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能注意到,公眾號的打開率每年都在下降。前有大號擋道,后有小號追擊,中間橫插的各大短視頻平臺又不斷瓜分流量,真是扎心。
有人就問我了,打開率是啥?
很多運營對打開率有誤解,以為是閱讀率,其實是指:會話頁面打開公眾號文章的人數占公眾號粉絲數比例。
在后臺顯示為"從公眾號會話打開",據小公舉觀察,目前行業平均水準已經低到2%-10%,甚至很多百萬粉絲的大號,閱讀率(會話和朋友圈的總和等)只有10%不到。
不過之所以很多大號還長盛不衰,還是因為大量的粉絲基數+發文數量苦苦支撐著。
一、行業大局勢
想要弄懂公眾號粉絲和信息的關系,首先得看互聯網市場情況,用戶和信息的規律。
- 第一階段,藍海市場,沒有存量,用戶涌入——信息太少
- 第二階段,紅海市場,開始增量,用戶放緩——信息太多
- 第三階段,二八市場或長尾市場,瓜分流量,用戶停滯——轉移,提高,增量
二八(定律)市場:例如阿里系,差點壟斷了中國電商市場,瓜分了大部分流量和商品,剩下的電子商務網站只能吃小蝦米。
長尾(理論)市場:例如阿里系占據電商市場后,有人鉆了它尾巴的空子,尾巴部分其實還有很多小市場,逐漸做大。
比如你想省錢上拼多多;買正品商品,就可能到京東;如果你想買折扣大牌,就到唯品會;如果你想買外國貨,就到網易考拉等。
接著再轉移用戶需求,或者提高用戶需求,或者增加用戶需求(增量)。
拼多多逐漸和品牌合作,補貼現金,吃掉阿里部分市場;京東推出京東金融,讓你購買京東理財產品(投資);
唯品會深入挖掘一二線品牌,擴大尾貨處理,主打女性市場;網易考拉海購售賣海外商品,給市場增量。
公眾號同樣出現了這種困境:假設情感類的用戶總量是3000萬,幾個頭部公眾號可能收割了2500萬用戶,其余幾萬甚至數十萬個的情感類小號收割余下的500萬用戶,難怪大多數的自媒體人月薪都低于5000呢emmm
但是,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
在市場變成紅海,出現長尾效應后,信息飽和過剩。用戶的時間有限,劣質的小號被淘汰,優質的小號深耕原創內容。而頭部公眾號的粉絲出現視覺疲勞,但是集體出現打開率降低的問題。
二、打開率低有哪些原因?
有10多種原因,小公舉在過去就分析過了,不知道的可以再看下《微信公眾號掉粉的16種原因!附解決方法!新媒體運營必看》
人設變動;文章質量忽高忽低;文章條數忽多忽少;用戶畫像不精準;廣告太頻繁;廣告質量差;更新頻率不穩定(沒有期待感)通過活動或工具暴力漲粉;競爭對手出現;同質化內容等。
我發現大多數公眾號打開率原因是——短期時間內提升打開率靠的是「標題」,長期時間內提升打開率靠的是「內容」
想要「漲粉」和想要「提高打開率」,完全是兩個方向!至少有一半的運營,既想走捷徑暴力漲粉!又抱怨掉粉多,打開率低!這不就是既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嗎?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通過身邊朋友了解到,本地類的公眾號打開率卻沒有降低,反而頭條閱讀率經常達到20%以上。因為除了熱點,本地粉絲更關心還是身邊的事情。
下面小公舉會講解幾種方法迅速優化內容,提高打開率!
三、閱讀視覺疲勞
有的粉絲習慣了你的內容主題、風格類型、寫作套路等,就可能出現愛看不看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圍繞用戶畫像,單個帳號里生產多元化的內容
之前有個做教育帳號的運營問我,他的號50%粉絲是70后家長,50%的粉絲是80后家長,那么究竟該發教育知識?還是幼兒知識?
這兩種其實都可以發。比如頭條發布適合前者看到,次條發布適合后者看的,并不是很沖突。
2. MCN運營模式,體系化的內容復制或者KOL生產
美國有個很知名的網紅公司叫做Maker Studios,幾個創始人初期都是Youtube的自媒體。
后來他們兼顧經紀、制作、廣告、營銷等多重業務,為有網紅潛質的人規劃職業、制作視頻、漲粉、尋找商業合作伙伴,直到最終變現。
2015年,Maker Studios被迪斯尼公司以9.5億美元收入麾下,當時他們已經簽約了5.5萬個內容創造者(網紅),并且將這些人分成三類:
- 小網紅,能得到公司提供的技術工具和培訓,實現自我管理
- 中級網紅給公司幫忙接單
- 大咖能獲得更高級的服務,比如在Maker Studios內部創業,成立個人工作室或開發個人App等
所以我們可以圍繞賬號開發邊際效應,通過導流的方式再做矩陣,不過這樣就得組建團隊了。這是間接的解決打開率低的問題,將粉絲復制一部分到另外一個號上,實現增量。
在經濟學里,增量市場說的是市場邊界在擴散,整體量在提升,甚至可以蠶食別的類似品類市場。
這樣有很多好處:
粉絲再利用,再產生價值。
比如一個2萬粉絲的賬號,市場交易價是2萬元。如果能將其中1萬粉絲導流到另外一個賬號中,該賬號能賣一個1萬元。雖然粉絲是重疊的,但卻能交易3萬元的價格,這就是做矩陣的好處。
其次,還能通過運營新號讓用戶產生新鮮感。萬一老號被封,還有新號儲備著,將風險降到最低。
四、你的內容新鮮嗎?
1. 熱點
第一種新鮮就是熱點,一流自媒體自己造熱點,二流自媒體改變熱點風向,三流自媒體追熱點,蹭熱點話題能將打開率提高50%。
2. 寫別人的信息
寫關于自己的信息,知識總會掏空,這點廣大運營一定要謹記。所以寫別人的信息,加入自己的觀點,才是王道。
比如情感類的號,利用很多情感話題作為素材,同時表達觀點。比如旅游類的號,利用很多旅游信息作為素材,同時表達觀點。
五、內容要有價值導向
1. 讓用戶幻想的內容
今日頭條上有一條幾百萬播放量的短視頻,大致就是把某部電視劇里片段發了上來,重新取了個標題《窮小伙開奔馳回來,前妻死皮賴臉》。
我一眼就識破了這種視頻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屌絲群體閱讀,視頻里的男人就是很多屌絲理想中的自己。
所以留言區出現一堆酸不拉唧的評論"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這種方式確實吸引了眼球。
所以我們發現,內容不重要,只要結果導向滿足某類人的幻想就行。某類群體幻想的某個人或某件事,出現在了他的腦海里,這類群體就會變得很興奮。
2. 價值觀導向
比如:
36氪的《AlphaGo終于認輸,并"逼"隊友認輸,這是歷史性的一幕!》
虎嗅的《陌陌還能活多久?》
這是兩篇具有價值觀傾向的文章,內容里支持或看衰某個人或事物,通過案例論證。因為有大批人支持或看衰AlphaGo、陌陌,迎合這部分人就行。
主要有三種方式來塑造:
內容里塑造價值導向,描述某件事,比如《80后夫妻賣掉了北京房子,環游世界》
內容里確定價值導向,支持某件事,比如《我終于嫁給了錢》
內容里否定某種存在的價值觀,比如《決定女人層次的,從來不是你的出身》
六、內容要調用情緒
在興奮學說里,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出現刺激情景,產生評估,反饋情緒。評估的結果可能認為對個體"有利"、"有害"或"無關"。
如果是"有利":就會引起肯定的情緒體驗,并企圖接近刺激物;
如果是"有害":就會引起否定的情緒體驗,并企圖躲避刺激物;
如果是"無關":人們就予以忽視。
接下來我們看一段《走進科學》的節目片段,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很多人童年的陰影,硬生生把科普節目做成了懸疑片。
- 某個村子每天半夜三更都有怪叫聲,把全村人吵醒,大家都不敢出去看,戰戰兢兢地失眠到天亮。
- 采訪了一大堆上了歲數的村民,傳說這里出沒野獸,每天夜里到村子作怪,鬧得人心惶惶。
- 最后調查發現,竟然是村里一個胖子睡覺打呼嚕!
- 這胖子應該是金剛羅漢轉世或者帕瓦羅蒂的私生子,打個呼嚕能把一個村子的人嚇醒!
前后兩段的故事有兩個階段
- 設置懸疑,對我有利,還是有害?
- 讀者沒有想到的可能性
通過設置情景+調動情緒的方式,吸引人觀看。除了視頻,很多微信爆文也都使用了這種套路,你get到了沒?
本文為@運營公舉小磊磊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