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期他重新走進大眾視野,則是因為賬號開啟了一個“多語言混戰”時代。
故事起源于美越在采訪一位杭州街頭的路人小哥時,反被對方說出的法語制裁。
“Do you speak any English?” (英語:你會說英語嗎?)
“parlez vous le francais?”(法語:你會說法語嗎?)
被懟后他震驚的表情,再配上后期的花字、特效、BGM讓這個片段極具笑點,也成為了博主本人的新標簽。
卡思觀察到,該視頻后續引申出了一系列的路人玩梗視頻,多期視頻收獲了近百萬點贊,儼然成為了賬號的流量密碼。
在第一次被法語懟得啞口無言后,美越總能遇見些德語達人、俄語達人、西班牙語達人、日語達人等等,甚至還有粵語和上海話能力者,總之,路人聽不聽得懂英語不知道,但對方的回答美越一定聽不明白。
這種“原本靠著一口流利英語讓人吃癟,反被各種語言達人輪番‘整活’”的反差劇情,幫他俘獲了一大批觀眾,由此抖音上還曾出現一個熱梗——遲早學會八國外語,而美越這個英語外教也被廣大網友們戲稱為“法語博主”。
他沒有放過這個“被懟”出來的紅利期,迅速聯合@說車的阿飛 @Thurman貓一杯 等網絡紅人,拍攝了數支相關視頻,集合多方粉絲力量,讓話題熱度持續增加。
通過數據也能看到,賬號在一月的兩個漲粉高峰期1月13日和1月23日,正好與兩期合作視頻發布的時間吻合。
外國文化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博主帥氣的外形符合平臺用戶審美,采訪中時長出現的反轉與笑點,路人懟博主時的金句頻出……種種元素不斷疊加之下,該賬號在一月表現出來的強勁漲粉勢頭,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抖音街頭采訪內容幾何?
因為短視頻時長的限制,街頭采訪類內容一般由3-5個受訪者的回答剪輯而成,后期配合花字、動圖和一些特效即可。
但這樣的形式注定了采訪的話題不會太深入,視頻想要得到廣泛傳播,就需要在前期選題策劃上更具討論度和大眾性。
比如,專注拯救單身青年的@不要音樂,視頻的主題永遠圍繞著戀愛進行。他們會在各期視頻中,將不同風格的主人公進行街頭配對,以此來增加視頻的沖突和看點。
想要“脫單見面”有一套完備的流程。采訪者會先分別對男女主人公進行簡單的了解,雙方通過電話進行溝通,完成節目組要求的歌曲對唱,結束后如果兩人覺得合適,則會帶領他們到達相應的地點見面,錄制者再對兩個人做一個共同采訪。
脫單、戀愛本就是極富爭議的內容,再加上節目特意篩選的高討論度主題,比如:宅男脫變記、青梅竹馬、朋友變戀人等,這樣的視頻對觀眾而言,是比較有看點和意義的。其后,結合后期團隊精良的剪輯制作,讓該賬號內容有了一股“戀愛綜藝范”,吸引了超過1200W粉絲的關注。
更簡單一點的做法,或許可以參考@OP1 Production 做的“耳機分我一半”系列。視頻中博主會與街頭帶著耳機的行人進行搭訕,詢問他們在聽什么歌,并在視頻中附上一小段相應的歌曲。
這種做法最巧妙的一點在于將歌曲本身的熱度被賬號所用。高傳唱度的歌曲自帶高人氣、高熱度,觀看視頻的觀眾在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時,會自發給博主點贊、評論,提升賬號的互動數據,更利于視頻的后續傳播。
圖源:@OP1 Production?
當然,選題之外,注重后期剪輯和制作,給“高光畫面”配上合適的吐槽,使視頻觀賞性更強,也是優化作品的一大手段。
例如美越每次被懟,都會將畫面定格強調,再配上眼睛發紅光的特效和獨特的BGM,給粉絲帶去強烈的“洗腦”效果。而之前標準的《The Next Episode》+“墨鏡、煙卷、金項鏈”三件套,也成了各位沖浪達人“口出狂言”后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