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電商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貨到付款到拼多多的“異軍崛起”再到現在的直播購物,電商的格局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看法,與你分享。
把時鐘撥回到2016年,阿里巴巴集團全年平臺成交額突破3萬億。
在彼時的幾個電商巨頭里,阿里的全年交易額是京東的4.7倍,是蘇寧線上平臺交易額的38倍,是國美線上平臺交易額的95倍,傲視群雄。
這一年,拼多多剛剛和拼好貨合并,快手還專注在短視頻,抖音直到在下半年才上線。
還是在這一年,馬云提出了“五新”的概念,即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樣樣俱到,唯獨沒提新電商。
因為舉目望去,視野之內看不到能威脅阿里頭把交椅的玩家,大家認為電商的戰爭大局已定,可以告一段落了。
沒想到,拼多多野性生長,只用了3年時間就沖出突圍,成功上市。靠短視頻起家的快手和抖音也先后在2019年、2020年組建獨立的電商團隊,讓電商的戰場再次硝煙四起。
一、流量變現之爭
看清中國電商二十幾年紛爭史之前,要先弄明白互聯網平臺有了流量之后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電商?
騰訊、百度、字節手握大把流量,明明可以靠賣廣告躺著賺錢,為什么非要搶著去干電商這種臟活累活?
以騰訊為例:
2006年推出拍拍
2008年推出QQ商城
2011年先后投資了易迅、好樂買等平臺
2011年組建高朋網
2012年收購易迅網
2013年QQ商城全面升級為QQ網購
2014年把QQ網購、拍拍打包并入京東
一路走來,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執著。
究其原因,就在于電商有著超高的流量變現效率。
阿里電商的貨幣化率,2019年是3.62%,2020年達到了3.74%。這就意味著在阿里電商,每進來一個用戶消費100元,阿里就能從中賺取3.74元。
這是任何一個流量巨頭都無法抵抗的誘惑,而且電商的天花板極高,我國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39萬億元,這是廣告業務和游戲業務比不了的。
所以電商之爭的背后都是流量變現之爭。
2008年9月10日,淘寶發布了新一期《淘寶消費者保障計劃》,公開宣布:淘寶完全屏蔽了百度。之前用戶可以通過百度搜索商品進入淘寶購買,屏蔽之后用戶只能去淘寶站內完成搜索和購買。
2013年,淘寶以“不安全”為由,封殺了剛剛兩歲的微信。用戶在微信中點擊任何淘寶鏈接,都會被強制引導到手機淘寶的下載頁。導致微信不得不將把淘寶的訪問地址改成“已被淘寶屏蔽”。
微信為此還背了多年的黑鍋,很多用戶一直以為是微信屏蔽的淘寶,其實不然。
淘寶做這些動作,都是為了把流量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只有流量是自己的,才能向商家收取“過路費”,傭金、廣告費、服務費,只要有流量,就能一直收錢。
誰掌握了流量,誰就掌控了未來。
也正是想要掌控未來的野心,讓阿里下決心先后屏蔽了百度和微信這兩個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巨頭,否則阿里早晚會變成了給別人打工的大賣場。
并且,阿里近年的投資始終以戰略投資為主,因為要控制權,只有控制權才能保證阿里可以從被投平臺身上源源不斷的吸取流量。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微博,基本淪為阿里的后花園了。
這種局面,直到字節跳動這個野心勃勃的流量新巨頭出現,才發生了改變。
靠今日頭條起家的字節跳動,基因里就帶著創始人張一鳴不設邊界的烙印,組織管理上如此,業務擴張上更是如此。
抖音很早就開始自己做電商,但因為不具備供應鏈和履約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外鏈跳轉到淘寶、京東這些平臺上成交。這時抖音的角色,和當年的百度、微信并無差別,只是在給電商巨頭導流量。
但不同的是抖音從一開始就鐵了心要自己做電商,所以還沒等阿里宣布屏蔽抖音,抖音就先宣布:從2020年10月9日起,第三方來源的商品將不再支持進入直播間購物車,抖音先把淘寶給屏蔽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據知情人士透露,抖音電商2020年的5000萬GMV里,有超過3000萬都來自外鏈電商。
在自有電商和外鏈電商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抖音仍然很堅決的關閉了外鏈的口子,可見抖音要自己把電商做起來的決心有多強。
為了穩住這個擁有6億日活的流量巨頭,傳言阿里曾和抖音簽了200億的年度框架合同,讓抖音專心給阿里導流,不要自己做小店。
但很明顯抖音想要的不是200億的流量費,抖音想要的是從十萬億的電商市場里分一杯羹。
隨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快手電商,也在今年雙十一結束后,執行了對有贊和魔筷的第三方斷鏈操作,不再支持直播間掛有贊和魔筷的商品。
在十萬億的市場面前,沒人愿意一直端茶倒水,都想自己上牌桌。
二、人貨場模式之變
時間來到2021年。
3月24日,騰訊發布2020全年財報稱,微信的月活躍帳戶數已達12.25億,其中小程序有4億用戶,并且在2020年通過小程序產生的交易額,同比增長了超過一倍。此前有報道稱,小程序在2019年的交易額已超過8000億。
3月26日,2021快手電商引力大會在杭州舉辦,這是快手第一次面向商家舉辦行業大會。據悉,2020年快手電商GMV為3812億。
4月8日,首屆抖音電商生態大會在廣州舉辦,抖音電商總裁康澤寧首次提出了“興趣電商”的概念,同時披露,抖音電商2020年的GMV已超過5000億元,2021年的目標是1萬億。據第三方測算,2023年興趣電商GMV會超9.5萬億元。
老一輩寶座還沒坐穩,新一代就迫不及待的登場了。
短視頻直播電商、私域電商登場的同時,也對傳統電商的“人”“貨”“場”進行了鏈路重構。
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采用的是人找貨的模式,用戶路徑是先有需求、再搜索、再購買,是搜索邏輯。
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新電商采用的是貨找人的模式,用戶路徑是先發現商品、再被激發需求、再購買,是激發邏輯。
傳統電商中商家處于購買鏈條的下游,用戶要經過層層搜索和篩選才能來到商家面前。雖然這樣來的用戶更精準,但是流量極小。流量轉化率決定了獲客成本,獲客成本決定了商家的生死。
新電商中商家處于購買鏈條的上游,每個商家都有機會通過內容的形式直接在用戶面前露出。
以抖音為例,抖音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每個商家都有同樣的機會在流量池中做轉化,能轉化多少,全看自己是否能激發用戶的興趣,這也是興趣電商的底層邏輯。
歸納起來,新老電商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點:
- 從功能型消費向體驗式消費轉變;
- 以產品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
- 從單一場景到多場景融合。
首屆中國新電商大會《新電商研究報告》的官方說法是:
從交易主體來看,新電商呈現出電子商務平臺、實體企業和零星個人主體共同主導的局面。
從應用場景來看,新電商從傳統電商的圖文、視頻模式過渡到視頻直播、社交直播等多場景融合模式。
從商業模式來看,新電商從傳統電商時代的自主搜索到新電商的智能或主播推薦,從信息、交易撮合到個性化、綜合化服務延伸。
除此之外,新電商還伴隨著商品思維向內容思維的轉變。商品思維更看重品牌知名度,內容思維更看重內容傳播力。
國慶假期前,我曾在風起社群分享過一個單條視頻賣了幾十萬個愛國口罩的案例,這就是通過抓住傳播熱點,擴大內容影響力的經典案例。
在看視頻之前沒人會想著我今天要去買口罩,但是看到視頻了,被內容打動了,口罩又是必需品,就購買了,這就是需求的激發邏輯。
新電商,要有商品,也要有內容。關注貨,更要關注人。
三、商家兩難之選
雙十一是電商界一年一度的狂歡盛典。
今年的雙十一來的比以往更早一些,10月20日,李佳琦和薇婭分別以106.5億和82.5億的單日帶貨戰績,引發了全網的驚嘆。
相比之下,11月11日這個正日子反倒沒有多少熱度,即便天貓以5403億的交易額再次刷新了歷史記錄。
從2009年開始,雙十一已經搞了12年,大家對天貓的戰報都麻木了,反而是直播帶貨更具茶余飯后的談資。
而抖音這邊,前幾天也低調的曬出了戰報:直播間累計直播時長2546萬小時,商家自播總時長達1227萬小時,累計觀看395億次,品牌成交額破千萬(含破億)的品牌達577個,單場成交額破千萬(含破億)直播間282個。
通篇沒提總交易額,因為和天貓肯定沒得比,但是成交額破千萬的品牌達577個,也說明抖音大力扶持企業自播的戰略初見成效。
前面提到過,電商平臺賺的是“過路費”,關于這事兒,我看到過一個舉例,說的特別好:
把車開上高速,效率可以提升一倍,但要繳納過路費。過路費與效率之間,要達到一個平衡,收費站的存在才有意義。
如果出現了另一條更有效率的通道,過路費就不再有價值,而如果過路費太高,老司機們寧愿犧牲一些效率,換取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
抖音和快手就是這個新的通道。
但讓商家難受的是,新通道雖然出現了,但它的效率如何,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正如雙十一的戰報一樣,即便直播電商非常火熱,但電商的主陣地還是在阿里這一側,十幾年積累下來的優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撼動的。
新電商的進擊和老電商的焦慮中間,夾雜著無數商家的左右為難。
一邊是電商業務的基本盤,不敢丟,要牢牢守住;一邊是新興的電商平臺,不敢不做,一旦被對手搶占先機,可能就錯失了下個十年的船票。
所以現在能看到的局面就是:老玩家偏向守住天貓的基本盤,把抖音和快手當作流量的補充,再維護好自己在微信生態的私域。
新玩家偏向放手一搏,All in抖音、All in快手、All in私域,大力出奇跡,期待彎道超車。
2021年的電商江湖,既是新平臺與老平臺的較量,也是新玩家與老玩家的博弈。
本文由@史貴鵬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