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上,一條“謝*鋒兒子模仿爸爸,你覺得像嗎”的視頻號內容,收獲4.2萬轉發,6.1萬點贊;一條“你喜歡銀杏嗎”的視頻號內容獲得點贊超10萬+……

看到這些,你是否也有疑問,這些視頻的爆款內容是怎么生產的?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像這些賬號一樣利用視頻號來打造爆款視頻,獲得流量紅利?
本文從賬號搭建、內容創作、精細化運營、推廣方式四個維度出發,對如何運營、創作視頻號展開具體的分析,希望對想要在視頻號進行創作的你有幫助。
如何從0開始運營視頻號?
新手開始運營視頻號,建議先從這幾點入手。
一、了解視頻號的推薦機制
首先我們要知道視頻號的推薦機制和抖音是不一樣的。
1.基于熟人社交圈
你發現了嗎,當你在刷視頻號時候,總會顯示“xx位朋友看過”,這就是視頻號推薦機制的獨特之處,利用熟人社交,擴大視頻的流量。
2.先人工后算法
視頻號背靠微信,日活用戶多達12億,并且具有獨特的社交屬性。視頻號利用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等社交關系鏈,依據社交圈的點贊、轉發、評論等,實現在社交圈的快速爆發,觸達更多人群,并在此基礎上使視頻得到擴散,被更多人所看到,這樣就形成了爆款視頻。
二、賬號搭建
1.賬號定位
開通視頻號第一步,千萬先別急著發視頻,首先要先做好賬號的定位,就是自己是誰,并告訴用戶你是誰,想要吸引到什么客戶群體。比如說你是做分享情感的朋友,數學知識的教學老師、廚房烹飪的好幫手等等。
2.內容梳理
隨之要做好內容的梳理,了解自己的知識體系,為以后的內容輸出奠定基礎,樹立大眾對賬號的認知和認可。目前視頻號鼓勵原創,所以不建議搬運視頻、不發違反平臺規則的內容。
3.尋找對標賬號
作為新手小白的你還不知道應該輸出什么內容?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行業上找標桿,俗稱“摸石頭過河”。
我們可以在視頻號上快速找到同行業的優質賬號,來進行拆解和模仿,學習他們怎么做內容,方向是什么,運營模式是怎么樣的,又是怎么變現的,可以同時找多個賬號進行分析,然后集各家所長,融合做得好的地方,但注意不能照搬,需要有自己的理解。
- 主頁搭建
“頭像”:
建議頭像和賬號人設保持一致。

“賬號簡介”
就是通過簡介告知用戶業務內容。一般來說則需要讓用戶更能直觀了解:定位+業務+受眾人群
可以照著這樣來:介紹+承諾(我是誰,關注我可以從這里學到/了解到什么)

作品區:
作品區最好不要是雜亂無章的,可以讓文字和圖片、視頻的調性一致,并且把關鍵詞展現出來,讓用戶更迅速找到想要看到的視頻內容。
三、做好內容輸出
1.建立素材庫
千萬別到需要做內容的時候再去想,而事實上你很多時候都是腦子空空如也的情況。這就是需要你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是看到的別的好的視頻,包括選題、標題、正文、結尾、引導詞等,整理歸類建立一個素材庫,日積月累,這些素材就是你的靈感來源和素材。
2.數據追蹤
需要時刻注意數據追蹤,包括點贊、播放、閱讀、評論、收藏、轉發……
3.保持用戶思維
內容輸出不僅要考慮自己能給用戶提供什么,更需考慮用戶需求。也試試可以把自己會的變成用戶需要的。
4.內容總結
根據平時的觀察得知,微信熱門的視頻主要較偏一些花式視頻、正能量視頻和情感視頻比較容易爆,由此猜測,刷視頻號的一大主力人群還是多以年紀偏大的人群為主,他們可能會有微信,但是不一定都會有抖音,所以產出的內容偏向雅俗風格在視頻號上會更受歡迎,抖音則相反。
四、精細化運營
1.抓住熱點
緊跟熱點和議題。除了在內容上要到正常輸出外,還需要根據微博、豆瓣等榜單追尋新的熱點,來定制化輸出內容。
2.快速迭代
要及時查看更新內容產出,并且跟得上熱點,實時更新視頻素材庫和選題方向,創作具有個人特色的內容。
3.按時復盤
一些爆款視頻,對于賬號來說就好像一個“寶藏”,我們通過對這些視頻的復盤,可以更精準了解用戶的喜好,并及時反饋到內容上,從而推動后續內容的生產。
復盤可以統計爆款視頻的選選材、內容、時長、剪輯方式和配樂等因素,觀察評論區的反饋,并根據這些來知曉什么樣的視頻更吸引用戶,從而及時調整后續的內容輸出,生產出用戶更喜歡的內容,保持粉絲黏性。
五、推廣方式
1.結合微信生態,推動視頻觸達更多人群
視頻號以微信為載體,社交性、兼容性更強,所以我們生產的視頻可以在微信生態中和用戶們進行分享與互動,通過點贊、轉發等方式觸達更多群體。
2.視頻號和微信公眾號相輔相成
可以在公眾號文章中插入與內容相關的視頻號內容,用這樣的方式幫助你的視頻賬號觸達更多的目標群體。可以將日常推送的文章附加上視頻號的內容卡片,讓公眾號和視頻號互相流通,相輔相成,保證內容的曝光,實現1+1>2的效果。

(在公眾號中插入視頻內容)
自從視頻號+社群+小程序+公眾號+直播間+小商店的全鏈路打通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戶注意到視頻號并依靠視頻進行營銷宣傳中。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新手小白們從怎么開始制作視頻、賬號如何定位+搭建、如何規劃內容輸出等這幾個方面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本文為@喵妹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