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用戶(促活)是運營人員工作的一大重頭,通過讓用戶持續活躍來提升核心路徑轉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優惠券和紅包,但是任你money滿天飛,我的錢包我做主。
難道真的是連紅包都無法收買“人心”了嗎?No.No.No,今天諸葛君教你看懂數據,別再懷疑人生,讓送出去的紅包,花出去的預算,獲得更有效的“回響”。
如何定義促活標準
促活被定義為“采取合理的方式,促使留存用戶與平臺建立一種高粘度的互動關系”,就像我們可能每天都打開“農藥”玩上一把,但卻很難堅持每天都逛淘寶并下上一單,所以,對促活標準的定義其實就因產品而異,因業務特性而異,當然他是用戶完成轉化之前的上一層衡量。
說明:流量型產品其實本質就是用戶高強度的使用,比如一周四五天,所以粘性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說明:通常對于不同用戶群采取的激活策略是不一樣的,比如對于已投資用戶可能是最新的理財產品推送引導續投,那用戶有沒有看這款產品可能就是一個評估促活效果的標準;對于未投資用戶可能是引導綁卡、引導認證,在這樣的策略下用戶有沒有進入對應的頁面就是一個評估促活效果的標準
先有活躍,再有轉化,所以你是否自定義過自家產品的活躍標準以及不同策略下的促活標準?
如何精準找到「待激活」用戶
促活應該從用戶引入期就開始,等到大量用戶“降溫/沉默”或流失時再進行補救無異于亡羊補牢。
促活前,一定先了解用戶,打個比方,如果把目標用戶當做病人的話,促活的任務就是在了解病人的病癥和疾史后方能對癥下藥,直到患者康復為止,對應到運營工作中,病人的病癥和病史就相當于用戶標簽和用戶行為,唯有了解清楚后才可有針對性的采取合理的促活策略。
因此,在新用戶進入產品前,就需要我們先做好數據埋點,建立基礎的用戶行為數據監控機制,為用戶貼上標簽,做好用戶分群。
1、用戶標簽
為了更好的還原用戶的特征以及提升轉化可能性,通常我們會給用戶打標簽,比如風險偏好、購買能力、消費偏好、社交偏好等,一級二級標簽設計下來通常能達到幾十、上百種,多維度多角度評估用戶,也是多場景運營用戶的精細化思維。
很多時候這些標簽會來自于用戶自有屬性,當然更多時候來源于對行為數據的洞察。
說明:新增1天內,查看年化收益率是10.02%的用戶大于等于5次,且最近1天,查看起投金額是1w的產品大于等于5次的用戶。
2、用戶分群
每個用戶都有標簽特征,接下來就是對用戶進行分群運營,為了保證運營策略不會被打亂,或者避免對用戶造成重復觸達,通常我們會尋找一個主線來設計運營策略,比如:基于用戶生命周期(第三部分會講到)。如何基于不同用戶生命周期用戶做促活,通常我們會有圖示手段:
說明:以電商產品為例,如果我們發現如果用戶在其進入平臺完成首次購買后,一旦在7天內再次下單,則用戶會在之后半年成為平臺活躍用戶的幾率大幅提升。
基于此,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活動來保證用戶7日內再次活躍:“凡完成首單支付后的7天內再次購買的訂單可享受“免運費/包郵”福利1次。”
基于「用戶生命周期」的激活策略
最后,諸葛君再簡要的分享一些針對不用用戶生命周期的促活策略。
1、對于潛在用戶期的用戶,通常會“抱著探索心態”偶爾進入產品,此時需要建立一套用戶吸引機制, 來吸引這部分用戶向活躍用戶轉化。
比如:設置新手禮券(物質激勵),如互金類產品注冊即送現金紅包;設定準入門檻(精神激勵),滿足條件的人才能獲得準入資格;建立邀約機制(功能激勵), 如社交類產品在獲取目標用戶時采取的邀約激勵機制,每邀請一個好友加入即可獲得積分獎勵,而積分高低又與個人可操作的權限相關聯。
2、對于成熟用戶期的用戶,他們對產品內容及功能已有所了解,在產品中有相對穩定的用戶關系和使用路徑,從某個角度上說也是高質量用戶。
此時需要從用戶的角度設計和完善激勵體系,延長用戶活躍周期,而物質激勵已不是他們所看重的,他們更多看重的是從產品內獲得精神回報,那么即可建立用戶等級/積分特權與「用戶停留時長」和「打開次數」綁定,高積分的用戶可兌換一定的特權,可查看優質內容/享有獨特的身份標識;
另外根據用戶行為數據,對目標用戶群進行“貼心關懷”的觸達,甚至“一對一”的精準運營,讓用戶獲得被重視的感覺,但要保證群組間觸達信息的差異化,這樣能進一步激勵用戶去分享。
3、對于沉默用戶期的用戶,這部分用戶處于了解完產品部分或者全部功能之后而沒有高頻使用的用戶,針對這部分用戶需要更大力度的喚醒及關懷,推遲他們的沉默期。
比如:針對這部分用戶開展需求調研,盡快開發出新功能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然后通過營銷手段激活他們。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