作者認為自己發布的虛構作品無責,僅是被不合理曲解或者其他原因引發視頻被處罰,可向平臺提出申訴。
上述內容創作規則已經開始試運行,并將于 2023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與此同時抖音還鼓勵用戶一同維護健康有序的平臺環境,如果遇見不符合新規定的“虛假擺拍”內容,可以直接舉報。
抖音官方還重點提到從嚴處罰的情況:
1、如作品因未對外注明系虛構,致使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產生誤解,平臺將從嚴處罰。
2、如視頻中含有如夸大炒作貧困生活、青少年與老年悲慘經歷、家庭矛盾等違反公序良俗類內容,平臺同樣會從嚴處罰。
同時,為了更好服務廣大創作者,抖音正在陸續上線相關“演繹”打標功能,方便創作者發布作品時一鍵勾選。其中,發布后打標功能已經于近日上線,發布前打標功能也在開發中。
總體而言,此次抖音針對虛假擺拍行為的新規定,是比較嚴格的。這些措施,無疑會拉升了創作者在抖音發布作品的成本。
比如要求短視頻虛構內容,要求注明“虛構”和“演繹”的標簽,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賬號的漲粉和變現能力。
但此種標簽是對粉絲的負責,對于一些缺乏辨識能力的用戶來說,這個注明能給他們帶去一定善意的提醒。
就像是影視劇作品一般片頭都會加上:“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這是對觀眾的一種負責任的舉動。
另外,對于引起社會公眾誤解等不良后果的加重處罰,也是對平臺內容創作者的警醒,讓內容創作者謹記創作的邊界,不能為了利益,而違背創作的初心。
一個公正有序的創作者環境,才能真正讓有能力,有水平的創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內容,同時也獲得應有的收益。
在此種新規下,通過“虛假人設”、“編造劇情”、“博取同情”方式火起來的“虛假擺拍”類內容應該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03?維護網絡清朗,共治不實信息
2022 年以來,抖音已經針對不實信息上線了預警、溯源、存疑(提醒)、跳轉、粉絲抹除、謠言庫、攔截、打標、推送等多項能力。
但是,單個平臺無法杜絕不實信息的出現,還需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就認為,應該構建一個由政府、互聯網平臺、行業協會、媒體、專業機構、高校、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治理的機制。
不同的社會角色可以有不同的分工:
1. 政府監管。政府應該加強對虛假信息的監管,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格懲罰虛假信息發布者,保護公眾的利益。
2. 媒體自律。媒體應該自覺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嚴格把關,監管自己的信息發布,主動糾正虛假信息,建立健全的糾錯機制,增強消費者對媒體的信任。
3. 平臺合作。平臺之間應該達成規則共識,為抵制虛假內容展開合作。同時提高技術水平盡可能識別和過濾虛假信息,并給予用戶提示。
4. 公眾教育。公眾應該提高信息素養水平,學會識別和辨別虛假信息,不信謠傳謠。應該養成謹慎的信息態度,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保護自己免受虛假信息的干擾和誤導。
短視頻平臺不是“虛假擺拍”的首發誕生地,但即使如此,平臺也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采取更多的措施進行治理。
目前,抖音已通過“辟謠團”形式與全國近百家媒體展開合作,此次率先推出針對“虛假擺拍”的新規則,對于整個行業也有很好的正面導向。
獨木難支,合抱成林,互聯網內容的干凈、綠色,僅靠一個參與者來維護是不現實的,還需更多內容平臺一同跟進。
如果平臺間沒有合作和跟進,那些“虛假擺拍”的博主,只是會從一個平臺換到另一個平臺,最后受傷的還是普通大眾。只有整個行業都有序、干凈,才能把那些利用平臺做不法生意的人,趕出去。
雖然從短期來看,在最開始平臺將會付出一定的治理成本,但長期來看,最后會因為內容平臺的良性有序,贏得用戶的信任和支持。
而只有用戶信任平臺的內容和商品后,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戶的消費意愿,提高內容博主的創作質量,最終實現長期共贏。
04 結語
抖音上線了治理“虛假擺拍”的新規則,對于短視頻、直播行業來說,是一次正本清源的舉措。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流量變現還需按平臺的規則來。而對于短視頻的內容從業者而言,未來需要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具有真實性的內容,讓觀看者收獲「價值感」,方可走得長遠。
當所有人,共同遵守社區規則,維護公俗良序時,才能讓行業更好地發展,讓所有從業人員得到長久的收益。
本文為@運營研究社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