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互聯網公司極其重視戰略定位,但很少使用定位理論。
我們從來沒有聽到中國互聯網前10名頭部公司創始人,公開使用定位理論來介紹自己的公司。
我是誰?
消費理由?
信任狀?
那互聯網公司(也包括傳統產業+互聯網)是怎么進行戰略定位的呢?今天,我們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下:
第一,互聯網增長戰略定位實戰;
第二,互聯網增長戰略定位十要素;
第三,互聯網增長與消費品公司戰略定位的本質差別。
我們舉4個真實案例吧。

從0-0.1,三箭齊發。分別做了拼水果、拼多多、游戲。
從0.1-1,以拼水果為抓手,跑通了商業閉環,成長為區域水果線上批發商。
從1-10,騰訊加持,中國最大的線下10元店線上流量入口。
從10-100,中國最大的水果線上批發商,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拼多多是先做用戶增長:產品優勢不大,但是以水果來做選品切入點,眼光獨到。
對社交電商形成認知優勢:產品形態和微信海量用戶形成了化學反應。
對社交電商形成比較優勢:9.9元包郵,替代了全國線下10元店,易記易傳播易決策。
最終形成了有別于天貓、京東的差異化競爭壁壘:他們都是城市產品下鄉(賺農村的錢),而拼多多是農產品上行(幫三農賺錢)。

從0-1,先做中國最大的紡織面料數據庫,形成戰略抓手。
從10-至今,用AIoT+SAAS賦能上游,建立智能云工廠。
百布先做的是中國最大的紡織面料數據庫:具有工具屬性和顧問式銷售雙重屬性。
非常類似2C領域的大眾點評:中國最大的餐飲消費口碑庫。
因為是工具屬性,大眾點評變現能力并不強,但是擁有中國最大線上餐飲流量,和美團外賣這個交易平臺一結合,就形成競爭壁壘了。
有了面料數據庫這個流量抓手,百布在紡織面料交易B2B上,就降維打擊了,很快交易量就領先對手,達到百億規模。
這時傳統的B2B交易平臺已經不能威脅百布,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跨界的,叫智布互聯。它是從智能云工廠切入,自然而然地也能夠進行面料交易。
于是,百布分立出一個全布,就專攻智能云工廠,應對智布互聯的跨界挑戰。

從0-0.1,堂食中的日式拉面,既能賣得貴又能賣得快,那么有沒有一種在家可以吃的日式速食拉面呢?
這是戰略假設,實際上市場中已經有規模不大,但是賣得還不錯的參照對標。
從0.1-1,在B站引爆了美食Up主,與第一批核心客戶,建立了關系,改變了對傳統方便面的客戶認知。
從1-10,正好趕上天貓的流量紅利,成為天貓高端速食面品類第一。
從10-到今,擴大全渠道全品類銷售能力(正在進行中)。
小結一下
過去2-3年,很多互聯網網紅品牌從0-1的速度特別快,主要都是抓住了平臺流量紅利。
像拼多多抓住了微信存量用戶一樣,拉面說正好趕上了天貓流量紅利,天貓要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品首發平臺,迫切需要大量的年輕人喜歡的有品牌調性的新銳品牌。
拉面說,在交易平臺之外,在B站做內容營銷,引爆第一批核心客戶群。
這個是值得稱道的,一下子就拉開了與傳統方便面的市場區隔,建立了亞文化特征的品牌調性。
目前正在從10-100的自我突破中,難度也是非常大的,戰略定位也會相應有一個非常本質的調整。

從0-1,從硬件科技入手,開發了智盤。餐具中有芯片,自動識別金額+營養成份,減少了單位食堂排隊時間。
從1-10,形成了多個硬件+軟件的解決方案,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食堂服務商,騰訊、工行、清華等知名大單位都成為標桿客戶。
從10-100,已經覆蓋了2500+單位,覆蓋員工400多萬人,每年餐飲交易額超200億之后,形成了競爭壁壘。
從100-至今,開始沿著客戶終身價值,開發員工福利電商平臺-福易購,形成新的商業利潤增長點。
員工食堂花不掉的錢,通常都在食堂小賣部以零售方式消費。

福易購的從0-1,就是線下食堂小賣部的線上流量入口。
福易購從1-10,就是企業福利團購平臺,目前正在放量快速增長中。
福易購與傳統的做企業團購的,或者做員工福利商城的區別在哪呢?
兩個指標就夠了,就是員工餐飲是員工福利,是剛需高頻,以致于員工食堂小賣部線上流量入口的頻率高達:三個月內,人均訪問量9.5次,訂單數7.9個。
一個零售交易量才剛剛起步的平臺,單憑這兩個指標,就是完勝對手的競爭壁壘。當然了,母公司雄偉科技客戶池是競爭壁壘的底層邏輯。
互聯網公司有數據,有畫像,有流量,有技術,有新商業模式。他們在戰略定位上,考慮的要素就復雜得多。
增長策略要素,是我們在做增長之前,就要研發好的一組商業基礎策略。
產品,不能只是功能的集合,或者是賣點的羅列。產品一定要有三要素。
互聯網與傳統線下銷售,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線下導購與現場體驗感。
如果在2-3秒之內,客戶看到了網頁上有一大堆圖文,有6個產品賣點.其中,沒有一個能和客戶潛在買點,產生化學反應的,客戶就可能永久流失了。
所以,每個目標客戶群,都是某個維度最大產品賣點,與這個細分人群最大買點之間有化學反應,能夠高效快速匹配。
不管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如果需求遠大于供給,我們是不需要強調產品使用場景的。客戶會按照使用頻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主動產生一個高欲望的消費需求。
反過來說,當供大于求時,客戶面臨著產品過剩和信息過載,不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客戶的消費欲望就非常低。
現在,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消費,是在低欲望的生活場景中,觸發的。什么意思呢?
你在朋友圈看到一個網友發的影評,可能就會讓你在沒有電影消費欲望的狀態下,觸發了你決策去看這部電影;
你在抖音看化妝視頻,突然主持人說這個口紅可以點擊下方鏈接購買,可能你也會在沒有口紅消費欲望的狀態下,因為限量限價的促銷,觸發了口紅消費決策。
我們必須要下沉到具體應用場景中,去洞察客戶需求和決策動機。因為,場景是需求與產品的媒介,是拉升級消費欲望的工具。
有些產品,并不是質量不好,也不是沒有目標客戶,可是呢,一直就不溫不火。
在拉面說之前就有好幾個做高端速食面的品牌,和三頓半咖啡同時起步的精品咖啡品牌就更多了,可惜這些都沒做大。
什么原因呢?就是這些品牌沒有像拉面說、三頓半一樣抓住天貓流量紅利,實現低成本營銷,他們找到目標客戶群的市場營銷成本太高了。客戶觸點太稀疏,導致訂單密度不足,增長速度才特別緩慢。
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互聯網公司普遍都重視異業跨界營銷合作。在傳統產業看來,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花拳繡腿。
傳統意義上,我們都是以社會分工來確定產業范圍的,比如養雞和做快餐,就是2個上下游相關的但是是異業。
新經濟不這么看,只要是服務同一個目標客戶群,游戲(網易陰陽師)和快餐(肯德基)就是同業。
新經濟的同業概念,大大地降低了用戶觸點的成本,擴大了品牌影響的受眾范圍。真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互聯網增長運營=銷售+營銷+品類+品牌。比傳統產業要整合度要高,難度更大,更為復雜。
任何產業+互聯網之后,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流量運營。因為,互聯網本質上,就是流量的生意。
互聯網公司都有數據化的用戶畫像,所以,在銷售上,比傳統產業有優勢。
但是互聯網也有自身的缺點,就是很多工具類應用,流量特別大,極其可能有上億的日活,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商業化變現。
任何產業+互聯網,在流量運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留量運營。
除了流量運營和留量運營,還有兩個問題,也特別容易迷惑。
比如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時,商務、待機時間長、屏幕清晰、不發熱、玩游戲流暢等,都是客戶決策點。
漸漸地,市場在分化。蘋果主打時尚引領,三星主打商務;小米追隨蘋果,華為替代三星。
再后來,小米開始主攻用戶運營和范圍經濟,華為主攻GPU軟硬件和客戶單一決策點。
到最后,華為把照相手機,打成了客戶最大的單一決策點;小米把年輕人第一部小家電,打成了圈層式消費決策點。
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吧?品類是客戶決策路徑,也是行業教育成本。
客戶=流量客戶+關系客戶+行為誘導客戶+記憶啟發客戶+雙向篩選客戶+心智預售客戶
流量客戶,是指無法打身份標簽、無法低成本重復接觸、無法擁有行為數據的客戶。
關系客戶,是指可以打身份標簽、可以低成本重復接觸、擁有行為數據的客戶。
大部分消費者,是靠記憶、誘導、錨定等心理賬戶來指引行動。如果是流量客戶跟渠道客戶,這個客戶往往很難再找回來。客戶下次再買我們的可能性就不牢靠、不穩固、概率小。
而那種類商業宗教型的客戶,再次主動來找到我們的可能性更大。
實際上品牌最核心就是客戶有沒有復購,價格是供需關系決定的,如果客戶不斷地來復購,價格就會有品牌溢價。
我們經常會說,品牌實際上是一個關鍵詞的沉淀。什么意思呢?
在互聯網增長中,戰略與商業模式,包括企業家格局等,都是事半功倍的增長杠桿。
達爾文說:能生存下來的,往往不是最強大的物種,也不是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
商業上,也是遵守這個規律。?那什么樣的企業,最能適應變化呢?
具有認知優勢的企業,能夠預測趨勢。?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能夠跑贏對手。
考察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重點是考察產品結構、客戶結構、收入結構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變量關系,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
德魯克就說過:當今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我們也來補一句: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競爭,還包括企業家格局與心智模式的競爭
我們來小結一下,互聯網戰略定位,本質上就是要梳理好十大要素:
產品,是目標客戶特定需求的解決方案。
客戶,是買點與賣點的化學反應。
場景,是需求與產品的媒介。
市場,是商業化路徑和用戶觸點。
銷售,是商家找客戶。
營銷,是客戶找商家。
品類,是客戶決策路徑。
品牌,是客戶支付意愿。
增長杠桿要素包括
傳統定位理論,往往局限在消費品公司為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傳統定位理論,專業上以銷售為主,不涉及產品研發、技術迭代與組織能力建設。
傳統定位理論,以搶占用戶心智,更多的是讓用戶能:看得到,分得清,記得住。
傳統定位理論,以中心化的廣告傳播為主,要么在央視,要么在分眾,要么在渠道,要么在貨架,實施飽和攻擊。
傳統定位理論,對互聯網的使用,還局限在廣告發布和公關事件傳播上,價值使用有點邊緣化。
傳統定位理論,偏創意策劃,對數據輔助決策等互聯網工具使用極少。
互聯網公司戰略定位,是綜合性、全生態、全要素的動態博弈。
過去3年是天貓新品流量紅利,今后3年是抖音、快手電商紅利。
整個方便面行業在萎縮,為什么高端速食面可以大發展?
傳統白酒的初創期營銷成本是25%,為什么江小白是5%?
酷家樂是一個技術工具,為什么會吸引800萬設計師來使用?
你比行業平均水平要高的原因在哪?這種組織能力是怎么建設出來的?
互聯網客戶終身價值的挖掘效率,是傳統產業無法用搶占用戶心智來追趕的。
簡單地說,就是用錢補貼就能把客戶搶走的,多半屬于后置競爭壁壘。只能客觀上形成壟斷之后,才有網絡效應,既而擁有強大的定價權。這種就需要階段性海量廣告投放。
比如去年暑假期間,據傳幾家頭部在線教育品牌在廣告上就花掉了百億之巨。這時,就出現了類消費品戰略定位的某種特征。
如果有前置競爭壁壘的,就不容易走到燒錢大戰這一殘酷競爭的局面,比如阿里、京東這么有錢,也沒辦法把拼多多給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