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鋅榜得知,最近眾多直播公會正在進軍視頻號,視頻號直播疑要釣起娛樂化直播這條大魚。
在千播大戰之前,秀場直播的吸金能力讓人們吃驚,但是這個行業到如今也已萎縮,不僅名聲不佳,商業化的天花板清晰可見。在視頻號上做秀場直播,真的有市場嗎?
01 公會進軍視頻號
今年1月初,就有消息傳出,有多家頭部直播公會在與視頻號官方接洽。同時,朋友圈也已經有公會在以“視頻號第一批娛樂主播”的噱頭開啟了主播和商家的招募。
不僅如此,12月底視頻號的一波重量級更新,尤其是微信豆打賞功能的上線,被視為視頻號出擊秀場直播的重要標志。
12月23日,微信視頻號發布新版本,關于直播的新功能頗多,譬如直播打賞、連麥、抽獎以及美顏等均一步到位。
同時,在發現頁面,“直播和附近”還有了并列于視頻號的入口。進入微信直播后,顏值、才藝類直播更是排列在前。
在公會和主播的眼里,開啟打賞后意味著視秀場直播迎來了正式入局視頻號的機會。
但是,質疑聲也不少。秀場直播的基調是陌生人的娛樂化消磨時間,而微信的熟人社交似乎與秀場直播背道而馳。在許多人眼里,視頻號的調性是沉靜、不浮躁的,而秀場直播里遍布的萌妹辣妹等網紅小姐姐,更是常常因灰色地帶而備受監管注目。
而且,秀場直播的生意,也早就不好做了。
02 秀場直播,夕陽紅了嗎?
2014年,天鴿互娛敲鐘上市的消息突然讓人們第一次意識到了直播平臺的市場前景。
9158、六間房紛紛瘋狂生長,眾人開始驚嘆直播平臺的吸金能力。
隨后,投資人、創業者紛紛投入這場“藍海”,也促生了2016年的千播大戰。當時,各種各樣的直播App問世,最多時達到了300個,YY、花椒、映客、一直播等都是其中熱門選手。
而娛樂化直播也就是秀場直播,是最強烈、經典的一個場景。顏值主播們在直播間表演唱歌、跳舞等才藝,粉絲爭搶打賞榜單。某位土豪粉絲為主播打賞幾十萬的新聞也常常將秀場直播頂上風口浪尖。
直播風口狂熱時,直播公司大量補貼以搶主播的事件屢見不鮮。但當風口褪去,補貼褪去后,一些人認為直播市場回歸于理性。洗刷掉水分后,秀場直播的營收和利潤顯然也難敵當年。
千播大戰后,大多數玩家淘汰出局,花椒和六間房合并。格局迎來塵埃落定后,秀場直播行業的增長、用戶活躍度卻再難攀升一個臺階。
畢竟,就秀場直播的本質而言,是一種粉絲經濟,但忠誠度遠不如如今的砸錢造星的粉圈。主播依靠顏值和才藝吸引用戶,用戶觀看直播消磨時間,但大多數主播間內容同質化,難以培養長期關系。
此外,更是受到兩重因素的影響:直播監管不斷加強,直播實名制和直播打賞限制等多項政策出臺;同時短視頻平臺上線,也開始取代了直播平臺作為網民們消磨時間的新娛樂利器。
根據前瞻產研究院,目前秀場直播平臺中僅有陌陌月活破億,陌陌本身是社交軟件,從此切進直播領域,而陌陌直播的流量也大多是因為其社交功能下的流量。
就秀場直播平臺本身來說,行業發展陷入了萎縮。
短視頻平臺也開始布局直播,譬如抖音、快手。但有一點,品牌方在哪里,主播和公會就在哪里。薇婭和李佳琦大火下,短視頻平臺中帶貨直播的熱度顯然勝過秀場直播。
對大多數品牌來說,比起冠名,帶來實際的轉化顯然是更實際的需求。即便是做品牌曝光,秀場直播的調性也形成了諸多限制。
03 微信生態吸引主播公會,土壤決定了形態
但直播是一種全新的互動場景,在許多人眼里,互動成本和效果勝過了短視頻。在一些更細微的變化里,視頻號和直播似乎越來越相互獨立了。
譬如“附近的直播和人”更名為“附近與直播”,從前在視頻號上方顯示的直播在此單獨單獨收錄為“朋友在看直播”,還新增同城直播以及顏值、才藝、購物等直播分類。
而在直播生態里,顏值和才藝類直播是最吸睛的一種,利用秀場直播打開直播場流量,或是微信切開直播的一個先發方式。
在許多人關心的熟人社交與秀場直播的沖突里,其實視頻號內一個新的身份體系也給出了解決辦法。
張小龍今年初在微信公開課里講到微信號與視頻號的兩套身份體系。“微信的意義在于ID價值、身份價值,但它是私密的,而做視頻號,我們創建了一個新的身份體系”,這也給了直播世界里主播與用戶建聯的溝通鏈路。
這兩套身份體系下,其實也指向了公域場和私域場。而引流公域到私域,是眾多品牌商家、達人迫切的目的。
根據公開的媒體報道,已經有公會組織主播利用個人身份做了秀場直播,無論數據如何,大家對于視頻號的期待和密切關注是顯然的。一方面,因為它背靠微信,有著巨大的流量。
另一方面,則在于私域流量的沉淀。
無論是短視頻作者、主播還是商家,對于在平臺中沉淀下私域流量來都是剛性的需求,這是他們非常看重和看好視頻號的一點。
因此,無論是秀場直播、游戲直播或電商直播,能夠抓住私域命脈是他們最終關注的一點,在所有的直播平臺或短視頻平臺里,視頻號能做到這一點。
吸引主播、公會加入視頻號直播,視頻號官方的市場成本并不高,可以說是何樂而不為。當視頻號的流量已經跑過“生死線”后,直播成為了下一個接力棒產品。
直播從去年10月開始內測,到如今仍然在做大公域流量的階段。視頻號立意于“人人都能發聲”,而有了視頻號后,人人也能開直播。
在視頻號的產品設計下,不會出現大者獨大的局面,創作者面對的流量要挾也會更少,這種土壤決定了平臺上內容的形態。同理,未來微信生態下創造的直播,也會帶來了一個更新的局面。秀場直播,或許只是其中之一。
本文為@鋅刻度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