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增長,不一定意味著獲得很多新用戶。對于一個醫療產品來說,增加使用場景、提高使用頻率、甚至提高客單價,都是增長。


接下來我會花一點時間簡單介紹一下丁香醫生的業務,也會給大家復盤一個我們在內部孵化的小型新產品。其實倒不是要講這個產品,而是要講我們做了哪些蠢事,然后怎么從這些坑里爬出來。
1.關于丁香醫生
也就是說,科普文章只是我們在解決醫療健康需求當中非常淺薄的一部分。當我們看完文章,碰到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找醫生解決。看文章沒有辦法治愈臉上的痘痘。
因為丁香園本身有大量的醫生資源,所以我們決定開始搭建醫生和患者互相溝通交流的平臺。我們篩選了 5 萬名中國一二線城市主流三甲醫院的主治醫生,覆蓋了5000多萬用戶。除了在線問診,還提供疾病百科、處方購藥等服務。
所以,我們抱著最嚴謹的心態開始做這件事,希望能夠給用戶提供非常專業,有優秀體驗的服務。
從整個醫療服務角度來說,服務提供者最重要的就是醫生。我們整個平臺所有的醫生都是邀請制的,不開放注冊。我們只去邀請行業里專業性和服務意識最好的那一群人。而邀請只是篩選的第一個階段。醫生還要經過考試、培訓和多輪模擬測驗,全部通過之后,他才能到丁香醫生執業。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平均每個問題醫生的回復字數達723個字,而且還在不斷攀升。這幾乎是行業里最好的服務標準了。
到現在為止,廣告時間結束,以上是丁香醫生的背景和具體在做的事,我們一直堅持的服務體驗一定要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增長從哪里來?
2.醫療行業如何挖掘新增長點
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增長,不一定意味著獲得很多新用戶。對于一個醫療產品來說,延長用戶的生命周期、增加使用場景、提高使用頻率、甚至提高客單價,都是增長。比如,原本一個用戶只在這里看皮膚科,體驗還不錯,未來他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也選擇在這上面就診,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增長。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個內部案例,我們在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問題,現在回想起來還挺可笑的,但我希望這些問題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希望未來我們能從新的角度和方式思考和解決增長困境。
3.新產品探索:私人醫生服務


所以,我們要解決的是偏健康領域的輕疾病,如果丁香醫生要找高頻場景,我們就要往健康方向發展。在這種場景里,我們還找到了一類非常典型的用戶群:新手媽媽。


其實,新手媽媽從懷孕到寶寶3歲之間,所碰到的問題都是類似而且有階段性的,幾乎每個媽媽都一樣。而且這當中很多都是焦慮性問題,這時候對醫生的服務意識要求甚至強過專業性,所以醫生一定要有同理心,能緩解媽媽的焦慮。
比如小孩高燒,其實大部分高燒是不需要用藥的。但這時候,我們總不能讓媽媽什么都不干,等著。所以,我們在給用戶解決方案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對方心里焦慮的問題。
3.1 私人醫生服務
那么,針對新手媽媽這類用戶,有什么需求痛點呢?
當時,丁香醫生只有按次收費的服務。對高頻垂直用戶群而言,他們希望篩選出自己信任的醫生,然后一直向他提問。但如果每個問題都需要給 30 塊錢,碰到這個醫生不接診的時候,還沒辦法主動聯系對方,很多交易場景可能就被打消掉了。
所以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要做一個會員性質的、長周期的、按月甚至半年付費的私人醫生服務。
但是,問題來了:服務這么好,費用就肯定不會便宜。
當時我們想著,按照這類用戶的付費習慣,應該沒問題。但實際情況是,撲街了,撲的非常徹底。
大多情況下,我們對需求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但往往對解決方案的判斷有一定偏差,以及用戶在現階段能接受的程度。所以我們立刻派人做用戶調研,問他們為什么不購買這個服務。
我們過去曾內部討論是否要做會員制,但一直沒做的原因是沒有找到能觸發的場景,只有當觸發動機足夠強,而且對所得的服務有預期的時候,交易才可能完成。對新手媽媽而言,今天小孩哭了,我很著急,但僅限于今天晚上,第二天小孩活蹦亂跳,我就覺得沒事了。
理解難
雖然我們都覺得這個服務太好了,不僅幫忙解決孩子健康問題,還能評估孩子成長發育。但對用戶而言,這一切有點太多了,他們不知道哪個對他們而言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反思是,一個好的服務,往往打中一個點就夠了,不需要面面俱到。
價格貴
幾千塊錢獲得一個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全年的專屬服務,這個成本對于我們來說已經壓得非常低了,但用戶還是覺得貴,他們認為,看一次病往往就兩三百塊錢,一年也就看幾次。
3.2 破壞式創新
要如何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如何打破用戶的交易障礙?
給大家這里分享一個對我影響很大的案例:美圖秀秀。如果一群用戶的接受程度沒那么高,我們就要把服務門檻降到足夠低。
PS 原本只有非常專業的設計師才會用,但P圖的需求是極大的。幾乎每個人在某些場景下都有P圖的需求,但很多人無法駕馭 Photoshop 這種工具。所以當美圖秀秀出現后,用戶體量一下變得非常大。我估計女生多多少少應該都會在某個階段用過這個APP,而且據說男生裝機量也挺高。
這個案例對我的啟發是:當我們現有的解決方案在用戶接受起來有難度的時候,我們就要降低門檻,換一個更易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的賭注是,用戶嘗試過后,很大可能是會接受這項服務的。
從長周期到短周期
我們把原計劃的季度甚至年度服務縮短至七天到 30 天,把原本規定的24小時響應調整為每天限時2小時服務。畢竟用戶提問需求不至于每天都有很多問題。
縮減服務內容,取消主動關懷服務
我們要給用戶價值感最高、需求度最高的服務,也就是醫生在線問診,其余服務都暫時取消。


這一模式和之前最大的區別是,成本只有不到原本的 10%。用戶花幾十塊錢就能獲得一個月的在線咨詢服務。
同時,我們還有不少意外收獲。通常一個孩子可能每周只有一兩次小問題,問一次就算了。但當媽媽們在群里的時候,經常會互相交流,學習育兒經驗。所以我們發現,社群的形式不但拉近了醫生跟用戶之間的關系,用戶跟用戶之間也產生了很多化學反應,不少媽媽還在這個群里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4.三大增長關鍵點
- 關注首次體驗轉化
- 精準裂變帶來增長
- 服務設計提高口碑
4.1 關注首次體驗轉化
用戶使用服務的觸發場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即使東西特別好,沒有觸發場景用戶也不會購買。
4.2 精準裂變帶來增長
第二個故事是裂變。裂變邏輯很多人都了解,給用戶什么刺激,給他帶來的人什么刺激,怎么轉化到朋友圈等,這個公式大家都明白。但有人裂變很成功,有人裂變卻不成功。主要其實在于不同人對細節的打造能力。


4.3 服務設計提高口碑
關于服務設計的口碑提升是我們內部常常爭論的點。到底是拉長時間好,還是固定兩小時甚至一小時好?我們實踐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固定在下午兩小時的效果最好。


第三,極大降低醫生端成本。
第四,用戶的傳播效果更好。當用戶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這兩個小時的時候,我們推送相關的傳播活動,效果就會比分散的時間段更好。
服務設計這件事有很多點需要拿捏,多不等于好,無限制從用戶角度考慮也未必好,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用戶消費心理。眾籌式私募醫生的轉變,讓我們的用戶群擴大為原本的十倍,也獲得了轉化率更高的社群。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