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準備做一個有關社群運營的快閃群,于是我就在多個運營群問了下,有多少朋友是做社群運營的,最后發現兩個現象,一是社群運營專崗非常少,一般都是其他運營崗捎帶著社群的運營;二是很多運營對于社群的理解并不明確,甚至區分不開社群、微信群、社區之間的區別。
我呢,與其他朋友相比,我可能沒有那種一下子裂變幾十萬用戶社群的經驗,但就存活度來說,我運營過多個活過3年以上的社群,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下個人經驗(注:這篇文章只討論觀點,不針對個人,杠精及惡意評論者請遠離。)
一、社群到底是啥?
社群(community),廣義而言是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它可以指實際的地理區域或是在某區域內發生的社會關系,或指存在于較抽象的、思想上的關系。
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關系鏈,不僅只是拉一個群而是基于一個點、需求和愛好將大家聚合在一起,而是要有穩定的群體結構和較一致的群體意識;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持續的互動關系;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致行動的能力,我們認為這樣的群就是社群。
除此之外,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廣泛涵義:可被解釋為地區性的社區;用來表示一個有相互關系的網絡;社群可以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
一句話總結:一群有高度認同價值觀人群的連接器,形式不限,種類不限。如果你有更好的總結,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微信群和社群的區別?
大家應該都參加過各種形式的線下活動,活動尾聲的時候主持人通常會在現場面對面拉群,剛拉好的群大家會在里面搶紅包、侃大山,但過不了多久,這個群就會銷聲匿跡,甚至你都忘了這個群的存在,這就是典型的微信群
微信群只是一群具備相同記號的人,或許曾經都想過學習吉他、或許都對畫畫產生對興趣、又或許都關注過二次元,他們存在連接的前提,但是缺乏連接的過程
微信為我們提供了工具,提供連接的媒介,但大部分微信群沒能成為社群是因為缺少內核,擁有高度認同的價值觀和關鍵意見領袖規則明確的組織才能叫社群
二、一個經久不衰的社群需要有哪些條件?
1、價值觀趨同
社群的內在是求同,求同的內在是價值觀趨同。這種價值觀的相似會有一個具體的投射,可能是一個產品(果粉、錘粉),可能是一種行為(B站二次元、小米發燒友),這些具體的投射就是連接的節點。這些節點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各種社群對人有限精力的競爭上,這些連接點本身就是社群是否形成的標志。社群的連接點是社群產生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講,連接點是社群是否成立的根本
2、有中心化的成員分層
社群中大致有7種角色:管理者,內容輸出者,活動策劃執行者,支持者,跟隨者,觀望者,搗亂者(極少數)。
結構可以分為3部分:社群運營層,鐵粉,觀眾。
通常管理者和內容輸出者在社群中比較有話語權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關鍵意見領袖,引導社群內交流
很多人還會把社群運營層單獨拉小群,及時交流運營問題。把鐵粉單獨拉小群,作為輔助運營的小組,或者做成類似“VIP”的小群,重點用戶,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去運營。根據社群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劃分方式,粗獷點,分成內外兩層結構也可以!
3、明確的規則
社群跟微信群最大的區別就是,社群是有組成成員、交流平臺、加入原則和管理規范。這四個組成結構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長。組成成員:發現、號召起那些有“同好”的人抱團形成金字塔或者環形結構,最初的一批成員會對以后的社群產生巨大影響;交流平臺:要有一個聚集地作為日常交流的大本營,目前常見的有QQ、微信等;加入原則:社群有了元老成員,也建好了平臺,慢慢會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那么就得設置一定的篩選機制作為門檻,一來保證社群質量,二來會讓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這個社群;管理規范:社群人越來越多,就必須要管理。所以,一要設立管理員,二要不斷完善社群規則。
我見過最具體的社群就是我們小區樓下的廣場舞大媽們,規則極其明確
(1)需要每天參加排練
(2)需要穿著共同的服飾
(3)加入之前需要購買統一的服飾,需要一名大媽的介紹才可入會
如果有大媽沒有穿著統一的服飾和其他大媽介紹,那領頭的張大媽是不會告知排練的時間、地點(附近有好幾個小廣場)和曲目的,當你成功加入這個神秘的組織以后,張大媽會把你邀請進大媽們的微信群,每天呢,會提前在群里發布當天要跳的曲目和具體的時間地點、還會在群中交流各種跳舞的心得
就是這么明確的規則讓張大媽經營的廣場舞社群日益壯大,經久不衰
4、內容輸出、價值
常見的輸出形式就是微信群中關鍵意見領袖引導主題帶著大家交流,除了微信群的交流還可以在線上的圖文、音頻、視頻,還有線下的讀書會和分享會活動等。輸出平臺有微信、微博、知乎、喜馬拉雅、優酷愛奇藝等,活動發布平臺活動行等。通常社群會關聯不同的自媒體進行運營,我們稱之為“媒體矩陣”,但是通過運營最終還是會將用戶沉淀至微博、公眾號或者微信群。
5、社群運營
運營,決定了社群的壽命。不經過運營管理的社群很難有比較長的生命周期,一般來說,從始至終通過運營要建立如下“四感”。
① 儀式感。如加入要通過申請、入群要接受群規、行為要接受獎懲等,以此保證社群規范。
② 參與感。如通過有組織的討論、分享等,以此保證群內有話說、有事做、有收獲的社群質量。
③ 組織感。如通過對某主題事物的分工、協作、執行等,以此保證社群的戰斗力。
④ 歸屬感。如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助、活動等,以此保證社群的凝聚力。如果一個社群通過運營這“四感”有了規范,有了質量,有了戰斗力,有了凝聚力,就可能持續運營?
本文由@趙子辰Vic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