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普通的小夫妻,兩個人過去都沒有短視頻經驗,如今丈夫負責出謀劃策,妻子負責產出內容,共同經營著視頻號。
就是這樣普通的組合,在短短4個月時間里,運營的視頻號從0粉絲做到18W關注。公眾號也從5個用戶,做到了1萬多關注。
男主人公叫濤哥,女主人公叫Anne,兩人共同運營著4個賬號:
1、@整理師Anne ,12W關注
2、@整理師安安,2.8W關注
3、@濤哥陪你瘦,2.6W關注
4、@Anne讀書,4K關注
很多在抖音上擁有成百上千萬粉絲的號主,入駐視頻號后粉絲量如今都沒有超過10W+,為什么他們這樣的“普通人”能一躍而起呢?
Anne背后的運營者濤哥,總結了4點經驗。
一、不建議普通人效仿牛人追求日更
視頻號上有很多牛人堅持日更,甚至有的人還能雙更。
但是在濤哥看來,“牛人能日更,不能因為他能日更,才是牛人,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牛人,他有豐富的知識存量做支撐,所以他才能日更。”
剛開始運營賬號時,Anne的賬號也是日更,但是收效甚微,每天很累,數據反饋也不見得有多好。
此外,濤哥認為,日更也很容易讓人自我感動。
“這就像每天去圖書館但學習成績很差的人,或者天天嚷嚷減肥卻始終沒有減下來的人。”
每天堅持日更,會讓人覺得自己特別勤奮,特別努力,覺得只要更的夠多,量變就一定能達成質變,自己肯定會有火的那天。
但是很多新人連剪輯視頻都不熟練,就開始強行要求自己去日更,結果只能不斷輸出一些低質量的視頻,數據自然不會很好。
這種做法本質上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雖然更新的很勤,但是得到的都是負向反饋,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狀態還會經歷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外歸因,覺得外部條件不好。
“陷入日更的自我感動中后,出問題就會容易向外歸因,會去想是不是平臺不行,是不是用戶不行,而不是去想是不是我的選題有問題,是不是我拍的不行。”
把問題歸因到外部后,就開始想辦法互推、互贊,以求能讓數據變得更好看。
但這種做法,不是長久之計。
互推互贊能夠給自己的視頻帶來一定的曝光,但是能否讓更多的人愿意關注你,仍舊取決于你的內容質量。
第二階段:?向內歸因,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短視頻。
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數據依舊沒太大起色,從外部找不到問題時,就到了把問題內化的階段。
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短視頻,自己長得不夠好看,聲音不夠好聽等,慢慢地就開始斷更了。
“就跟跑馬拉松先去100沖刺一樣,前期用力過猛,后期就容易崩潰。
而我們很多普通人,本身的毅力和堅持就有限,還非要立flag去日更,來挑戰自己的弱項,就是自討苦吃,沒有意義。”
慢工出細活。
能高頻輸出難能可貴,但更可貴的是,能在不斷更新中自我顛覆,每天去想自己的標題還可以怎么優化,拍攝方式還可以怎么變動,腳本還可以怎么創新。
二、不明確目標,遲早都會做不下去
也有些人,剛開始躊躇滿志,堅持更新視頻號,但是久而久之,找不到選題了,也就打起了退堂鼓。
“在做視頻號的時候,你不能把它當成一個朋友圈plus,你要先明確你做視頻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內容定位,也就代表自己賬號的整體運營方向。
如果從一開始就想錯了方向,過不了多久,就會做不下去了。
為什么?
?第一,?你本身沒有太強的熱情
就像滾雪球,在山坡上,你可能不是最大的,但是你有熱情,在滾動的過程中,有動力往自己身上加雪,雪球也才越滾越大。
有的人選擇的領域并不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他就沒法保持熱情去學習新的東西,不想持續輸入。
自己分享的主題,可能連自己都不喜歡,就只是為了火。
那也就像站在山腳下,想去滾一個雪球,就只能推著雪球走,越推越累,最后也就不想推了。
?第二,?你沒有特別強的沉淀
很多人做號,不去想自己有什么優勢,自己可以做什么,而是先去刷別人都在發些什么。
通過看別人的作品,來想自己是不是也能做。
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有的人之所以能去持續不斷地發那個方向的話題,是因為他過往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有相關成績做背書。
比如一些視頻號上有些學霸教學習方法,他們有名校光環,也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他去分享自己的經驗心得,別人就有收獲感,也更認可他們。
還有人在視頻號上分享怎么選擇化妝品,是因為他們之前就在其他平臺做過美妝博主,有豐富的知識做支撐。
如果自身在相關領域已經做出了成績,那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去做。
但是如果相關領域自己還不擅長,在做的過程中,就像讓演員去扮演一個自己無法駕馭的角色。
這也會導致兩種結果:
“一種是前端數據不好看,點贊少,粉絲量也低。另一種就是短期內沒有變現。”
這兩種結果,也是大多數人斷更的原因。
“一個真正有價值的賬號,一定是同時提供了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
濤哥在他的公眾號 @濤哥的屠龍術 中提到,讓用戶看到顯性價值,也就是能讓用戶看到我們的內容后,就能上手去做。
顯性價值的提高主要靠方向,要選擇一個自己愿意長期去做的賽道。
隱性價值是能調動用戶的情緒,給用戶提供社交貨幣,這是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引發用戶共鳴,做真正值得用戶轉發的內容。
三、爆款有技巧,但使用要適度
5月15日,Anne的視頻號開始運營,5月21日,Anne的賬號就出現了第一個小爆款。
播放量28W+,點贊量1.9K。
次月,又出現了一個播放量超過170萬的大爆款。
點贊1.8W,5.9K收藏,4.6K收藏。
沒過多久,Anne的賬號,又迎來了首個點贊量10W+的大爆款。
播放量接近700W,點贊16.9W,收藏量1.8W,轉發9W。
提及這些成績時,濤哥說,“我覺得爆款更多是碰出來的,靠運氣,如果說打造爆款的必要因素,我覺得必要因素只有一個,就是爭議性。”
Anne有條視頻,專門教別人怎么疊塑料袋,但是發布視頻后,評論區里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聲音,很多人說“這一定是沒事閑的”,“太費時間了吧”。
那條視頻,濤哥沒想過數據能好到哪兒去,也壓根沒當回事。
可不成想,這條視頻的播放量最后竟然超過了20萬,點贊量也有1.8K。
“很驚人,感覺就好像是被罵爆的。”這條視頻,也是一個典型的帶有爭議性的例子。
“但是不能追求做爆款,而去在每條視頻都加入爭議點。”
濤哥的看法是,每條視頻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有的視頻是做日常沉淀的,有的是給用戶提供價值的,有的是給賬號增加曝光量的,但是真正能讓用戶愿意留下來,還要靠真正提供價值,沉淀內容的視頻。
如果每條視頻都想靠爭議點去爆,時間久了,用戶就會覺得這個號越來越像一個營銷號,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和靈魂。
“大家都認可的有價值的東西,是很難出現爭議點的,那么如果你每條視頻都有一個爭議點的話,那就說明你的每一條視頻都沒有什么真正的價值。”
此外,在內容上濤哥還曾踩過兩個坑。
?第一,?盲目追求熱點。
《三十而已》熱播時,濤哥也跟著做了一期類似點評的視頻,想著追下熱點,數據應該不會差。
但數據并沒有預期的好,甚至只有日常的一半。
問題就出在,點評的劇情內容跟Anne賬號的用戶畫像并不匹配,Anne的用戶以女性為主,占90%以上,且以北上廣深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居多。
“他們的婚姻或是生活還是比較和諧的,而且女性也相對獨立,所以很多人其實連這個劇都沒有看過。”
?第二,?內容上過多表達自我。
Anne的賬號還有一些內容的問題在于過多地去做自我表達,講一些自己的觀點,“就有點類似朋友圈的感覺”,這些視頻的數據都不太好。
比如Anne在一期視頻中講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做視頻號的原因,這個視頻最后的點贊只有100多,遠低于賬號的平均數據。
而那些給用戶提供價值的內容,數據反饋都是比較好的,很多視頻的點贊都能超過1000。
四、持續運營一個賬號,小火靠勤,中火靠德,大火靠命
“小財靠勤,中財靠德,大財靠命,其實換到賬號也是一樣的邏輯。”
在持續運營賬號方面,濤哥總結了火的3個階段。
?小火,靠勤。
這個勤不光是更新頻率,或者說你頻繁去錄視頻,而是說你勤于思考,你要去想怎么去優化迭代自己的視頻,不能是有戰術上的勤奮和戰略上的懶惰。
中火,靠德。
視頻內容本質上有一個真正利他的內核,那才能達到一個中等水平的火,粉絲量能夠達到中等水平。
?大火,靠命。
“比如像李佳琦、薇婭,這樣的牛人,真的是命,如果沒有,那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做到勤和德,也就夠了。不過,想要做到這兩點,得先明確自己要從視頻號獲得什么。
“你是想想通過視頻號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超級IP,還是說想通過視頻號去增加自己現有業務的收入情況,還是說你就是想單純想通過視頻號去獲得收入,目的不同,不管是選題方向還是內容產出,都是不一樣的。”
濤哥在運營Anne的賬號時,定的目標是打造超級IP。
因此,Anne的賬號目前會弱化變現路徑,不會很頻繁地接廣告,不會頻繁地去做變現的內容,而是去追求給用戶帶來價值。
在內容定位上,Anne有兩個整理號,@整理師Anne 和?@整理師安安,一個讀書號,@Anne讀書,看似定位跨度大,三個賬號的組合看似有些奇怪,但實際上很有講究。
“整理其實是由最低級的,比如說像疊衣服,收拾衣柜,逐步地往上進階到生活方式,包括一些提升效率的小技巧,接著往上進階可能就是女性成長,那么女性成長這一塊兒的話,讀書是一個不可不可缺少的環節。”
Anne的兩個整理號中,@整理師安安 屬于低階,在內容定位上側重實操性的東西,會教大家基礎的收納方法;@整理師Anne 屬于中階,在賬號定位上會偏向于傳遞生活方式,講一些斷舍離、極簡生活和生活美學方面的內容。
而讀書號,就是高階的女性成長。
三個賬號覆蓋3個階段,也讓用戶在同一個人身上見證了個人成長的過程。
同時,這也是塑造Anne這個IP形象的過程。
那為什么是從整理入手,而不是其他的領域呢?
“Anne已經研究整理很多年了,積累了很多認知,最關鍵的是她愿意不斷學習,刻意練習,讓自己在整理這個領域更專業。”
Anne在內容定位的選擇上,沒有踩過坑,但是濤哥在探索內容定位上并不是特別順利。
他最初的定位是rap,后來改成了搞笑,最后才確定要在健身領域深耕。在健身方面,他有相關經驗和背書
選對了方向后,在做賬號的過程中,才不難持續輸出內容。
?五、寫在最后
剛開始做視頻號的時候,濤哥也同時運營過抖音、快手、小紅書。
運營一段時間下來,視頻號給他的正向反饋更多。同樣的視頻,在視頻號上能獲贊成百上千,在抖音上只有十幾個贊。
“抖音可能更適合那種長得特別漂亮的小姐姐,或是長得特別奇怪的,或是特別搞笑的一類人,但是視頻號,可能更適合我們這種普通人。”
像我們普通人長相一般,也不怎么搞笑,但是我們有一技之長可以分享出去,就有機會在視頻號上有一片天地。
此外,在濤哥看來,視頻號本身就是微信閉環,離支付更近,離私域流量更近,微信做電商的決心也非常堅定,這是他非常看好視頻號的一點。
本文由@向上生長學院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