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從教育產品演進看用戶增長

    編輯導語:當產品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實現用戶增長時,其背后原因是什么?效率提高與需求解決可能是這個問題的優解之一。本篇文章里,作者基于教育產品發展演進的角度分析了用戶增長實質問題。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從教育產品演進看用戶增長

    最近主要精力在研究教育行業的一些增長產品,探索一個比較能落地的獲客方式。

    在過程中我發現無論是教育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增長已經是一個處在過火的話題,那么我嘗試在思考,一個產品獲得了用戶增長,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么呢?

    一、用戶增長的本質

    目前,我的認知是,用戶增長的本質是「需求被更好地滿足」,這里需要拆分為兩個點來考量:

    • 需求是什么?是把握用戶的場景中的「沒有被滿足的」「沒有被很好滿足的」痛點;
    • 是否被更好地滿足了?也就是說創造了足夠大的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產品本身得能夠切合場景、滿足需求,用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提供用戶價值,隨著用戶習慣、市場環境的變化,產品能夠快速適應并迭代到當下最優解,這樣的產品都得到了「用戶增長」的結果,是毫無例外的。

    如果一個產品希望獲得用戶的增長,那就看是否可以把下面幾個關鍵點講清楚。

    二、出行行業用戶增長案例

    拿出行行業滴滴的創業史來說:

    • 舊體驗:只能路邊揚招、電話預約叫車;
    • 需求:馬上叫到車;
    • 新體驗:手機一點,在屋子里5分鐘內叫到出租車;
    • 遷移成本:司機們被安裝上軟件后只需要簡單操作就可以接單;乘客則需要一部智能手機,發單流程同樣簡單。

    在這之后:

    • 用戶在極端天氣下不用在戶外叫車;
    • 更急的用戶通過司機紅包可以更快叫到車;
    •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叫到不同類型的車;
    • 用戶可以預約叫車、給他人叫車。

    滴滴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捆綁束縛,一次次的新體驗迭代上線,使得用戶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出行需求被更好地滿足了

    在滴滴創業初期「馬上叫到車」的需求被優先滿足以后,滴滴跟隨用戶習慣、市場環境的變化,在各個用戶細分需求場景布局出行解決方案。

    再到后來越來越多的諸如:「最后一公里」「公交」「拼車」等大出行業態需求、「貨運」「外賣」等物品流通需求、「加油」「充電」「車服」等下游服務需求、「國人出國叫車」「國外本地叫車」等國際化出行需求,也都逐步的迭代進入了業務大盤。

    這每一次的產品及模式迭代,都能夠考慮在當下場景內用戶的需求怎樣被更好地滿足,之后很順利就獲得了一輪接一輪的用戶增長。

    三、教育產品演進

    那么,我們再看看伴隨教育行業發展的用戶增長,似乎也有著一樣的規律。

    教育最開始是 中心化的、俯視的、結構化的:

    • 中心化:我說你聽,以我為主;
    • 俯視的:我知道你不知道,我會你不會,我經驗比你多,有一定的天生優越感;
    • 結構化的:有個結構化的內容體系。

    而校內教育的一刀切,保證全班平均水平的教學節奏,很難完全滿足每個孩子個體的學習需求,校外的學習需求就應運而生。

    一開始,往往以「補課」為核心訴求,「家教一對一」作為一個門檻較低且具備極高個性化需求滿足度的解決方案逐步被家長和學生接受。

    隨后衍生出效率極高的「線下大班」模式,比如考研講座、大串講等等。

    隨著用戶訴求進一步演化以及機構的資源和成本配置的迭代,「線下小班」教學模式開始風靡,既能夠相比大班來說對于課中教學質量有更好的保障,又相對一對一來說具備更有競爭力的價格,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個性化。

    之后「線下小班」將學生按照學習階段、學習情況來進行分層分班教學,使得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體驗做到相對更加個性化更加貼切,每個階段的孩子在自己相對更加適應的學習節奏中獲得一個當下最好的學習效果,而站在機構全局來看,則也是效率最優。

    當市場進一步發展,大班、小班的教學模式都能夠滿足細分場景的學習需求后,在時間上、空間上的整合需求逐步到來。

    在線模式作為一個非常高效省心的選擇被投向市場,在線錄播、在線直播、在線大班、在線小班,各種交叉形態的學習模式誕生,很多家長也開始嘗試這類學習產品。

    然而,學習終究是個逆人性的事兒,在這件事面前,如果缺乏一個線下空間場教學場同伴場,很難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夠透過屏幕,在課中都可以有較好的學習吸收效果。

    這時的教育產品中,除了主講老師外,引入了輔導老師來做課中跟課(保障孩子們課中的問題能夠被解答、課中認真聽講)、課后答疑、批改作業、鞏固知識點等,經過市場驗證「在線雙師大班」模式就形成了如今在線大班雙師直播課的產品形態。

    當然技術的演進也逐步開始賦能教學,在直播課之前誕生的錄播課中,學生只能單純的聽講,沒有檢驗也沒有答疑。

    我們嘗試將視頻切片,在教學片斷中加入選擇、填空、PK、拼讀等教學互動環節,使得錄播教學有了更加貼近真實教學場景的節奏,使得這種內容生產為主導的錄播課升級成為了AI課,附以輔導老師的課后效果保障、為pre-K孩子們專門制作的可愛動畫課件、通過攝像頭和AI技術來判斷并提醒孩子在課中認真聽講的監課方式等等等等,AI課才又在2019年前后開始站在錄播課的肩膀上再一次爆發。

    每出現一個新的模式,都是對核心需求在舊體驗下被更好滿足的替代產品,才會形成一輪又一輪的有效用戶增長。

    如果嘗試把教育產品的發展落在一個坐標系內,那大概有這么兩個坐標軸「教育&娛樂」「服務&內容」:

    • 教育:資源稀缺,小初高學區、高等教育、公立私立、科研……
    • 娛樂:流量稀缺,熱搜、頂流、電影綜藝電視劇、游戲……
    • 服務:課程服務,嚴肅授課教學課程服務的產品……
    • 內容:教學內容,承載各品類形態教學內容的產品……

    從教育產品演進看用戶增長

    我們會發現,教育行業產品是逐漸從「教育」向「娛樂」化「服務」向「內容」化的方向演進迭代的。

    漸漸的,那些更偏娛樂化的「游戲」、娛樂與內容交叉的「動畫片」以及更偏內容×教育的「教育出版」三個方向都是未來教育產品發展的外延方向。

    • 游戲化的教育產品:洪恩、火花、嘟嘟數學……
    • 動畫片的教育產品:斑馬AI、小猴AI、各種AI課……
    • 出版化的教育產品:摩比愛數學、RAZ、紅火箭……

    四、總結

    總之,下一代產品總是用更高的效率來解決上一代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新體驗來代替舊體驗,也就自然而然的實現了用戶增長。

    小到一個同類競品功能上的迭代,大到一個產品模式的演進,實現了用戶增長的產品,其底層本質都是「需求被更好地滿足」

    「需求被更好地滿足」換句話說就是做好產品,找到滿足當下需求的最優解,用戶增長是果,產品本身立得住才是因。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運營喵運營喵官方
    上一篇 2021-04-19 10:35
    下一篇 2021-04-19 16:08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