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問題的復雜化,都是因為沒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質。沒有揭示最基本規律與問題之間最短的聯系,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復雜性上,反而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最簡單的往往是最合理的。”——費米
01 兩個共識
我和同事討論了半天,達成了兩個共識:
短視頻運營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短視頻運營的核心還是內容。
第一個共識運營過短視頻的朋友應該都深有同感。
以抖音為例,最核心的規則可以用“算法推薦”和“人工審核”來概括,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你生產好的內容給平臺,平臺給你曝光,至于怎么賺錢,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很多“專家”、“講師”聲稱精通抖音算法,其實都是一些眾所周知的平臺規則,想要判斷那些老師是有真材實料,你就看看他肯不肯拿你的賬號來教你,落到實處才是真的有用。
仔細想想為什么那么多的人,選擇去研究平臺的規則和算法?
歸根到底是他們沒有底氣能被平臺推薦,再說得直白一點,因為他們沒有好的內容。可是平臺的算法怎么可能讓你白占便宜呢?這兩年抖音封了多少賬號?
真正能火的,還是那些愿意沉下來做內容的。
02 什么是優質的內容
以前我曾經在《你知道什么是「內容為王」嗎?》這篇文章當中提到過:
內容為王,不是讓你燒錢,不是要花多少錢聘請專業團隊,也不是花多少錢買斯坦尼康,而是想方設法讓用戶“喜歡”上你。說實話,用戶才不會關心你拍攝用的是手機還是單反,他覺得看著舒服就夠了。
總結一下:
好的視頻≠視頻質量好;
好的視頻=內容質量好。
今天我再增加一點:優質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還以抖音為例,我暫且將抖音內容的變遷劃分為四個階段,如果你有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階段一:美酷潮萌酷搞
剛開始接觸抖音的時候,基本上全是長得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而且內容制作的門檻相當低,基本上卡個點、對個口型就能火。
那個時候抖音上也沒有什么人做變現。大量同類型的賬號、同質化嚴重的內容也消磨了觀眾的耐心,所以就算是卡點、對口型的視頻,也做得越來越精良,內容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第二階段:科普知識類賬號異軍突起
隨著抖音的用戶增加,覆蓋的用戶群體也越來越多元化,大概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抖音上就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科普類型的賬號,比如中國科學的官方抖音號“神奇實驗室”、比如“物理雷老師”、再比如賬號“戴建業”等等。


@戴建業
在2018年抖音官方給出的數據資料當中,我們也能看出,這個階段,知識科普類的短視頻到底有多火。
數據來源:《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劇情向正能量
在抖音贊助了春晚之后沒過多久,我們就經常能夠聽到“在抖音上刷劇”這樣的聲音,這個階段,一些以段子為主的賬號開始爆火,隨后越來越多的專業團隊開始去拍一些短劇。
這個階段,運營人之間流行的就是現在還在說的“黃金三秒”“爆點前置”“制**轉”等法則,一些風格獨特的網紅賬號快速崛起。比如說“葉公子”、“月老玄七”、“毛毛姐和多余”等等。


@葉公子
除了這些之外,更多小眾類型的賬號也悄悄爬上排行榜,比較典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測評類賬號、萌寵類型賬號以及很多機構類型的賬號增多。
同時直播帶貨這個時候正式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現在的帶貨頂流李佳琦基本上也是在這個時期前后火起來的。
第四階段:反套路更日常
像一些“屌絲逆襲”、“仇富心理”、“結局反轉”這樣套路式的內容已經很難出圈了,除非你的劇情足夠有特點或者形式真的很新,比如說去年下半年火起來的“梅尼耶”就是依靠懸疑的色彩來吸粉的,當觀眾在賬號積極討論有哪些細節的時候,這個賬號不火也難。
這個時候,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段子開始火了起來:越有態度越引人關注,越是反雞湯越是有人看,越是接地氣兒越是有人看。同時網紅賬號和明星賬號之間的聯動也格外引人注目。
小 結
分析下來我們能發現,抖音這個平臺的內容是朝著更加優質化的方向發展的,比如說每個階段都有表現亮眼的賬號和熱門的內容類型,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但就是因為沒有跟得上新的內容變化,很快就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而那些能夠持續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的賬號,無一不是沉下心來去優化內容的。
與其花時間去研究一直變化的規則,還是沉下心來做內容,而真正優質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跟隨著平臺和用戶一起成長的,也只有這樣,賬號才能保持一個長久的生命力。
至于內容具體怎么做?用什么形式來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文為@短視頻運營日記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