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35歲中年危機這個話題,出現的頻率很高,我也在很多社交、內容平臺上,老是看到有人說這個話題。
這個概念確實給很多步入35歲的人帶來了巨大的職場生存壓力,找工作會受影響,職位晉升上也會受影響,尤其是在大公司。某凡從小就順風順水,他是根本不可能體會得到普通人的感受的,畢竟每個人的出身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機緣更加不同。
運營一直是一個入門容易,但越精進越難的工作崗位,而運營領導的知識疆界是無止境的,我現在不懂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了。
今天的問題就是:
運營人,如何持續更新進步,避免35歲中年危機被淘汰?
一、35歲危機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我覺得有這么幾點:
1、35歲之后學習能力會普通變差我們最好的學習的時間段,就是畢業之后到30歲,這個時候你對職場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家公司、每一個崗位、每一項工作,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力也充沛。年紀小的時候,晚上三四點睡覺,早上上班,一點事都沒有,也不覺得辛苦。
但35歲之后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光在專業知識這塊的學習就變得很費力了。
2、不用到35歲,到30歲,你的動手能力也會變差動手能力就是實操能力,比如寫一篇文章、做一個方案、做一個活動。動手能力,也是運營的基本功,一般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培養并且練出來的,30歲之后,或者35歲之后,再想追是很難的。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為什么傾向于用年輕人,就是這個原因,像bat以及一些大公司,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非常重視落地能力、動手能力,那自然是年輕人更好用。
3、30歲之后,家庭瑣事會越來越多這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成家立業之后,承擔的就是兩個家庭的責任,老人、子女教育、柴米油鹽等等問題都要考慮,那你在工作上所花的時間必然就會減少,畢竟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4、35歲之前都沒做出什么成績,35歲之后憑什么證明你能?這也是很多大公司的認知。第一點,工作久了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在新的公司,能不能被改造,這個要打上問號,第二點,你的工作軌跡、思維認知、價值觀、格局視野、知識水平,在35歲之前基本已經定性,年輕時候都無法爆發,年齡大了,這個概率本身就會大大滴降低。
所以,我們總結來看就是,35歲之后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關注點也會跟年輕人完全不同。像我30歲之前,從來不關注錢,我的目標就是學習、歷練、做成成績,30歲之后,我要考慮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二、35歲的時候,要做到怎樣的狀態,才有可能不被淘汰?
1、起碼在一家不錯的公司,做到總監級別以上我也一直這么跟很多年輕的運營人說,一般到這個級別,年薪最少的也有三四十萬,多的可能百萬、幾百萬,當然像金融行業、互聯網巨頭,可能薪資會更高。這樣起碼可以保證你的家庭、興趣愛好、房車等等,沒有太大的擔憂和壓力。
2、有過多個成功的項目經驗假設你23歲畢業,到35歲有12年的時間,完全足夠你能做出打上你的職業烙印的項目案例的,這些案例,其實就是你去任何公司求職,都能增加成功概率的籌碼。當然了,我說的項目經驗,指的是操盤經驗,2020年很流行這個詞,但其實很多人對這個詞是有誤解的。你在項目中擔任總負責人,或者至少你在項目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這才叫操盤經驗。如果你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參與者,那就不叫操盤,因為盤子不是你操的。
3、在圈子、行業內有一定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一般人很少會跨太多行業,比如你一畢業進入的是教育行業,可能后面幾年你都在這個行業里,而且每個行業都是不同的。
你的人脈關系、資源和影響力,將直接決定你能去到什么層次的公司,很多公司要你,無非也是看中你手上的資源和人脈。
我覺得保證你在35歲之后不被淘汰,這三點是必須要做到的。
三、運營人應該怎么做,才能保持競爭力?
也就是你從畢業,到35歲這期間,應該從哪些角度來完善自己,保證自己有較強的競爭力。
1、培養自己的學習力為什么把這個作為第一點?我一直覺得學習力是你去到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夠快速生存的關鍵,學習力是一切學習的源動力,是一個人能夠快速獲取知識、并讓它產生價值的能力。
學習力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三個要素。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你的興趣和意愿,我這些年在軟件、娛樂、音樂、手機、金融、教育都工作過,我愛這些行業嗎?我覺得談不上。我的動力是源于我要做出成績,我比較癡迷于數據,我要證明的是比周圍的人強。學習毅力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我和很多人說過,你要每天堅持做至少一件事情,來培養你的耐性和毅力,比如我堅持刷雪球,因為我要學習理財,我三年期間沒有一天落過。學習能力,更多的是學習方法,很多人其實不會學習。學習不等于看書多,關鍵是是要思考這些知識點,如何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應用和落地,這個才是重點。
2、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運營人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其實并不難,我去過很多公司,每一家公司的運營模式都不一樣,但不妨礙我們悟道。我覺得要形成方法論,有這么幾點:
1)要知道運營的六大基礎工作模塊的工作原理運營所涉及的工作模塊有哪幾個?像產品運營、社區運營、流量運營,這些不是運營的基礎模塊,因為他們都是要運用多種運營手段的。
運營的基礎模塊是: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這是運營的三大基礎模塊,我也會把社群運營、文案策劃、新媒體運營,這三個模塊一并列入進入,作為運營的六大基礎模塊。這六個模塊涉及哪些工作內容,邏輯如何,價值是什么,等等,你需要知道。
2)學會三個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產品分析行業可以提升運營解決問題的寬度和廣度,很多人在一個公司做了很久,連所在行業有哪些公司、市場規模、領導人等等都不知道,這是不對的。這些是最基本的,我們很多時候,連他們的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甚至公司的八卦都會知道。
很多人做競品分析,太浮于表面,感覺就是為了給領導看才做的。我覺得作為運營人,關鍵你要了解他們的運營玩法,并且要思考這些玩法,如果做的好,適不適合咱們,能不能應用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做的差的,可以如何改善。
產品分析,就是要了解你負責的業務所涉及的商品、平臺功能、服務等等,不能浮于表面,就像我之前說的,有些人在理財行業,也不買基金、玩股票,即便買了,也是放在那里,幾個月都不看一次,這樣能做好業務?你自己理財都理不好,水平這么爛,如何教育用戶去理財?
3)實戰中積累的經驗當然了,實戰是最關鍵的。但做完工作不代表你就會形成方法論。
第一,你做的項目得出結果,至少做到了周圍同事都做不到的程度。
第二,要經常總結和梳理工作流程、工作邏輯,思考哪些成功的經驗是能夠復用到后面的工作的。
第三,思考破局點。這三個字,每個運營人應該都掛在嘴邊。一項工作任務,哪個點能夠成為破局點,一要看公司的資源,二要看特定的產品類型,第三要看人,也就是你的過往經驗。
有自己的方法論,用人單位是非常看重的,因為這些是最可能直接套用到新公司的工作上的。
3、點、線、面的思維
普通運營看點,中級運營看線,高級運營看面,這也是運營和運營之間的差距。很多運營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總是被各種散點所誤,每天都是忙于各種瑣事的細節,這就是“運營就是打雜的”的根本原因。
什么叫線?就是做業務時,懂得思考工作流程,同時能把工作的各種細節處理的非常到位。
面是最難的,在拿到一個項目的時候,你腦子里面首先想到的是流程和體系,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也會這么思考問題,當然這也跟你之前做的項目多寡有關系,也跟你在這個行業沉淀的時間有關系。你會知道哪些環節有哪些坑,同時你還會思考破局點、人員和資源問題、系統、流量問題、產品開發問題等等。
我覺得每個運營人,都是要往這個地方去發展的,至少你得有這個心。我面試的時候,節奏都是我來掌控的,面試官會問的一些問題,不用等他們發問,我在講述我的業務是如何做的時候,已經表達清楚了。
35歲中年危機,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今天先說這么多,你理解一下。
本文為@類類leo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