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創作者@米三漢發布的450分鐘解讀《紅樓夢》的長視頻突然爆火。2個月內,這條視頻在抖音獲得了1230萬的點贊量,@米三漢也因此漲粉450萬,成為這個時間段內漲粉最為迅猛的抖音創作者之一。
@米三漢的爆火,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同類型的創作者。在450分鐘《紅樓夢》之后,160分鐘的《霍亂時期的愛情》、343分鐘的《盜墓筆記》、1000分鐘的《雍正王朝》等長視頻內容相繼被創造出來,短時間內在抖音營造出一場長視頻盛宴。
不過,幾小時的長視頻內容,真的能夠長期適應抖音的內容生態嗎?許多行業人士,仍對此抱有疑慮。
作為內容行業觀察者,刺猬公社也一直在觀察中長視頻在抖音的長期表現。結果發現,直到今年12月,450分鐘的《紅樓夢》仍持續有觀眾點贊,任意一個時間段打開,幾乎都能找到觀眾的最新打卡,甚至不乏對《紅樓夢》劇情的討論。“原著太艱澀難懂了,還是得看解說。”
除了這條本來就引起大量關注的視頻外,更多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的中長視頻內容也正在抖音誕生。數據顯示,2024年抖音精選上時長大于等于30分鐘的超長視頻同比去年增長了207%,播放總量同比增量210%,在抖音發布超長視頻的創作者同比去年也增長158%。
看起來,相比起以往抖音的內容生態,當下抖音的中長視頻內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
01 450分鐘《紅樓夢》,只是一個開始
450分鐘的《紅樓夢》征服了觀眾,同時也得到了算法的青睞。這給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創作者提了個醒,屬于超長內容的時代已來,更多新內容、新形式正在等待“吃螃蟹的人”,規模化的創作探索隨之開啟。截至年終,抖音知識創作者們今年累計發布了3.2億分鐘的超長視頻,從中,刺猬公社看到了幾點值得留意的內容現象:
現象1:超級內容批量誕生
450分鐘的《紅樓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時長和信息量。那么,在其他創作者擅長的領域,用豐沛的時長和充足的信息量去征服觀眾,有沒有搞頭?答案是肯定的。2024下半年,人文、科普類的知識內容創作者紛紛加入了超級內容的試煉場。
在人文領域,創作者@王小窗制作出1860分鐘的中國近代史視頻,講解從晚清到民國的百年滄桑和風華人物;還有創作者@木魚水心創造出8小時56分鐘的《史記》解說,用CG技術重現從華夏初創到秦漢紛爭的2000年等等。
在科普領域,代表創作者@張朝陽的物理課直接將其最擅長的物理學分割成三個主要部分:量子力學、天體物理和相對論,并分別出了1709分鐘、1054分鐘和1429分鐘的超長視頻加以講解。而垂類創作者@嘉靖學長-只講干貨則直接將其擅長的高一數學內容制作成900分鐘的視頻,供垂直觀眾學習。
“超級內容”能夠吸引觀眾,本質上是因為制作的內容超越了觀眾對抖音的既有預期,才引發了用戶的瘋狂追捧和算法的乘勢推送。這其中,超級時長和超級信息量是一方面,超級制作難度和頂級的內容呈現則是另一方面。
在制作難度上超越了觀眾預期的代表,要屬@阿宇的科學冒險。阿宇的起號方式,被觀眾稱之為“旱地拔蔥”。
最開始僅僅擁有3000粉絲的阿宇,就自制高速載人飛行翼、滑雪噴氣背包、水下飛行翼等“高科技裝備”,向觀眾展現了他超強的執行力和動手能力。在他的視頻中,你能看見一個有夢想的普通人,是怎么樣竭盡全力去實現夢想,最終進入大海觀察鯊魚、在雪地上自由翱翔,乃至成為一顆耀眼的流星的。
“阿宇穿著自制飛行翼在天空中穿梭”
事實也證明,只要創作出超出觀眾預期的好內容,就能得到流量的饋贈。今年11月,阿宇在抖音第一次發視頻,5條視頻后,他就獲得了超過40萬的粉絲,總點贊量超過了200萬,通過“光速起號”的方式,他既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證明了超級內容的吸引力。
現象2:小眾稀缺內容“上桌”
超級內容的爆發,實際上在抖音掀起了一股中長視頻新內容的狂潮。用戶看重“超級內容”,一定程度上表明以往觀眾中長視頻的需求被忽視了。
正因此,一些小眾稀缺的中長視頻內容,正在抖音批量產生。
一個典型案例,是創作者“一顆檸檬子”獨特的“女性視角”,在她的視頻中,你能看到此前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與德先生、賽先生一同出現的費小姐和穆姑娘,能看到女性視角中神話故事的變化——牛郎織女故事的千年嬗變,能看到和親公主默默付出的如同外交家一般的政治努力。
從女性視角出發,一顆檸檬子為觀眾揭開了歷史的另一個樣貌,讓此前常常從男性出發的中國史有了新的觀察點,也為女性觀眾進入和了解歷史找到了可供代入的情感支撐。
新的視點也不只包括“女性”,還包括此前被忽略的小人物。梁啟超曾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意在對歷史只關注帝王將相的現象做出批評。而創作者“紀不住”就從小角色出發,用7位小角色誘發的歷史大事件,為觀眾重新梳理了歷史中的重要時刻,并強調了“小角色”發揮的重要作用。
稀缺視角,還僅僅是小眾稀缺內容的一面。除此之外,還有創作者聚焦相當小眾需求的“刮擦全息教程”,又或者講解犯罪心理學,提供稀缺資源幫助用戶打破信息差的中國政法大學官號等等。
現象3: 創新形式涌現
“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講述故事的方式”,這句古語表明了故事豐富的可塑性,而用在中長視頻內容上,則是更長的時長給創作者提供了更加開闊的創作方式,讓他們可以用更豐富的形式去講述知識、重演知識。
體現在抖音的中長視頻內容中就是,除了傳統的一本正經的知識內容科普之外,創作者@喵史官嘗試用24個小時來概括上下五千年,將歷史濃縮成1天,創作者@出人意料的那些事用倒敘講述明朝那些事,以及@阿斯巴有點哲用動物世界來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等等。
在形式上的創新,同樣可以讓此前對知識內容興致缺缺的觀眾眼前一亮。譬如創作者@喵的思維,就用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畫面,給觀眾生動活潑地講解了一個豌豆射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乃至僵尸社會的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等等。????
通過場景變化和戰斗進程來組織講解,@喵的思維成功把馬哲知識融入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戰斗場景,讓解說充滿節奏的同時又富有邏輯,讓觀眾在不知不覺地過程中“學習”到了哲學知識,也因此成功在一個半月之內漲粉超100萬。
02 觀眾為何擁抱超級內容???
450分鐘的解說《紅樓夢》就像是一顆深水炸彈,在炸出不斷翻涌的漣漪的同時,也為后來者指明了方向,讓創作者看到了抖音中廣泛存在的中長視頻內容需求。
不過,在曾經以短視頻為標簽的抖音內部,這種需求是怎么產生的?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這種需求能夠持續存在,讓創作者能夠因此出頭?
實際上,自從千禧年后,用戶對互聯網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過去,他們習慣于在社區和網站中主動搜索信息。抖音通過算法推薦,改變了這一模式,讓信息主動呈現給用戶,實現了用戶與內容的高效連接。
這種推薦方式的普及,使得抖音成為獲取知識內容的新平臺,為那些平時難以接觸到“高等學府”或“頂尖學術”的人提供了了解和參與的機會。這不僅降低了知識獲取的門檻,還促進了知識的廣泛傳播。
但為什么用戶對超級內容的歡迎,發生在2024年這個時間點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用戶行為的框架。
首先,用戶在抖音上的行為從滿足基本的娛樂需求開始,比如關注“顏值類”“美食類”等內容。但隨著用戶在抖音使用時長的增加以及更多不同類型創作者的加入,用戶逐漸改變了對抖音的固有認知,開始尋求在抖音看到更多的內容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可能會在大量的娛樂信息中感覺到一些無意義感,并逐漸過渡到追求更深層次的個人成長和知識獲取。體現在內容的流行度上,就是再逐步過渡到關注“知識類”“科普類”等內容上。
另一方面,用戶也在抖音不斷接受各種形式的新內容的刺激,并在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閾值。一開始,用戶可能只喜歡15秒以內的短視頻,緊接著可以接受1-3分鐘,再到5分鐘以上的中視頻。直到450分鐘的超長視頻出現,帶動更多的超長視頻被觀眾接受。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用戶對內容深度的需求,也顯示了他們對知識獲取的渴望。
此外,隨著用戶在抖音上花費的時間增加,他們的使用場景也在擴展。雖然超長視頻可能不適合日常快速瀏覽,但它們非常適合“通勤聽”或“睡前聽”等場景,滿足了用戶在特定情境下對深度內容的需求。
在創作者和用戶的雙向奔赴下,當下的抖音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平臺,也是一個能夠提供知識和學習機會的地方。用戶在信息的海洋中尋找意義,最終追求的是“獲得感”。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共同營造了一個平等、舒適的學習交流環境。
這種平等學習交流的氛圍,實際上也促進了創作者的持續輸出。
比如@米三漢發布的450分鐘紅樓夢視頻,就有網友在評論區貼出了學校的暑假作業,“在網上搜索相關內容并做讀書筆記”;而@嘉靖學長-只講干貨發布的900分鐘講解高一數學的視頻評論區下方,有觀眾在評論區曬出筆記內容,充分展現了作者創作內容帶給用戶的實際功用。甚至,在抖音創作者@一方見地(璐璟)的“徒步6小時去拍一顆樹”的視頻評論區中,還有大量的參與者也曬出了自己拍攝的樹。
這種不止圖一樂的正向價值和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溝通共享,毫無疑問給創作者帶來了持續更新的動力,也讓觀眾在和創作者的互動當中,得到了被重視被認可的情緒價值。
有一位鄉村科學老師告訴刺猬公社,她經常使用抖音科普達人創作的視頻內容當作教案來給學生們上課,能夠讓學生們快速進入情境當中,理解科學愛上科學。這種現實的需求,顯然也是觀眾持續擁抱這些中長視頻內容的重要因素。
03 抖音中長視頻,走向next level
據刺猬公社觀察,當下抖音的中長視頻內容生態,已經走向了next level。
這種next level,不僅僅體現在抖音中長視頻內容的豐富和多元上,也不只體現在頻頻誕生的爆款視頻和一夜漲粉百萬的創作者身上;而是體現在已經建立的抖音中長視頻的良性內容生態上,在這個包容共進的生態當中,創作者和觀眾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促使優秀的內容不斷誕生,具備專業技能、擁有專業能力的創作者脫穎而出。
這種關系,有時候是雙向互動共同創造的。
比如,有的創作者會實時地根據觀眾的提問和私信去調整制作內容的形式和具體的題材,歷史題材視頻創作者尤甚。在用戶的好奇心驅使下,創作者可以發掘出此前覺得理所應當但實際上觀眾卻倍感好奇的歷史問題。
通過給觀眾答疑解惑,創作者既完成了視頻制作,又給觀眾和粉絲提供了相當的互動感和參與感。在長期的積累下,觀眾自然而然地和創作者實現了情感鏈接,也就能更加穩固地接受知識內容,實現和創作者的長期互動。
這種關系,有時候也是帶有公益和科普性質的。
比如,越來越多的名校公開課在抖音發布。報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底,已經有85門雙一流高校完成公開課發布,其中有56門為國家一流課程。公開課內容囊括了從文學方面的《人間詞話七講》到計算機方向的《程序設計與算法》,為想要學習卻又難以尋找渠道的同學提供了方便快捷專業的課程內容。
這些內容,未必能夠在抖音大爆或者大火,但一定能夠給每一個需要這些學習資料的人提供切切實實的幫助。這實際上體現了知識的普惠和溫情,也帶著傳遞文化碩果,拉平信息差的美好愿景。
這種關系,有時候代表著一種小眾和大眾的交流溝通。
在傳統的社交網絡,小眾冷門信息往往難以抵達它的受眾,許多掌握高度垂直專業信息的創作者,難以在“大V當道”的大眾視野中脫穎而出。但在“讓信息來找人”的邏輯下,每一種小眾和圈層的信息,都有可能觸及到對它感興趣的受眾。
在2024年,刮擦學、犯罪心理學等學科,同樣可以向抖音用戶開課,盡可能地讓更多人了解和看到這個圈層的知識。創作者的獨特性和專業性,也在視頻不斷被傳播的過程中,成為更多用戶都掌握的共享思維。
從本質上講,這是用戶對中長視頻的需求,和創作者的內容供應之間的匹配。但這種匹配,仍然需要在抖音高效率的“信息找人”的機制下才能完成。
當下,持續涌現的創新內容與形式,正在和不斷共進的創作者-用戶關系一起,共同帶動抖音知識中長視頻內容生態進入next level。
本文為@刺猬公社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