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行業可謂“冰火兩重天”,線下教育和P2P一樣,頻頻爆雷,線上教育卻在瘋狂燒錢,一片火熱。以猿輔導為代表的K12客戶,單平臺日消耗峰值突破3000萬,震驚了整個廣告圈,而且還能持續投放。
這些消耗數字的背后,是一個個恨不得24小時綁在賬戶上的優化師。“成本高了!”“量太少了!”……小伙伴們每天忙于做賬戶之外,是否也會在偶爾抬頭望天的時候想:“這么高的成本,廣告主能賺錢嗎?”
廣告投放屬于市場部門的工作,在大的范疇內看屬于用戶增長工作。之前作為一名“優秀的”優化師,你只要懂得賬戶運營就可以了;現在,你需要懂得創意;在未來,你還必須理解客戶生意的底層邏輯。
這個號一直都在寫具體的操作邏輯,今天就借此機會聊聊行業。做行業分析遠超過了我的能力,我就談一點對“獲客成本”的粗淺理解吧。
一、這么投廣告賠錢吧?
做買賣是為了賺錢,買家付錢,賣家提供服務,除去成本后賣家還有得賺,這是普通人能理解的賺錢邏輯。
但互聯網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模式,驚嘆道:“咋的,賠錢還有人干?”
外賣、打車、共享單車……在一輪又一輪的補貼大戰里,我們從吃驚到竊喜到習以為常,慢慢接受“真的有人愿意賠錢發補貼”這件事。
最近滿大街都是“題拍拍”的廣告,我看了之后覺得不理解:“補課都是要花錢的,怎么網上有老師免費答題呢?”,隨即我告訴自己:“策略!一定是策略!產品策略、市場策略、股市策略……戰略性虧損”。免費提供服務,當然是虧錢的;收費的服務,也可能會虧錢。
K12教育里經常會賣20~30元的課,還送一個禮盒,里面包含很多教輔資料,甚至還送春聯福字,比如下面這張圖。
這么賣一定是賠錢的,僅僅是禮盒,在書店購買就得100多。這么想,可不就是“賣一單賠一單”。但跟廣告費比起來,禮盒又是小錢了,畢竟成本到不了100塊,而每賣一個30元的課程,廣告費都得700~900元了。
拿二類電商的賬單來對比著算一下。
二類里常見情況是:
一件東西賣99元,廣告費60元,商品成本5元,物流10元,不考慮退貨,一單成本是75元,?毛利是24元。
教育產品是怎么樣的呢?
一件東西賣30元,廣告費900元,贈送的教輔材料加課的成本粗略算100元,一單成本是1000元,虧損970元。
即使這么虧,一天還要花上千萬的廣告費……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
二、900的成本買的是什么?
900塊的成本買的是什么呢?當然不是為了20~30塊的課程收入,買的是用戶!
按我們算的賬,首單的確虧損很厲害,但如果用戶認可這個“低價課”,學完之后又買了幾千塊的“正價課”,那就能彌補一些虧損了。當然,還會有更復雜的市場競爭策略,我就不展開說了。
有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不直接把這900塊錢給用戶呢?”直接在地鐵口發錢,告訴用戶:“來我這學習,學完給你900塊現金!”那人不得烏央烏央地來?甚至不用900,給100就會有人來!
把廣告費直接給用戶,它不香嗎?
它不香。
獲客總是要花錢的,直接把錢給用戶確實是一個拉新的方式,比如“邀請好友領5元現金”,這種活動也挺常見的。但其實獲客規模遠沒有廣告投放那么大。
因為投廣告的錢還真不能給用戶。
我們前面說了,900元的成本買的是用戶,但其中還有一個隱含的條件,買的是“愿意花錢買你課的用戶。”
雖然廣告主花了30倍的錢,才創造了這場緣分,但用戶的確是自愿花了錢的。一個用戶認可了你的產品,他以后就可能會購買幾千塊錢的正價課。
你在地鐵口發錢獲客,看似受歡迎,其實大家都是沖著錢來的,學完了這次課,又能有多少人愿意繼續買課呢?
所以,這900元是機會成本。
廣告主要把廣告展示給在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又一個人:一個人對廣告不感興趣,劃過去;另一個人同樣不感興趣,劃過去……直到有一個人點擊廣告,產生轉化。他,就是對產品感興趣的人!
雖然廣告主也很無奈,但這份錢只能花在渠道上。
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K12教育行業投放抖音,推廣目標是出售課程獲客單價20~30元,但是投放成本卻在700~900元左右,成本如此高,收益這么少,廣告主怎么賺錢呢?”
成本高很大程度是市場競爭導致的。江湖傳聞,K12教育今年的獲客成本是去年的3倍,的確是真的。
至于收益,肯定是虧損,虧得還不少。但可能廣告主也沒想眼下就賺錢,這是一個更復雜的游戲。
除了低頭做賬戶,偶爾也抬頭望望天,是不是還挺好的~
本文由@三里屯信息流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