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在微信的江湖里,公眾號一直是個“老大哥”,但最近它好像找到了新的“流量密碼”——“朋友推薦”!這個新功能悄悄殺入了公眾號信息流,仿佛是給創作者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好友私域流量的神秘大門。不過,這扇門到底有多好用?創作者們是喜是憂?這篇文章就像是你的“流量偵探”,帶你一探究竟,看看公眾號這次的新動作,會不會成為你內容創作的“新風口”!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點擊進入“朋友?”的卡片,既包括朋友閱讀并點過“?”的推薦文章,也有朋友僅閱讀但未點過“?”的已讀文章。從位置順序來看,通常先展示朋友閱讀并推薦的文章,其次再是朋友讀過但未推薦的文章,但有時也會隨機出現,比如朋友推薦的文章穿插出現在朋友讀過的文章之間。這些文章的頭圖展示也呈現出隨機性,長方形的主圖和正方形的縮略小圖隨機出現,甚至有些文章頭圖來自于正文插圖的拼接。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紅框文章的頭圖來自于正文插圖的隨機拼接“朋友?”的提醒同樣會出現在公眾號的通知欄,顯示一共有“XX條更新”,引導用戶點擊查看。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據新榜編輯部觀察,目前公眾號信息流中的“朋友推薦”僅針對部分用戶開放,且算不上穩定,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對此,新榜編輯部聯系了微信官方,截至發稿前暫未得到回復。

    其實在此之前,公眾號對于信息流的改版探索已持續多年。

    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首次引入“信息流”概念,并以卡片形式展示公眾號文章;2021年,公眾號信息流中開始出現“推薦內容”板塊,折疊部分訂閱內容;再到現如今加入“朋友推薦”模塊……公眾號一直試圖借助信息流的不同展現形式,調整內容分發的邏輯。

    如此來看,這次加入“朋友推薦”,相較于以往公眾號信息流有什么不同?將產生哪些影響?創作者對此又有怎樣的看法?

    01 殺入公眾號信息流,“朋友推薦”分量有幾何

    公眾號信息流中的“朋友推薦”,就像是換了一套新殼的“看一看-朋友”頻道。

    據新榜編輯部觀察,同一時間兩者展示的文章內容雖不完全相似,但內容推薦邏輯存在著高度重合,都是參考朋友推薦和讀過兩個維度,連對外展示都使用一樣的“朋友?”標識。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左為公眾號信息流中的“朋友推薦”,右為“看一看”頁面的“朋友”頻道

    當這樣一套底層邏輯相似的推薦內容再度出現在公眾號信息流之中,意味著公眾號試圖通過“朋友推薦”的熟人社交網,為內容撬動更多流量。

    正所謂見微知著,雖然“朋友推薦”殺入公眾號信息流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老瓶裝新酒,但由于微信自身的國民體量,以及在功能改版上向來謹慎的態度,此次調整帶來的影響仍值得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公眾號內容分發邏輯的變化。

    早期,公眾號信息流只展示用戶關注賬號所發布的內容,且按照發布時間排序。之后,信息流的時間軸被打亂,并折疊部分用戶已關注賬號的內容,轉而加入用戶未關注的平臺推薦內容。再到現如今,“朋友推薦”以強提醒卡片的形式出現在信息流前幾屏。

    公眾號內容分發邏輯逐漸從用戶所關注的公眾號創作者主導,變成平臺介入,現在更是加入了熟人社交關系網。

    對此,“36氪未來消費”在《“朋友推薦”權重上升,公眾號小號的春天來了 | 產品觀察》一文中提到,誰擁有了更多、更優質的社交關系,誰就掌握了更多的內容分發的權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眾號并沒有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

    新榜編輯部發現,近期公眾號信息流中不僅內測“朋友推薦”,還有“快訊”“推薦關注的公眾號”等模塊,位置居于信息流頁面的置頂位,比已關注的公眾號更靠前。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與“朋友推薦”一樣,“快訊”“推薦關注的公眾號”都支持用戶根據個人喜好,在公眾號信息流中選擇關閉“朋友推薦”入口,選擇不看的原因包括“內容低質”“不看:朋友?”等選項,為用戶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其二是,用戶可能面臨更大的推薦壓力。

    凡事都有兩面性,當“朋友推薦”以更顯眼的姿態出現在信息流之中,就意味著將用戶個人喜好置于更開放的社交討論場之中。

    “只要點了推薦,刷到信息流的好友都能看到,就像是自己對于文章的一種態度表達或者站隊”,有用戶向我們說道。

    此外在今年1月,公眾號文章底部開始直接顯示推薦標識,展示一共有多少來自好友的推薦。而在此之前,用戶推薦的文章大多隨機出現在“看一看-朋友”頻道,相比之下更為隱蔽。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如果有好友在用戶已推薦過的文章再按下“?”鍵,“看一看”一欄會彈出小紅點的新消息提醒,用戶點擊后即可查看詳情。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從數據方面也能觀察到,目前用戶對點“??”的興趣并不算高。以新榜近期發布的一篇閱讀量10萬+文章《收手吧阿祖,你398元的英語課賣不動了》為例,目前這篇文章的分享量達到了1010次,點贊量達到134次,但“??”僅有34次。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反映到閱讀量上,“朋友推薦”在該篇文章的占比并不算高,僅有0.02%。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02 加碼社交功能后,公眾號創作者的機會來了嗎?

    “朋友推薦”加入公眾號信息流后不久,便引發了部分創作者的討論,有人察覺自己公眾號的流量因此出現了下滑,也有人認為這一改變能撬動更多私域流量。

    與幾位公眾號創作者交流后,我們發現,相比于以往能帶來更多公域流量的“看一看”,“朋友推薦”機制能夠盤活微信的私域流量,對于添加更多好友的創作者來說更加友好。

    “看到‘朋友推薦’改版后,我第一反應是,之前加了20萬的微信好友,現在終于派上用場了,相當于多了一個私域分發渠道。?”“小聲比比”的主理人梓泉說道。

    在梓泉看來,“朋友推薦”變相取代了朋友圈的分享功能,“2019年的時候,我們1個分享能帶來5個閱讀,而到了2022年,1個分享只能帶來1個閱讀”。分享能撬動的閱讀量越來越少,而“朋友推薦”這種間接分享的形式,或許能改變這一現況。

    可見,在微信加碼“朋友推薦”的背景下,誰能掌握更多優質的社交資源,誰就能撬動流量池獲得更多曝光。

    不過,微信的改動一向以克制著稱,目前來看,“朋友推薦”尚在部分內測階段,導致不少創作者對這一改動感知甚微。

    相比于“看一看”能達到了“天降”10萬+的效果,“朋友推薦”只能算是微信一次小的產品性嘗試,暫未看到明顯的引流效果。

    而且,多位公眾號創作者向我們表示,相比去年,今年以來公眾號推薦流量的表現趨于穩定,出現閱讀量10萬+爆文的概率有所降低。

    這意味著,當下微信對公域流量的推薦有所克制,轉而重視社交關系下的私域流量,重新調整流量的分配機制。

    “朋友推薦”殺入信息流!公眾號要從微信好友那里“薅流量”

    社交機制和熟人網絡是微信有別于其他平臺的特點,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在2019年微信公開課上表示,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我們接納新的信息,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

    即便是在需要更多公域流量的短視頻,微信團隊也是更加重視社交關系下的推薦和互動,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中,視頻號團隊也提到,轉發率、點贊率、評論率等是視頻號推薦算法中占比較高的指標。

    而盯上社交功能的,不只有微信,包括抖音、小紅書在內的平臺都想要挖掘用戶社交網絡背后的流量。越來越多的用戶注意到,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經常能刷到朋友推薦過的內容,仿佛大家在“共享同一片網絡”,而且在抖音給視頻內容點贊后,還可以點擊“推薦”,“推薦”后的內容可以被自己的好友看到。

    顯然,在當下的互聯網存量時代,各大平臺的流量見頂后,都開始重視起私域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坐擁13億月活的微信可謂是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回顧微信近年來的多次改版更新,從開放公域流量到重視私域流量,都是為了給平臺注入更多活力,通過隱性的流量調整盤活內容生態。

    雖然目前“朋友推薦”更新后的存在感不算強,但這一功能本質是優質內容的放大器,而非流量捷徑。

    這種基于人際信任的推薦機制,既能保留熟人社交的天然可信度,又規避了過度營銷感,或許在接下來的應用中仍能給創作者們帶來不小的驚喜。

    本文為@新榜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1)
    新榜的頭像新榜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5-03-22 11:56
    下一篇 2025-03-25 11:47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VIP會員暢學全站課程,點擊查看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