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需要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尋找形式與功能之間的平衡點,讓形式為產品帶來價值。設計出的作品需要符合用戶預期,將可用性放在設計的第一位,不做多于設計,完成產品目標。
“1907年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在總結設計的原則時說:設計應該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的宗旨”。
雖然現在離他提出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但是”形式服從功能“這一原則用在界面設計中也非常適用。
下面一起來看看什么是“形式服從功能”原則;以及它在UI界面中的體現。
一、什么是“形式服從功能”原則
通用設計法則一書中是這樣定義:“「形式服從功能」法則,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詮釋,一種是美感描述,另一種是美感規范。「描述性詮釋」指的是美感來自純粹的功能,沒有其他多余裝飾。「規范性詮釋」指的是設計注重功能,美感屬于次要。”
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筑師廣泛采用這個法則,從此以后,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也紛紛采用。
二、在UI設計中的體現
在UI設計中,我們常常說用戶體驗至上,什么是用戶體驗?
如果按照使用程度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能用、好用、愛用。
- 能用也就是需要滿足一個最基本的需求,比如房屋的遮風擋雨的功能;
- 好用是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外,同時使用起來舒適、得心應手,比如房屋分區功能;
- 愛用是在滿足基本需求、用起來好用外,還需要用起來特別爽,也就是我們房屋的布局需要合理。
歸根結底,功能是設計的基礎,只有有了完善的功能,才有我們說的用戶體驗和形式美。
下面一起來談談“形式服從功能”原則在UI設計中的體現:
1. 界面設計需要盡可能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
如果界面設計的功能和人們感官的預期相符合,那么這種設計會有很高的接納率和使用率,同時也會被認為容易操作。人們就會覺得它是一個好用的設計。
相反的,如果界面設計和人們感官的預期相反,那么人們的接納率和使用率就低,很容易導致錯誤操作。人們就會覺得它是一個不好用的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不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如果界面中某個元素他看上去像個按鈕,那么他就應該具備按鈕的功能,我們不應該在基本的交互問題上做過多的”創新“,要在更高的層次問題上發揮創造力。
例如:QQ和in的登錄界面,其基礎功能就是登錄,而按鈕就就應該具有按鈕的功能,我們點擊登錄按鈕,即可完成登錄操作。
2. 可用性是設計的基礎
可用性是設計的基礎,它是判斷一個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什么是可用性?
簡單來說就是,是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怎么判斷是否為用戶解決問題呢?
主要從用戶完成一個操作的效率、完成任務的有效性、用戶的主觀滿意度等。
如果用戶在使用產品時,能夠快速、準確、滿意的完成任務流程,那么我們就說這個產品的可用性較高。
以百度地圖為例:打開地圖頁面首先看到的就是路線的藍色按鈕,點擊按鈕我們即可進入路線的查詢頁面。而當我們要搜索某個地點或者公交,可以在頁面頂部搜索。
如果你在開車不方便進行文字輸入,那么百度地圖還提供語言搜索功能,整個體驗過程都流暢便利,這一切都是源自產品良好的可用性。
3. 設計師摒棄盲目的外觀崇拜,減少非功能性的多余裝飾
按照通常的理解,設計中的裝飾,大多是非功能性的,它的目標就是創造審美價值。
裝飾在設計中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說“形式服從功能”你可能會腦補幾年前的風格。
事實上,好的裝飾也是可以為產品帶來價值,這里不是說就不注意形式,而是我們在設計時,盡量減少非功能性的多余裝飾,一切形式都需要圍繞產品功能。
以京東金融為例,首頁我們很清晰的就能夠看到它的三大模塊:理財、白條、借錢,而其默認展示使用頻率較高的理財模塊,在首屏黃金位置對金額、收益進行展示,這樣可以刺激用戶將資金轉入京東金融,同時對于已加入的人來說,也比較方便對金額進行查看。我們看到整個界面清晰簡潔,操作一目了然。
右側京東金融會員中心,為了營造會員的尊貴感,也可以加入一些金色裝飾,但是整個裝飾都是為了凸顯這一功能而存在的,并不會顯得多余。
然而現在有很多設計是功能服從形式,僅僅為了展示而存在,這樣的界面往往我們稱為概念稿或者練習稿。
這張消息界面,從設計上來說很不錯的,但是在具體使用上,如果用戶量大,我要找個聊天記錄可以就有點痛苦了。
這個僅僅存在設計師的圈子里面,在商業社會中,你的設計稿在炫酷,但是功能不突出,使用不便捷,那就是失敗的設計。
三、總結
在設計時,要明確的是我們是商業設計師,我們的目的是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問題,在設計中我們需要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我們的工作絕不僅僅是給界面填上顏色,換個字體,或者增加一點裝飾,讓它看起來很漂亮,那是藝術家的工作。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