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要成為更優秀的運營人員,我們應該不做什么?

    “大多數人以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組成的……”

    要成為更優秀的運營人員,我們應該不做什么?

    原標題《運營人員應該如何成長?》

    作者:劉志宇

    來源:微信公眾號“銘智智點”


     

    最近跟幾個運營崗位的同事聊了聊工作近況,發現年輕人都很有熱情和責任心,但缺乏一些成為更優秀人才的方法論。我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想像如果今天我要與十幾年前剛接觸運營工作的我聊聊天的話,我會給怎樣的建議和實操方法。

    首先學習查理芒格的習慣,“總是反著想”,看看如果要成為更優秀的運營人員,我們應該不做什么。

    切忌每天閱讀科技新聞

    在我解釋為什么盡量少讀科技新聞之前,先看一個小故事:

    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到德國各地作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論的,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戴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普朗克說:「好啊。」于是司機走上講臺,就量子物理發表了一通長篇大論。后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么先進的城市遇到這么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來回答。」

    在互聯網行業我們很容易看到“普朗克司機”,而“普朗克”則很稀缺。普朗克是那種真正懂的人,他們付出了努力,他們擁有那種能力。普朗克司機則只掌握了鸚鵡學舌的技巧,他們擁有的是偽裝成真實知識的司機知識,這種人最擅長在飯局中大談特談各種公司八卦,以收獲別人的贊美和驚訝為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剛入行的時候以做“普朗克司機”為榮,現在希望自己能成為“普朗克”。

    實時的新聞沒有那么重要。首先,這是經過記者咀嚼的“二手知識“,受記者的水平和視角所限,極少有對工作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其次,時間和知名雜志是最有效的過濾器,如果對新聞真的感興趣,不妨等等《財經》和《The economist》這類專業的雜志報道了再說。早知道一天和晚知道幾天,本質上不會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任何影響。

    不去閱讀新聞,我們該怎樣在專業上成長呢?我從下面五個方面給出建議:

    1.?建立知識卡片

    新聞的閱讀屬于被動閱讀,在運營領域上取得真知,我們需要主動學習,去獲取“一手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互聯網的運營是幾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營銷學等知識都對運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不妨找出這些學科的經典著作去讀一讀。覺得大部頭過于枯燥,也可以從小品入手,比如《影響力》、《烏合之眾》等這些經典暢銷書,小品讀多了以后讀大部頭就沒那么難了。

    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定要做讀書筆記。可以用卡片的方式將知識總結下來,溫故而知新。不用感到恐懼,越是源頭的知識越稀缺,比你小時候背誦古詩一定是要輕松多了。下圖是我的知識卡片案例,用Workflowy制作(用國產軟件”幕布“也可以),我也建議每個運營人員都建立一個自己的知識庫,一周吃透二個概念就非常不錯了。

    運營人員應該如何成長?

    看似簡單的方法,能做到的人很少,多數人都向往捷徑,企圖用一招一鳴驚人,可惜現實中并不存在,即使發生過也不能復制。各個學科中一些通用的知識,比如MECE、SMART、PDCA這種,已經在無數的企業中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要”先僵化,再固化,再優化“。不能有”互聯網行業最牛逼,代表最先進生產力“這種想法,也不要上來就談”貪嗔癡“這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東西,老老實實的按照方法來做才是捷徑。在一個團隊內部,對方法論和原則有普遍的共識,會讓無謂的扯皮爭吵越來越少。

    2.?Role model

    運營人員最頂尖的存在當然是CEO,CEO中最頂尖的存在一定是這些互聯網獨角獸公司的老板或高管。幸運的是有著互聯網基因的他們都很真誠,我看到過很多優秀的專訪,里面有他們的價值觀和各種邏輯,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將這些人設為學習榜樣,認真分析他們說這句話、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想像一下當時的背景,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如果我處在同樣的環境中,我會怎么做?而不是當做新聞和”吹牛逼“看看就完了。同樣的公開資料和書籍,能看到熱鬧還是門道,就要看每個人的水平了。

    當然,如果有機會跟這類人面聊,那就更加難得了,我曾經有幸與幾位大佬面對面交流過,都對我的思維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案例收集分析

    在企業的運營實際操作中,我們難免要借鑒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尤其在現在,小視頻、小程序等新形式層出不窮,朋友圈沒幾天就會被刷一波屏。我現在看到一個覺得不錯的案例,就會截圖保存下來,加上自己的觀察和分析,再打上幾個標簽,存在Evernote中。

    運營人員應該如何成長?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作為運營人員,如果真的能拆解1000個案例,逐個分析流程、話術和設計等元素,不成為運營專家的概率已經非常低了。

    4.?實操中的AAR分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的再多,也要拉出來實操,從實操中進步才是最有效的成長之道。

    史蒂芬柯維說,結果要經過兩次創造,一次腦中一次現實中。我覺得還要加上行動后的反思,這個更為重要,也恰恰是很多人所忽視的。聯想的復盤文化,戴明工作法的PDCA,以及德魯克的回饋分析法,他們都極其強調事后總結的重要性。今天的互聯網產品大多是迭代型產品,在每一次迭代后進行反思就顯的更為必要,在這里我介紹一下美軍的AAR方法:

    美軍有個訓練手段,叫做“after-action review(AAR,行動后點評)”。1994年美軍侵入海地和新近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都普遍采用這種事后總結的學習方式。 海地戰爭中,通過AAR每周都會產生許多記錄。 這些寶貴的知識和經驗被提煉出來,運用于后續戰斗行動中,一位軍官回憶說:“我們到達之前,第一批軍隊已經總結了24個主要經驗,我們訓練了運用這些經驗的訓練,結果在海地,訓練的24個情節我實際用到了23個!”

    “行動后點評”的意思是說,不管是在訓練結束之后,還是在真正的戰斗之后,所有士兵和軍官要一起討論這次行動的得失。不看職位高低,每個人必須暢所欲言,比如說下級要直言不諱地給上級指出錯誤,告訴他哪個地方指揮錯了。不畏挫敗,運用反思的力量找到改進方案,這是今天在快速變革的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

    5.?分享與輸出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能講出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一件事能講明白才算是真正的明白。2016年,我看到劉俏院長的《從大到偉大》,書中提到張五常教授對他說:”寫作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從那之后,我開始不斷將所思所想做一些輸出,雖然很多觀點有失偏頗,但這種強制輸出讓自己多了學習的理由,也借此交到一些朋友。

    在團隊內部應該有一種交流的氛圍,剛才提到的知識卡片和案例拆解,不妨拿出來與同事進行分享,分享的交流過程中一定能激發更多火花。

    前不久王興在飯否上發了一條Post,“大多數人以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組成的……”

    運營也從來都不是由爆發式的活動組成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要仔細看數據,堅持做用戶調研,認真學習。我理解的運營一直是傻大黑粗的苦活累活,但能把苦活累活干好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想起年初時參加禪修,有信眾問首愚大和尚該如何修行,和尚說:“老實持咒”。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運營喵運營喵官方
    上一篇 2018-11-23 22:45
    下一篇 2018-11-30 22:26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