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產品經理的優越感不在于成為英雄,而在于這些生活之中的點滴。
1. 產品分析
cocopark福客是我經常工作餐的地方,但是隨著顧客越來越多,他的弱點被無限放大,導致就餐體驗極速下降,讓我非常痛心。
具體是哪些弱點呢?
他的店鋪設定是這樣的:
- 入口處是一個L型的貨架,上面擺了數十種自選菜品,如上圖左側。
- 入口之后是飲品和小菜區,緊接著是收銀區,如上圖左側深處。
- 剩下的都是座位,其它還設有一個小小的醬料區。
我發現有意思的是,高峰10分鐘左右的時間,會積壓很多顧客(上圖右側),但一旦高峰前后,基本是零星幾個顧客惠顧的。所以在高并發的情況下,福客的排隊機制,導致了很多顧客看著長隊望而卻步了,店家的翻臺率肯定不理想。
同時,這也導致店員在本來半小時左右的就餐窗口期,只忙了10分鐘,看著其他時間大多數店員無所事事的樣子,我發覺這對人力也是極大的浪費。所以我們有理由優化整體流程,來解決這個痛點。
2. 優化方案
首先,最大的痛點是,給用戶的自由度太高了(上圖),選菜的時間太長了,很多用戶在猶豫。本來對用戶個人來講就會提高他的時間,因為思考的時間被無限放大了。關鍵最可怕的是,不單單是單個用戶自身時間放大,用戶之間是會影響的,只要一個用戶阻塞了向前選菜的通道,剩下的用戶都要在后面等著,這無疑是很大的浪費。
這里我認為有兩個解決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信息展示優化。
相比于小小的醬料臺(上圖),為什么菜品架會造成阻塞?很簡單,因為醬料臺上的東西品類不多,一眼看得清楚,依次拿取也只需要十幾秒的時間;而菜品完成篩選、猶豫、夾菜確認的過程,一個用戶就要1到2分鐘,且菜品架還只支持單線程,剩下的用戶都要排隊。相比而言,菜品架的信息量過大,而沒有進行分類和優化展示,導致信息處理過載。
這里有幾種優化方向:
- 把菜品架分成n個,比如肉、菜、主食,分開一下,這樣可以增加信息維度,讓用戶處理起來效率更高。
- 增加菜品架,當然這是一個成本比較大的辦法,增加線程,但如果菜品架還是不合理的話,其實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 減少菜品類別,比如本身就是固定分量的粉絲捆、牛肉丸等,直接用點餐的方式先行選擇,這樣可以異步處理,同時也降低了用戶操作成本。
那有人會說,自選麻辣燙的賣點就是自選,如果你把自選這塊改變了,豈不是失去了本心?
所以我這還有第二個優化方向,線上化預處理信息。
因為菜品本來是平等的,比如醬料臺的位置很小、品類很少,一個人站在入口,就可以拿到所有的醬料;而菜品柜卻不行,菜品柜無論是閱讀成本、還是拿取成本都很高,需要反復移動選擇,容易造成阻塞。所以把菜品柜放中間是一個好選擇,這樣可以給所有選菜用戶都可以自由觸及的空間位置。
如果覺得換裝修成本時間過長,可以選擇采取線上點單的方式。把能夠標準化分量的菜品,直接用線上下單;而有需要去菜品柜自選的,用戶再自選是否需要去加菜,若用戶不需要,則可以跳過自選環節直接線上支付等待取餐。
再厲害一點甚至可以做一個提前下單的小程序,點好了之后直接用餐,這樣解決了選菜難、取菜難的問題之后,就更加便捷了。把選菜流程提前開放,前置給c端用戶,這樣可以減少因服務量級不夠而產生的體驗變差。
這種方式其實是一種分步處理的思想方法,能夠分步前置一些工作量,對于雙方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它方面還有一個非本質痛點:
除了選菜取菜難外,積壓的隊伍到了支付柜臺時,放大了支付效率的問題。
支付需要確認的信息太多了,店員會問,您要什么口味、怎么支付等,如果你有優惠券,他要線下先驗證一下你的優惠券,再改價進行支付。這個流程很繁瑣。并且我個人就遇到過兩次店員驗證了線下的優惠券卻忘了改價,不得已退給我現金,整個買單時間延長了200%。
那么我認為:
- 首先,口味這個問題可以第一時間確認的,比如在選菜的時候,直接給不同顏色的盤子讓用戶選口味,這樣就提前收取了這個信息。
- 其次,支付這塊一定要把常用支付手段打通,連大眾點評優惠券都不支持的門店,基本跟僅僅支持現金無異了。
所以,主流程的漏洞有時候會幫我們發現其它環節的瓶頸,也可以順手解決掉一些。
3. 反思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產品的分析和建議。我覺得產品經理的優越感不在于成為英雄,而在于這些生活之中的點滴。如果有這么一個人群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雖然問題可能無窮無盡,但世界大概也會變得更好吧。
我能想到這些,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我是這個產品的深度用戶,我覺得產品經理都有這一個意識的話,都能體會地很深刻。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