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又有重大改版了,與過往微信改版的氣氛不太相符的是,這兩天各種新媒體群,有些鴉雀無聲。
一位多年活躍在公眾號頭部的朋友說,如果不是我問起,他還不知道這回事,“怎么沒看到人討論呢”?還有同行看到消息,又開始擔心打開率了……
按理說,公眾號的改版總能在圈內引起熱烈討論,微信一點BUG都能讓新媒體人集齊emo。現在看三年前那次訂閱號信息流改版引發的反饋,簡直是地動山搖。
昨天跟同事開玩笑,新榜編輯部這些年追了幾百回微信改版的熱點,頭一次猶豫要不要寫……
當然,也可能是新功能尚在灰度測試,其實從改版動作來看,已算得上大刀闊斧。
內測版本中,訂閱號消息被分為已關注公眾號和“推薦”板塊,已關注公眾號內容被折疊展示,來自算法推薦的內容比例大幅提升。
公眾號的訂閱關系進一步被打破,看上去,公眾號的訂閱流量會受到很大影響。
已關注公眾號的內容展示,大家都很熟悉。去年4月,微信就打亂了訂閱號信息流的時間排序。當時有個段子,有新媒體人問幾點發文效果最好,同行回復——以后幾點都行。
對新媒體人來說,這次的重點是:已關注公眾號內容還會被展示多少,推薦板塊到底推薦什么內容。
我們用新榜編輯部2個灰測到的小號做了簡單測試。
第一個小號關注了120個公眾號。測試的結果如下:
1. 已關注公眾號部分,展示的條數是不固定的,有時候十幾條,有時候兩三條,就會出現“展開更早消息”,以下全都是推薦內容。
2. 點擊“展開更早消息”,下滑都是已關注內容,推薦內容會暫時消失。
3. “訂閱號消息”的列表模式新增“設置”按鈕,可選擇是否關閉“訂閱號消息個性化推薦”,但目前關閉后,仍能收到推薦內容。
4. 推薦內容包括圖文和視頻,且視頻的占比不低,最多三四篇圖文就會出現一條視頻,是公眾號視頻,不是視頻號視頻。
5. 推薦內容對應的公眾號類型、文章閱讀量、發布時間都沒什么限制,閱讀量從幾百到10w+,發布時間可有數月之前的。
6. 推薦的內容,用戶可選擇“不看的原因”,選項包括內容低質、內容重復、內容過時,以及對應的標簽,比如不看美食分享,不看兩性關系,不看該公眾號等。
7. 推薦內容支持“換一批”。
8. 部分推薦內容會被打上話題tag,點擊可進入話題頁,話題包含#美食分享#這樣的大類,也有#呼蘭#、#新東方#這樣的熱門細分。
9. 推薦內容的標簽包括朋友讀過、身邊的人都在贊、朋友分享、朋友收藏、朋友轉發、我看過的號、我關注的號等。
第二個小號關注了26個公眾號。幾點新發現是:
1. 訂閱號消息不再按已關注公眾號和推薦兩個板塊來劃分,沒有“展開更早消息”選項,而是將已關注內容、推薦內容打亂放到了一起。
2. 推薦內容顯示閱讀量。
3. 多次刷到“你沒看過的訂閱內容”推薦。
4. 推薦tag中有“熱點推薦”。
從測試來看,推薦看重優質內容+訂閱關系+社交推薦,對原創內容、視頻內容、優質長尾有明顯傾斜,已關注內容出現在推薦板塊的比例也不低。
已關注內容雖被折疊,但推薦板塊也能帶來流量,訂閱關系并非完全失效,歷史列表中優質的長尾內容也有更大的可能被推薦促活。
已關注公眾號的展示條數、展示方式應該也會視不同的用戶習慣而定。比如只關注了26個公眾號的小號,基本不存在信息篩選上的困難,而是缺少豐富的內容,微信會將已關注內容和推薦內容混雜呈現。
體驗上,訂閱號的推薦板塊與“看一看”的熱點頁有些類似,但比起后者有更強的訂閱關系、更大的流量入口(“看一看”的在看頁除了好友在看內容,現在也有推薦板塊)。
目前,該功能尚在灰度測試階段。即便正式更新,是否會帶來明顯變化,也還需時間觀察。但至少,不至于帶來“大震動”。
很多人對微信引入算法推薦干預內容感到憂慮,但回顧近年來微信改版的方向和張小龍過去發表的演講,這次改版也基本符合微信的產品理念。
作為發展十年以上的國民級應用,微信的原動力是做好一個與時俱進的工具,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微信的改版也圍繞優化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效率、鼓勵優質原創。讓一個每天都在使用微信的人,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面獲得最有用的信息。
張小龍說微信并不考慮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個什么樣合理的方式來展現信息。那么,這次內測就是一個嘗試中的版本。
微信想優化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效率,僅靠訂閱號消息的“亂序時間軸”和“看一看”的熱點推薦,還不夠。
擁有超12億用戶的微信不得不面對變得臃腫的事實。微信十年,用戶也在微信上生活了十年。
昨天跟榜哥聊,他分享了一個觀點,這里引用一下。榜哥認為關鍵的點在于很多人的“囤積癖”——
不自覺搜集關注越來越多的公眾號,但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這一矛盾必然導致打開率的下滑,而下滑到一個臨界點,訂閱模式早期的優勢,也就是穩定的流量和用戶關系以及較高的商業價值,也會隨著打開率的下滑有所降低,從而帶來內容用戶的逃離和商業價值的萎縮。因此他認為公眾號引入算法可謂向死而生,只有算法能重新激活生態,喚回用戶,不讓劣幣驅逐良幣。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充滿變量的過程,需要考驗技術,以及操盤者的智慧。
從小號的測試來看,推薦內容的體驗還有些混亂,會出現同一條內容同屏重復出現的情況。也會出現不少使用者實際上并不感興趣的內容。
進一步猜測,就像我們已經能在百度看到抖音的鏈接,假如未來各平臺完全開放互聯互通,訂閱號推薦是否會出現其他平臺的內容,這也不一定是用戶想要的。
公眾號已不是幾年前的公眾號。張小龍2018年演講時說,微信下一個8年的挑戰來自用戶層面。他們需要面對新的用戶時代新的用戶產生的需求。所以他們必須不停適應時代,而不是害怕用戶抱怨就不去改變。
微信想與時俱進,優化用戶體驗,公眾號引入算法是一個方向,近半年來更頻繁的嘗試還有視頻號的一系列改版,尤其是公眾號視頻號的雙向打通。
一些許久未更新的同行可能還沒發現,最近公眾號和視頻號的綁定再次升級,公眾號主頁單獨一列分給了視頻號,視頻號可以公眾號身份展示視頻和直播,用戶可通過視頻一鍵關注公眾號。
一位做地方號的同行表示,近期視頻號給公眾號自然導粉的效果不錯,日均幾百到幾千,要求是視頻原創且進入推薦,且視頻號公眾號完成綁定。這一消息目前還未得到更多證實,但公眾號視頻號的打通或許會帶來更多可能性。站在內容的角度,微信需要變量。
到現在,我們依然認為公眾號是圖文內容最好的平臺。
但粉絲價值最高、最利于深度內容沉淀的公眾號,也普遍被認為是新人機會最少的平臺。一個業內共識是,頭部格局基本穩固,近兩年的公眾號少有黑馬冒出。
新人望而卻步,缺乏新鮮血液,也不利于頭部內容的持續迭代,加上短視頻直播的沖擊,進而限制了商業的可能性,這對于期待優質新鮮內容的微信來說是需要打破的僵局。
推薦算法的引入,近一年來頻繁改版視頻號,尤其公眾號視頻號打通的持續升級,都體現出微信對新鮮內容的渴望。微信是國民工具,而用戶需要消費內容。
做公眾號是不是沒機會了?這兩年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討論,類似的問法也適用于其他平臺,這其實是一個沒什么意義的問題。
幾個月前,抖音上線短視頻倍速功能,用戶時長的爭奪過后,平臺開始增加內容密度,在長視頻里養成2倍速觀看習慣的用戶,沒什么準備地來到了短視頻倍速時代。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能用來消費的內容極大豐富,公眾號的流量下滑是必然結果,但好的內容是能被看到的。
幾個月前,莫言開通公眾號,每周一更。
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一種近乎可愛但真誠的方式出現在網友面前,聊自己小時候喜歡看的書啊,分享他去俄羅斯的旅行,講他和張藝謀、《紅高粱》那些事,寫寫冬天洗熱水澡的神仙體驗,輕松圈粉年輕人,100天漲粉75萬。
如果說莫言自帶光環,最近幾個月還有一個新開的公眾號“正面連接”。9月1日開始更新,第一篇推送就拿下了10w+。
上線近2個月時,該賬號發了7篇文章,平均閱讀量11萬2千,總閱讀量78萬。前段時間朋友圈刷屏的那篇《和玲娜貝兒當同事》就出自他們手筆,幕后的11人團隊有不少是寫過深度特稿的記者。內容門檻高,入門晚,但爆發強。
行業越是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越是沒必要執拗于紅利的早晚。強者就是紅利本身。
更重要的是,這屆內容創作者已經擁有一批更成熟的觀眾。這些更成熟的觀眾也在這兩年帶動了中長視頻、播客的興起。
所以,這次改版可能也是好事,算法成熟,觀眾是可以有耐心的。
本文為@新榜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