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邊際效應
在經濟學中邊際效應是指經濟上在最小的成本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經濟利潤,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
指的是物品或勞務的最后一單位比起前一單位的效用。如果后一單位的效用比起前一單位的效用大則是邊際效用遞增,反之則為邊際效用遞減。
在會計學中邊際效應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后的余額,邊際貢獻是運用盈虧分析原理,進行產品生產決策的一個十分重要指標。通常,邊際貢獻又稱為“邊際利潤”或“貢獻毛益”等。
邊際效應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經濟學上的需求法則就是以此為依據,即:用戶購買或使用商品數量越多,則其愿為單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為后購買的商品對其帶來的效用降低了)。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情況,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興,或者集郵愛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郵票,那么這一套郵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張郵票的邊際效應是最大的。
邊際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比如說你餓了,吃第一碗面條特別香,第二碗面條很香,第三碗面條還可以,第四碗面條飽了,第五碗面條吃不下,第六碗面條看見就煩!也就是說第六碗面條的作用為零甚至為負。就是這個邊際效應,物質消費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就開始對這種狀況的消費會產生一種厭倦的心理。
邊際效應在營銷中的應用
在我們逛街購物時,幾乎都會買一杯奶茶飲品,而這里面就運用到了邊際效應的負效應模式,他們運用第二杯半價的手段來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第一次的貪婪程度,也就是“欲望值”,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銷售,但邊際成本不變。
當消費者購買后,負效應可能就會產生,因為消費者不一定能喝完。這里就體現的是商品價值取決于人的欲望和欲望被滿足的程度比例。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