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故事:
7年前,我閨女出生了。在同一個產科病房里,我媳婦認識了一位在東方購物工作的模特兒。生完孩子沒多久,這模特就離開了東方購物,和一些朋友一起,開始做淘寶直播,自然而然的,我媳婦就成了他們的種子用戶,模特所在的公司也很有辦法,總能在一些大品牌那里拿到一些尾貨,而且由于一起生過孩子的交情,她總會和我媳婦說,哪些貨值得買,哪些貨可以不浪費錢。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我要說一個關于私域流量的故事呢?
確實,模特有心無心的,運營著一個或幾個好友群,有心無心的,把不同的好友分了檔,有心無心的,讓其中很多人成為了她的忠實用戶。
但,我要說的并不是這么一個故事。
去年年底,模特和她的團隊,在直播間宣布,將離開淘寶直播,轉戰抖音,理由是:實在拿不到流量。
除了這位模特主播之外,我媳婦兒還關注了一些小主播,其中有一個主播特別有意思,我對她印象深刻,她是賣童裝的,她可以在直播的時候和觀眾開玩笑,甚至在直播的時候對她老公呼來喝去,特別不在乎「形象」,她還會為了賣衣服去cue觀眾,「xxx,我覺得你家孩子特別適合這件衣服耶」「xxx,我給你找到尺碼了!xxx,哎?你是不是睡著了?!」
每次聽她直播,我都覺得很有趣。當然,也正是如此,她顯得很真實。
前天晚上,我洗完澡,就聽見她說「11點我就睡覺了,不播了不播了」我就很好奇,問我媳婦:「今天結束的這么早?什么情況?」
我媳婦說:「她說淘寶不給流量,播了也賣不出貨,不如早點休息算了。可能過陣子她就去抖音了,不在淘寶播了。」
其實這個主播已經不是第一次說類似的話了,我還記得去年雙11的時候,她一邊直播賣貨,一邊吐槽淘寶:「哎呀,生意難做呀。雙11流量都給李佳琦他們了,我們這些小主播,沒有流量啊。你看,不過雙11,我這邊幾千人在線,過個雙11,你看看,今天到現在才1000人,搞毛啊,賣不掉的,不賣了。」
這才是我要說的故事,背后有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平臺,流量只肯給大V,它還有沒有前途?
我的答案是:短期可能死不了,長期可能活不久。
我可不是說淘寶活不久了,我說的是以這種方法去做平臺,是非常短視的行為,尤其是交易平臺,更是如此,切割了長尾,僅保留頭部的話,說難聽點就是在「資敵」。
我是做運營的,我很清楚,為了GMV,為了KPI,抓住頭部使勁弄,業務指標分分鐘就可以完成;但是,如果這件事兒成了常態——至少從雙11至今已經快半年了——那么很有可能最后就只能剩下頭部。
2013年我加入某車廠做互聯網的時候,就很好奇,一個車企,為啥要做互聯網?熟知內情的車廠同事告訴我,這都來自大老板的戰略判斷,他說,傳統車廠面臨三層壓力:
第一層是第三方媒體的壓力,因為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必須要不斷的投入廣告成本,否則就會被競爭對手爭搶用戶的注意力。
第二層來自于經銷商集團,因為一旦一個地方的經銷商抱團成為一個集團,就可以挾渠道自重,對車廠要求更低的批發價格和優惠條件,否則就可以投奔競爭對手,讓一個品牌在某地消失。對于這件事兒,車廠的打法是自建銷售渠道,只要一個地方存在經銷商集團,車廠自己的銷售渠道就下沉下去。
第三層來自于資本結構,萬一有一天外資占比可以超過50%,那么技術劣勢的中國團隊要如何能有一席之地?懂營銷懂用戶是否可以成為優勢?畢竟老外不懂中國人。講真,聽完之后,我很佩服這位大老板,矛盾分析特別到位。所以就算這家車企做互聯網不成功,我也認為是在做正確的事兒,可能是時機問題,可能是打法問題,可能是管理問題,但肯定不是戰略問題。
但是,當我看到淘寶直播里的小主播,為了流量而掙扎,想要求生而不可得時,我不知道平臺是否意識到了,再小的小主播,也有自己的受眾。今日他們可以在你的平臺獲得種子用戶,甚至維持種子用戶的購買,那么他日轉戰平臺的時候就可以把你的用戶帶走。
在內容領域,這樣的事兒發生的太多了。閱文集團當年從盛大轉投騰訊的時候,多少人意識到,其實管理團隊去哪里不重要,手握核心作者的編輯去哪里才是核心問題?編輯走了,帶走了作者,作者的擁躉就一定會更換平臺,不是可能性問題,而是時間問題。
平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了是誰讓他們得以成為平臺。喪失了kuso文化的貓撲,還是原先那個kuso滿滿,能培養出各種大V的貓撲嗎?失去了強力內容輸出的知乎,還是原來那個有一群認真的回答者的知乎嘛?那么,丟失了小主播,甚至小賣家的淘寶,會有多少時間讓另一個接納小主播、小賣家的平臺崛起呢?我擔心的是,這也不是一個可能性問題,而是一個時間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說,既然如此,你出個主意吧。我沒什么特別好的方法,我知道平臺需要衡量流量分配的ROI,我只是在提醒不要只看著數據做事兒,因為數據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僅此而已。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