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做信息流廣告的核心思路,那毫無疑問是標題的那句——做信息流只看成本(ROI)和消耗就夠了。
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中級方法論,但確定是可以用的,我做賬戶主要就是這個思路。如果你有更精妙的測試思路,當然可以關掉不看,這不是為高級優化師準備的。
PS:本篇“成本(ROI)”的意思是“成本或者ROI”。如果考核成本,那就看成本;如果考核ROI,就看ROI。我以前總以“成本”來代指“成本或者ROI”,就是指考核的關鍵指標的意思,但有讀者說“乙方就是只看成本,甲方才要看ROI”……所以就加上咯!
01、從轉化出價談起
我們控制成本(ROI)主要通過轉化出價來告訴媒體自己的要求,然后把計劃交給媒體,讓系統幫助你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我們自己無法決定跑出來的成本,我們能做的是選擇要不要接受跑出來的成本——接受就放量,不接受就限預算/關停。
所以,使用轉化出價來投放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你設置好系統探索的范圍——就是后臺可以設置的的定向、時段、廣告位等,然后交給系統自由探索。
大媒體的轉化出價相對還是比較靠譜的,基本能在一定范圍內讓“出價≈轉化成本”,但系統有的時候會做一些讓我們很不可思議的事,比如:CPM可能高達1000塊錢、CPC高達100塊錢……我們不禁覺得這個媒體的流量實在是太貴了。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只要轉化成本(ROI)符合要求不就行了嗎?我們要的一定不是CPC 2毛錢、但ROI很差的計劃。(那樣的話你用CPC出價不就行了嗎?)
但如果你說我就想控制一下我的CPM、CPC,不想那么高,不行嗎?
當然可以。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能決定,但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你可以選擇把CPM、CPC高的計劃關掉,只留CPM、CPC、成本(ROI)同時滿足期待的計劃。這樣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量少嘛。多一重要求就少一些量,只要求一個指標,能夠拿到最多的量。
所以,在關注的指標這里,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
如果公司硬性要求要同時優化幾個指標,例如激活成本和ROI——要求同時增加日活和保證ROI,那沒什么好說的,你就同時優化幾個指標(其實就是選擇這幾個指標都好的計劃放量,其它的關掉);
如果公司沒有明確要求、決定權在優化師手里,那建議你只以最終的考核指標為準,來實現量最大化。
接下來我們看兩個具體的應用場景。來體會一下用這個理論是多么的省事,簡直披荊斬棘。
02、計劃學習期失敗、但一天還能跑2萬,要不要關掉?


有另外的讀者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學習期失敗還能花30多萬。


有讀者說“沒過學習期的盡量關掉吧,人群抓不穩,有量也是浪費錢”。
這個問題之前直播的時候也有人問過,咱們趁今天來分析一下這個事,核心思路就是“做信息流只看成本(ROI)和消耗就夠了”。
首先“學習期失敗”是什么意思。鼠標移到這個小圖標上,系統出來的提示是:




所以,如果只看成本(ROI)和消耗的話,你知道怎么做了吧?
當然是放量啊!管它失不失敗!有什么關系!能跑就行!
至于這個朋友說的“沒過學習期的盡量關掉吧,人群抓不穩,有量也是浪費錢”。
我們分兩種情況來看哈。“人群抓不穩”可以指轉化成本不穩,也可以轉化目標以后的后端數據不穩。
先說轉化成本不穩。這個我感覺不會,系統對成本的控制都是一樣的,不會說學習期失敗就會容易超成本。而且如果真的超成本了,你再關掉也來得及,不用提前預設“學習期失敗會超成本”。
再說后端不好。我以前會有和這個朋友一樣的想法,但我今年改變了對轉化出價的理解。
轉化出價特別單純,就是轉化目標是什么、就幫你優化什么。
如果后端數據沒回傳給媒體,它不會管的,它都不知道后端是好是壞,怎么管?(后端的數據詳細看這篇轉化目標以后的數據好像也有規律。)
總的來說我覺得轉化目標以后的數據是有一點比較弱的規律的,但跟披露的學習期狀態相關的指標,真的就只有轉化目標,跟后端沒有關系。
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是:
學習期失敗意味著大概率會探索失敗,不代表一定失敗。如果成本(ROI)能滿足要求,就盡管放量投放。學習期的狀態只是一個參考,遠沒有成本和量重要。另外,學習期失敗與否都是相對轉化目標而言,跟后端數據沒有關系。
03、凌晨1~6點轉化差,要不要停掉凌晨的時段?
過了學習期的計劃,大媒體對成本的控制還可以,我們假設成本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都是“符合協議”的。
既然有了這個協議,為什么優化師還會想插手管時間段呢?
有可能是不同時間段成本差異很大。如果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凌晨這個時段轉化成本確實高,那要不要停掉?
我覺得這個沒有硬性的答案。只能說分析不同地域、時間段、廣告位的成本差異,是做信息流、優化廣告效果的基本思路。
只是這中間還有系統是我們掌控不了的,你可以排除掉凌晨,那成本就能降下來嗎?除非數據規律特別明顯、凌晨成本明顯很高,不然大概率還是分計劃、分素材,排除了成本不一定降。
所以,我推薦一個這樣的思路:
時段通投,跑出來數據之后可以做一下數據分析,看看不同時段的成本情況(一般會分成上午、下午、晚上、凌晨幾個時段,不會以半小時、一小時為單位來分,還是要讓計劃盡量連續投放、計劃會更穩定一點),如果哪個時段數據明顯很差,那你可以排除掉這個時段。
如果不是明顯很差,數據是波動的,那建議交給系統來調節、你不管了。你只按天來看計劃的整體成本就行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一個是人群基數大,跑24小時比只跑2小時跑的量會多很多;另一個是即使凌晨成本高,但成本高系統給你花的錢也少啊,系統會對你整體的成本負責的啊,所以也不會太差。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大部分產品24小時通投就行,你只看計劃整體的成本(ROI)和消耗就夠了,可以多給系統一些空間。
如果確實在一條計劃上發現了凌晨轉化差的現象,那建議多觀察幾天、多觀察幾條跑量計劃,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如果確實有這樣的結論,那應該是產品特性決定的,不會只出現在一條計劃上,應該多條計劃都會出現。如果仔細觀察了之后,發現確實數據差異很明顯,那可以停掉。
這還有一個讀者的提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我會怎么回答了?
問:千次展示成本是基于什么變動?目前我的賬戶的千展慢慢變高,導致點擊轉化和之前相同的情況下成本也慢慢變高。
答:千展不好說,媒體只負責幫你優化成本,千展理論上是不負責的,可能極低10塊這樣、也可能極高1000這樣。
本文為@三里屯信息流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