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如今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產品做得好,也得打開知名度。但是獲客成本之高,競爭之激烈每個運營人都有目共睹。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獲取流量?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一般教育企業,引流分2種號:老師/機構號、資料號,但其實,還有一個場景大家都沒怎么留意,或者是覺得它不能規模化,那就是學員間的交流學習。在我的團隊長期探索下,我們第一次把這“學員號”這個引流方式給SOP化了。下面我分享的這張圖,一共有307條回復,大家也可以猜一猜,引流到微信大概是多少人。
一、背景-北京互聯網出身的我,被長沙流量玩法驚呆了
我是2019年5月回到的長沙,第二天旋即創業,那時候,自以為是天之驕子,長沙這些土包子,做運營、搞流量都不如我,創業做了不到2個月,以花了60多W買個教訓結束。創業失敗后痛定思痛,開始接觸到長沙的圈子。
在陸續聊了長沙40多個本土的投資人、創業者后,有一天,我忽然聊到一個人說,他們工作室搞流量很厲害。我是北京互聯網大廠出身,在當時的我眼里,什么樣的搞流量能厲害過我?然后他鎮定地拿出手機,給我示范怎么在社交平臺上擼男粉,然后另外一臺,再一臺,再一臺…我當即驚呆,我從來沒見到過這樣的玩法,在我的思維里面,線上獲客,還停留在裂變、投放頂多再加個短視頻引流。
當時,我進入了第二段 、也就是現在的公考創業的項目,正愁不知道該怎么打開流量局面,于是在2個月內,我陸續聊了很多搞流量的同學,我把他們大致總結為2個流派:技術流、人海流、IP流。
技術流的意思是,通過找到平臺的某個漏洞,不斷去私信用戶,引流到微信。比如說,抖音某個版本比較好私信,那段時間就有團隊跑腳本瘋狂去私信用戶;又比如說,我知道一些創業者,在全民K歌導粉,每天買500個賬號,瘋狂私信給人導流,只要引流效果高于封號成本,ROI還可以,那就干。
人海流,顧名思義,就是堆人,搞流量團隊,通過堆人來解決流量規模化問題。這里面需要解決的是:
首先,堆人是否能做到流量規模化?答案肯定是能,我們想想,傳統線下教育公司,不就是靠掃樓,掃街等等拉過來的客戶嗎?而這些企業只不過是把這種方式,放到線上來了而已;
- 第二,人海流的流量效率問題,投放毫無疑問是非常快的,但是堆人不同,它的產能是需要熬的,也就是說,你得等團隊成熟了之后,才會有產出,前期得養,這是最痛苦的,怎么壓縮工期,讓新人盡快熟悉引流方法,就先得特別重要,也特別考驗企業的功力;
- 第三,轉化率問題,毫無疑問,SEM和信息流投放轉化周期是非常快的,轉化率在各個渠道是比較OK的,但人海流的轉化率就不一定差,只要你控制好前端的引流渠道和SOP話術,你還是可以引過來非常精準的流量,而且,項目越垂直,流量就越精準,再輔以私域運營,從長期來看,效果甚至比投放好。
第三,IP流,IP流需要企業有強大的IP名師,通過這個IP,老老實實做內容,進而形成轉化,這種很適合考研等具備名師特性的行業,而考公因為沒有全國性有說服力的名師,打造起來難度偏大。
二、偷師-我把潭州和潭州系聊了個遍:從基層、中層、到高層
在梳理完這3個流派之后,我就初步確定了我們的獲客戰略,前期人海流,后期人海流+IP流。技術流找平臺技術漏洞,一方面是我們認為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另外一方面,我覺得這種東西平臺堵住了,公司就會很難受,且平臺一定是特別厭煩這樣的方式的。
既然是人海流,那肯定是找行業最牛逼的團隊學習,挖行業最牛逼的人,所有的目標都指向——潭州教育!可能大家對潭州不太熟悉,這是一個特別神奇的公司,創始人之前做過傳銷,所以整個公司都很有傳銷氣質,特別打雞血(這幾年好些了);做興趣教育,能把一插畫這么小一個品類做到單月2000W營收(最近數據);這家企業影響了整個長沙的在線教育,可以說是“黃埔軍校”,從里面出來一個小team,4個人,就能成立一個公司,最多的時候,長沙差不多有800多家潭州系企業;這家企業免費獲客團隊曾高達數千人,幾乎長沙所有人才市場的人都收到過它的面試通知;這家企業的人,出來收入至少翻倍……
我是怎么找潭州的人的呢?總的來說就是,勤快,像投資人一樣聊,把能聊的都聊了。
基層當然是通過面試,直接在boss上扔炸彈, 招聘“新媒體運營”或者“網絡推廣”,但不能寫“流量運營”等專業性詞匯太高的,因為他們真的會不知道這個崗位是干嘛的。大部分潭州的基層員工,其實是不可以聊的。因為他們被潭州洗腦得比較深,我一開始聊的時候,完全是不知所云,完全聊不到一塊去。他只懂潭州這種玩法,他很認潭州里面某個牛逼的人物。所以在多聊了幾個人之后,我直接說,我是潭州某某(潭州系比較認的一個人)的好朋友,我前幾天和她剛吃過飯云云,這樣他們才會和你聊起來。
中層不能通過面試了,得通過熟人介紹。因為他們的簡歷來不及流通到市場上,人就被搶光了。這個時候,我在前段時間聊的40多個長沙本地創投圈的朋友就產生了作用。直接找他們推薦,沒想到還真找到了幾個,然后,拔出蘿卜帶出泥,攻破了一個,基本上就能攻破他的整個圈子。當然,真正實踐的時候,還是出現了問題。因為中層要么出來自己開公司,要么出來加入一個公司任合伙人,他真的是不缺機會。我曾拿3W月薪,想一把砸死一個20歲小伙子,讓他來我們公司,結果拒絕了。因為他創業能收入更多。后來實在沒辦法了,我就只好說自己是投資人,想看看他們項目,想投他們,才真正攻破這道線。
至于高層, 就必須得是朋友介紹了。幸好那段時間,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正好認識潭州原來的2號人物,馬上請客吃飯,當場請教。然后又通過她,進入了這個圈子。
偷師完了,肯定是招人,于是我花了大價錢,在潭州找了2個操盤手過來(都是推薦過來的),其中一個,來自潭州赫赫有名的黃埔。
三、被疫情所迫去置換流量,結果我們吃了知乎的第一波紅利
但好景不長,在剛確定完流量團隊負責人人選,公司剛融完Pre-A后,疫情來了。我們的戰略部署馬上被打亂。本來決定20年后,馬上大規模招人,走人海流,但公司都不讓進了,必須在家辦公,而我們核心的幾個人員,則租了一棟民宿辦公。但是公司盤子已經推起來了,再沒流量進來,公司生死都成問題。沒辦法,到處找流量。
然后那段時間,正巧通過一個渠道知道,知乎在放量,開通了教育行業的合作通道。于是就滿朋友圈找知乎的人,結果還真給找到了。于是馬上推進合作,要分潤30%?好,沒問題,要先進知乎的賬?好,沒問題!要有ROI考核?好,沒問題,知乎要求的,通通答應。實在不是我們一開始有先見之明,而是垂死掙扎,快要溺死的人了,哪管那么多,先抱跟大腿再說!
上圖就是那段時間知乎給我們推的部分資源截圖。那段時間也是我們最爽的一段時間,知乎給過我們全量push,知乎站內一搜“公考”、“省考”、“國考”最先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課程,我們每次直播,知乎都通站內資源推、甚至是我們的賬號的文章,都會單獨給我們加量。
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流量有多大,只想抱大腿,結果真的一推,根本忙不過來,知乎的流量滾滾而來,前期我們有大量的流量浪費,因為銷售團隊那時候我們甚至都沒搭建,是我和老師在轉化!這也給我們另一個教訓,前后端一定要協調發展,特別是教育公司,流量一多,沒辦法轉,真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
此后,我們也把和知乎的合作方式用到了和b站的合作上,于是我們又成了第一個和b站合作的公考機構。
四、被業務推著走,抖音信息流投放的愛恨情仇與不成功嘗試
隨著業務進展,單個渠道已經不能滿足我們了。我們在20年2月份就開啟了抖音信息流投放。那時候我對信息流,一竅不通,完全交給山東直營中心在打理。但是好在疫情期間,投放的同行很少,導致表單獲客成本并不高,當時我們的表單成本,是不超過30的。
但是因為例子消化不完的緣故,3月份我們并沒有做大啟動。隨著銷售團隊的擴大,不得已又開啟了投放。結果到后面,越來越貴。我不斷問人,問代運營,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實一直到最后,我都沒有特別解決好這個問題。
倒是因為投魯班,讓我第一次感覺到錢嘩嘩出。那次我們是投了魯班的9元課,然后不到半天,一下子爆單了,直接燒了10W,例子呼呼呼進來,就見銷售不斷地和我說,打不完了打不完了。結果還是來不及了,那些例子我們花了一周才消化完,而且,魯班來的例子質量確實差很遠。不過從這里面,我們倒是總結出了一條訣竅,廣告就是要吸引眼球,這是第一要義。我們代運營方當天推這個視頻,做了一個特別魔性、沙雕的視頻,就是不斷地重復重復,還配合搔首弄姿的舞蹈。在之后,我們做廣告投放,就都是這條路子,我自己特地搞了一個短視頻團隊,專門拍這些沙雕視頻做投放素材,然后很多視頻都上了抖音的行業熱門素材。當然,這是后話了。因為在這期間,我們又發現了新的投放玩法。
因為我們的課程是49元打卡7天全退的,但是在信息流平臺,你沒法一下子說清楚這個事情,但是假如說,我們找一個中間的信任節點,也就是在用戶那有信任度,在我們這也有信任度的KOL/KOC,讓他去和用戶講這個事情,這個效果就非常不錯。于是我們就嘗試跑了幾個B站UP主和公眾號個人屬性很強的博主,沒想到效果還非常好。當然,可規模化的屬性就差很多。一方面,得選個人IP屬性非常強大的號,另外一方面,每個廣告主都告訴你我的用戶是忠誠的,可靠的,對選號的要求非常高。
縱觀我們整個信息流投放的過程,都沒有特別成功,我一開始因為疫情期間便宜,我以為之后都會很便宜,沒想到越到后面,表單成本一騎絕塵,已經到我們難以忍受的地步。最終讓我斷了再投抖音信息流的是兩點,一是我有一次找來我們一個代理商,讓他直接給我看競品后臺,結果我以為我們做得已經很便宜了,人家一個表單最高才18,我一問代運營,為什么他們這么便宜,代運營說不出所以然,我覺得這里面是個玄學,我不太可能一下子搞清楚;另外一塊是隨著我們后來免費流量的跑通,我們對信息流就沒那么大依賴度了,后來慢慢也停掉了。
五、找回擅長處,驚險一躍,終于開啟引流獲客的人海戰術,ROI真的高到嚇人
差不多與抖音投放同期,我們開啟了養流量團隊之路,也就是通過新媒體獲量。到了3月份,隨著疫情緩和,終于可以開始在辦公室辦公。我們把在線上辦公的兩個潭州來的操盤手,拉來公司,正式開始招人。
當然,一開始真是抓瞎,首先是入職第二天,另外一個操盤手就走了,人創業去了…所以到后面只剩下1個;然后另外一個同學她只做過韓語品類,對于公職考試,她也不知道流量該怎么做。沒辦法,身為老大,只能自己帶著小伙伴先探索。
然后是不知道從哪兒開始,一開始做各種號,頭條號、抖音號、西瓜視頻、B站都做,做了之后發現不起量,然后才開始養號;有了閱讀量播放量之后,發現引不來流量,然后才發現,方向搞錯了,有些內容只是量大,但引不來流量;然后發現不同的鉤子,引流效率差別極大;還有就是用戶來了之后不會不知道怎么把用戶拉到訓練營中來……
不過終于,在養了團隊差不過3個月左右,量開始批量化出來了,團隊的平均每天加微,能到30個左右了,并且很快,我發現雖然每天加微在漲,但我都不需要考核加V了,我直接考核訓練營的轉化數量。一開始的批量化產能,它來自一個很垂直的平臺,叫做QZZN。不過很快陷入瓶頸,因為它太垂直了,團隊人超過3個去做,就會出現流量重復。于是,我們開啟了主流平臺的征伐之路。
1. 如何一個月打透虎撲、豆瓣
虎撲和豆瓣并不是我們一開始著重打的平臺,甚至我一開始都沒看他們。因為覺得平臺很垂直,量應該很小。直到后來,我們的賬號在微博上被限制得很厲害,我隨口和團隊說了一句,你們關注下豆瓣虎撲這樣的平臺,去試試。然后真有幾個小伙伴去試了,他們用的方法,也就是我最開始說的那三種:機構號/老師號、資料號和學員號。這其中,最快的是學員號,最難的是老師號。因為虎撲和豆瓣的社區屬性都特別強,所以找同好也變成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組團備考互相監督”。
可能很多人有疑問,學員號魅力當然大,但你引流過來之后,微信號作為一個傳播中心節點,你是需要對你的信譽負責的。怎么解決學員的信任問題呢?其實很簡單,我一開始的流量團隊成員就是在備考公務員的人,所以他們是真的需要備考,需要一起學習一起監督,他們只不過是剛好在我們機構工作或者是兼職,他們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我們機構的老師,也可以推薦別的機構的老師。不然,我們也發現不了學員號這塊這么強大的流量,只有你自己是用戶,你才會發現這塊有這么大的流量。還有就是,來了的流量,我們絕對不會對學員過度騷擾,我們拿出來做訓練營的老師,真的是行業里面排名前幾的名師,學員聽了之后,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因為教研質量過硬,你給他推薦的,真的就是好東西。
我們在一開始做虎撲和豆瓣的時候,就是不到4個人上去了。但第一波人吃到紅利之后,團隊其他人幾乎就不用我說,全部撲上去了。因為每個人都有任務,都想拿提成,那要拿提成,他就得去找流量。所以基本上跑通不到半個月,我40多人的團隊就全跑到上面去了。搞了不到1個月,因為平臺小的原因,又出現了流量重復問題,還因為引流過于生猛,讓平臺封了我們很多賬號。
一開始我是這么看流量重復問題的,小平臺,我們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平臺內我這個品類80%的內容都做了,也就是說,在這個平臺,你只要搜我的品類關鍵詞,80%的內容都是我出的,從而達到飽和攻擊的效果。我把它稱之為”品類占領”。
當然,你驟然上那么多人,平臺肯定是會采取措施的。他的流量就那么點,全被你搞沒了,他還怎么賣廣告?所以我現在也在修正我的品類占領的決策,小平臺它只能接受那么多人,那我就只放那么多人,以免平臺突然出整頓政策,或者流量大規模重復,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和轉化率。
2. 如何一個月打透小紅書
不過,到了小紅書這,我又換了種玩法。因為到了今年5月份,我們原有主流平臺的流量,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必須要去突破新平臺了。我看了下周遭,能快速出效果的,只剩下小紅書了,于是決定,壓20個人下去鋪小紅書,差不過50多個賬號。
一開始也是吭哧吭哧做了好多賬號。因為我也不知道什么方向會火,所以我干脆所有方向都做。做了半個月,跑出來一批賬號,我們差不多知道玩法了。于是就集中去跑那幾個領域的賬號。小紅書的玩法和虎撲豆瓣又不同,我們到目前為止,是沒跑通學員號的,不過把資料號給跑通了,我們把公考知識做成美美的圖片分享出來,20個人每天發的圖片上,文字內容都是一樣的(知識都是來自老師整理),文案會各自去擬寫。然后總能火那么差不多一半左右,而且有些賬號,非常莫名其妙但是又非常規律的,每周末爆一篇,我們唯一能從里面得出來的結論是,官方拉出來”鞭尸”了。
當然,在小紅書,丑是原罪,數據是不可能起來的。這點,務必留意。
3. B站和知乎的爆款引流邏輯
B站和知乎,是我傾注非常多心力的兩個平臺。b站我前后大概布了接近50個up主上去,知乎更是鋪了不計其數的賬號。
我們這個品類,除了名師免費課程外,在b站最容易火,最容易帶流量的內容是學長/學姐經驗分享視頻。我們甚至出現一條視頻從去年火到今年,帶來1000多加微的情況。
當然,在此我們我們得解決2點:一是怎么做爆款;二是怎么引流。我先講引流:b站引流其實并沒有多少訣竅,我們主要是通過視頻內嵌入式口播或者通過資料截圖貼片的方式,另外就是被關注之后的評論回復以及評論區置頂;而知乎我們之前玩的是引導用戶關注同名公眾號,或者諧音詞、圖片、石墨鏈接換著法子私信用戶,現在玩的則是通過知+引導用戶加微信。
我重點講講我們怎么做爆款。因為引流方式其實都差不多,最重要的差別在于你的視頻/文章爆不爆。首先我們得有敏感度,說實話,搞流量的都得有點敏感度,包括這幾個方面的敏感度:
- 熱點敏銳度,包括時間節點熱點,行業熱點,熱點來了就得上,不要猶豫;
- 平臺敏銳度,平臺規則一直在變,像知乎這樣變得慢的比較少,所以,團隊老大得自己去摸索,去親身實踐;
- 項目敏銳度,項目節點很重要,項目節點一來,流量嘩嘩來,得提前有方案,能兜住。
其次,不管什么熱點,一定要和行業相結合,一定是熱點+行業,不然,即便是火了也沒有什么意義。比如說粉絲看到劉昊然考編,是舔他的顏值,而我們看到劉昊然考編,就想去分析編制有什么好處。
最后,如果上面都太難,沒關系,還有一招,一定可以學會。那就是,一個熱點誕生后,它是一個平臺一個平臺去感染的。所以你大可以把微博熱搜的熱點,跑到知乎去,提一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然后再邀請其他人來回答,這樣子的問題大概率在知乎也會火爆起來,至少這個問題的第一波流量,都是被你所吃。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熱點,這個熱點,平臺不一定知道,他就知道某天怎么流量忽然漲了,但是作為行業從業者,你一定是知道的。你可以提前預設好問題和回答,然后等行業熱點以來,就馬上左手提問,右手回答,下一秒再邀請知乎全站人去答。
舉個例子,每年國考公告出來,一定是會上微博熱搜,也是一定會上知乎熱門的。國考的公告時間公布不確定,但肯定每年都會公布一次。于是我每年就提前1個月準備好一個問題+一個回答。等國考公告一公布,我就馬上去知乎提問+第一個回答。我的提問都特別簡單,每年都是”如何看待20**年國考公告”,然后我就把早就準備好的文章更上去,然后就去邀請全站人回答,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竟然這么容易,但它就是這么容易,而且,至少在過去2年,我們整個行業,就我一個人在干這事。這個事情,第一年給我帶來了2萬+精準客資,第二年也給我帶來超過8k+精準客資,之所以第二年少了,是因為我在嵌入小程序圖片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小程序忘了開裂變,如果開了裂變,那估計又能有幾萬的客資。
4. 有了私域+裂變,我可以一天包裝一個小V
我們在沉淀了很多微信號之后,有一天忽然想,這些用戶沉淀在微信上,每天只做做轉化有點浪費,沒發揮流量一定是流起來的特性。于是就想試試,我要是把沉淀在微信號里面的學員導到公眾號去,那豈不是觸達次數又多了?之前光顧著導微信號去了,原來做的流量有巨大浪費,何不試試?當然也有憂慮,要是用戶沒導過去,反而把我們給刪除了,那就得不償失了。不過可以小規模試試,于是我們就拿出來了20w粉來試,一開始就找名師設計好引流物料,再提前大約10天搭建公眾號內容(公眾號主打名師個人IP),結果發現,當然就導了1w粉過去,用戶刪除私域的也在可控范圍,最重要的是,在公眾號推送了名師訓練營之后,轉化率明顯提升!
5. 怎么管理人數龐大的流量團隊
一直有很多朋友問我,管這么多人,怎么管,管得來啊?說實話,它在我這一開始都不是個問題,我甚至從來沒想過。我的團隊現在有40+(最多時候70+),目前直接管理的是7個人左右,但團隊很多事情,我都是親力親為的。我是今年才開始思考管理這塊的問題的。
首先,選人真的很重要。我的團隊,我只要應屆生或者剛畢業不久的,平均年齡21歲,有經驗的有自己的固有思維,反而搞不起來;我不要本科畢業的,只要≤專科的,因為很多本科生事兒逼還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我們的作息是單休,每天晚上10點下班,所以,不能接受的直接別來。我的這群小朋友,能干,耐操,不墨跡。這是我喜歡的團隊。
其次,培訓很重要,因為是白紙,必須強培訓,培訓培3個東西:企業文化;業務流程;未來規劃,給以未來期許。并且,必須是老大培訓,其他人一定不行,我在最開始吃過這上面的虧。交給操盤手去培訓,然后發現入職10個人,到1個月后,可能5個人都留不下來,甚至會出現留存率只有20%的情況,后來我自己接管了培訓,每天給小伙伴們先講故事,講未來,然后再講業務,他對我認同感強了,對團隊、對公司認同感也就強了,也就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事情,處于什么位置了。
第三,一定要以身作則。團隊一定是,上之所好下必隨之,老大怎么樣,他就怎么樣。當我每周周末都準時過來加班,給他們開站會,培訓,講故事的時候,團隊其他人都沒啥話說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分好錢!我的團隊試用期基本薪資2500,轉正后3500,在長沙這樣的地方,優勢并不明顯,所以我們在提成方案,特別是超額完成目標后的提成方案就特別刺激。最開始,我為了讓流量跑通,甚至出現過只要拉200個注冊就給7000塊獎金獎給小伙伴的情況。我的小伙伴,說實話家庭出身都不算太好,但他一畢業,他就能知道,他只要付出,他就能得到豐厚的也是他應得的報酬,那他的積極性當然很足了。
自從用上流量團隊的人海戰術后,我們的流量焦慮癥終于減緩一點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流量團隊的工資成本比花在投放上的成本,實在是小太多了。而加上私域運營與訓練營服務之后,我們的轉化率并沒有減少,反而有一定提升。
六、我的流量方法論-4鏈路模型:做流量、買流量、換流量、裂變和轉介紹
我在過去2年,差不多把線上的獲客方式都摸了一遍,經驗教訓都非常多。總結下來,基本上就這4塊:
1.?做流量,通過新媒體等渠道獲客。這里面最難受的是最前面的幾個月,因為流量團隊生效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假如你想通過人工做量來獲客,那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前幾個月,是必須要走一些彎路,積淀一些東西的;另外就是,通過人來獲得增長,是沒辦法指數增長的,增長一定是線性的,因為你不可能指數級找人。當然,只要跑通了之后,獲利也是非常豐厚的,我們算了一下,我的流量團隊獲客成本,只有我們做投放時的八分之一左右。
2.?換流量,異業合作,換流量的玩法適用于有專長且在流量平臺有人脈的小企業,比如說我這樣的北京互聯網出身的。我在各個大企業都有人脈,我只要朋友圈吆喝一聲很多情況就能找到對應項目的負責人。而我又有大企業沒有的專業性內容,流量平臺有流量,我上去賣低價課就好了,只有分成,沒有流量購買費用,甚至這個低價課營收流量平臺全部拿走都沒關系,我只要客資。
3. 買流量,即投放,我去年花了數百萬在這上面,最終總結出來我認為比較核心的一點:投放,一定要投關鍵信任節點(當然,這個我的引流課是付費的有關系),也就是說,用戶A不信任機構C,那么好,找一個A和C都信任的節點B,我們和用戶在節點B相逢相知,這可以節省很多成本,且有利于后端轉化。然而這種投放最大的問題在于只有很小的適用范圍。當然這里多一句嘴,目前很多教育公司,包括職業教育公司,靠投放來獲客,說實話,這是飲鴆止渴。因為大家都知道,投放永遠是今天最便宜,但事實上,投放沒有便宜的;另外,職業教育和K12不同,K12首單不賺錢,邏輯是是成立的,邏輯是它最長可以服務用戶12年,但職教不同,職教甚至很多品類都沒有復購,比如說考研、公務員,它考上沒考上都不會再找你了,你首單不賺錢,那你怎么賺錢?妄想通過轉介紹賺錢?那你倒是做好教研呀!
4.?裂變和轉介紹,好口碑自有萬鈞之力,做強服務端,總有人相信你的堅持。不過,口碑是能做出來的,這點,需要慢慢體會。
以上,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叫做“4鏈路模型”。在初步跑出這個模型之后,我發現,似乎它已經囊括了市面上大部分的獲客形態,所以,在這之后,我的團隊,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個模型在擴展,在做縱深。目前我的流量形態是,做流量為主,另外就是換流量和轉介紹,不做投放。當然,做教育,獲客的終極形態,一定是裂變和轉介紹,也就是基于教研口碑的老帶新。這一點,在任何職業教育企業,都任重道遠。
本文由@Kosan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