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冰山模型對社群重新解構,分析探究了社群活力的驅動來源,與大家分享。
前幾天一位【社群經營者的社群】的群友說了一段話:「今天參加北京社交新零售大會,發現真是魚龍混雜啊,真有干貨高人,也真有大忽悠騙子,不過還是能感受出來很多人把社群、社交媒體、微商和社交新零售都混一起說的。」
確實,這陣子因寫社群觀點的內容,接觸了一些很「有社群意識」的朋友,我從和他們的交流中意識到,為什么國內絕大部分人,對于社群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清?甚至是混淆的主因。
簡單結論:能有「社群意識」的人,都是親自接觸過「真實社群」的人。
01 身份認同&價值觀
我想先問問你,有沒有過「很愿意為某件事赴湯蹈火的時候」?以我自己來說,朋友都說我是個工作狂,常常工作投入起來,大半夜精神還是很好,明明公司七點可以下班,但我都做到十點多才走,然后回家繼續投入。笑稱「自動996」。
1. 好的公司是個社群
一個好的公司,一定會有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 「精神愿景」:你會和這群人走到哪、期待能創造什么影響。這是你在工作上會感覺到你做事有了意義的點。
- 「硬資產」:能發得出薪資、硬體設備。這能一個公司能穩健經營的條件。
- 「軟實力」:好的協作和管理方法。這是讓員工們在群體合作上有好的氛圍,甚至有一定的默契(儀式感)。
不過我感覺,現在社會上好的公司可能不多,所以大家可能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感」;因為某些老板不會把你當夥伴,只是認做一個人力資本,一個成本數字,你自然也不會把公司當做自己的共同體。
如果工作的意義感我們沒感受過,那么放大一點來看,好的國家也是個社群。
人們會以身為人民而榮,國家有難,必定出手相助,即便只是微薄的力量,也會盡力貢獻;遇到外國人,我們會主動傳播國家的好,說著國家的歷史、吸引人之處,以及愿景。
同理,放進生活一點來看,好的家族也是個社群。
然而,可能大部分的公司,不會讓你感受到身分認同、一致的價值觀,你只覺得自己不過是員工名冊的其中一行,這不是個社群,只不過是個群。
2. 冰山模型(來自青年志)
這個模型原本是「用戶調研」主題下的方法模塊,通過提問去系統化觀察一件事。
不過,我發現這也很適合去了解「社群的原動力」。
當一群人擁有相似的社會變遷下的影響,會形成類似的身分認同和價值觀。
《社群不等于私域流量》文章中也有提到:「廣場舞大媽們的啟動是來自社會變遷下的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不是表層的練身體。」
這些人的關系鏈會更強,更容易信任彼此、相同的目標,也更容易形成社群。
做社群的核心是讓人連接人,是和你的受眾交朋友,當他們認為你們是朋友,產生信任,是個共同體。
這樣一來,這些群體不僅僅會為服務和產品買單(私域流量的目的),還會進一步主動參與,替你建設,發揚品牌,抵御外來侵略(社群的目的)。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發現某個品牌的用戶(非員工),為這個品牌做的事情比起他們家自己員工還要瘋狂、熱情或者靠譜,那可能就意味著,這個品牌要好好打件社群了,別忽略掉這些徵兆阿。
另外,我最近從脈脈上看到這張圖:
拉個群就是社群,我真的快暈倒。
想再強調一次,拉個微信群,并沒有創造社群,而是在已經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種溝通方式。(發廣告就叫做運營,這我就先不吐嘲了。)
3. 冰山表層:體驗型態、關鍵需求「體驗型態」
若舉 Keep(運動 App)來說,把某群做「腹肌撕裂者」課程的用戶聚集在一起,他們并不會主動多做些什么,他們只是在用戶名單上的一群人,彼此關系連結低,不是社群。
「關鍵需求」:把某群新用戶注冊時填寫的目標(例如:減脂馬甲線)聚在一起,他們可能會交流一下彼此的問題,但依然會覺得是陌生人,認同感低,沒啥必要進一步接觸,關系依然遠,出現的大多會是索取者,而「主動的帶動者」是非常稀少的。
上面也是我們真實驗證過的現象。
這群用戶不會主動參與,大多是主動詢問&被動索取,充其量只是個群,只是個用戶組,而不是一個社群。
02 感受真實社群的魔力
我發現,若一個人要有個清晰的社群意識,你必須先參與過、身處過一個真實社群。只不過國內很難有這個環境和生態。所以我一開始才問:「你有沒有過,跟一群人為一件事赴湯蹈火的時候?」
或許我們嘴上會說,現在工作壓著我喘不過氣拉,哪有時間社交?但事實上,網路連結了全球,卻造成個人的孤立,我們的人性還是對于歸屬感跟意義感是有需求的。我認為每個有靈魂的人,都值得好好去尋找這個「意義感」。
最簡單的出發點,是從你熱愛、擅長的事情出發。
你喜歡瑜珈或運動,可以去參加 Lululemon 或 Crossfit;你喜歡房子,可以去參加 Airbnb 房東社群;你喜歡音樂,可以去參加 Live House 的社群;你喜歡讀書,去找找讀書會參加;你喜歡動畫二次元,可以去參加相關聚會…等等。(如果你喜歡了解人性和社群, 歡迎加入我們 ,分享你曾經親自感受過的社群經驗)
我是不太相信一個人會沒有任何感興趣的事,只是生活真的讓你太喘不過氣了。快樂點,人間不值得阿同學。
真正的社群,是會愿意為自己關心的事情而頻繁聚集的一群人。
社群并不是一個隨便說說的詞,「真正的主動參與」和被動并帶有功利心的參與是存在著區別的。
03 國內的社交生態不利于社群發展?
那為什么國內對于社群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清?而且容易混淆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跟社群(Community)呢?
我認為是國內的社交產品(微信&QQ)造成的生態困境。
簡單來說,當人們習慣這種「群聊」溝通的方式來社交,話題的討論往往超過不了一天,甚至幾個小時后,就會因為零碎的訊息切斷而消逝。然而,當討論無法延續,直接影響了信任的建立。
互聯網雖然方便,快速地連結了陌生人,但國內最高頻的社交產品(微信)卻沒有好的「內容延續」機制,人們無法藉由產品的特性讓信任和身分認同快速建立,最終還是回在最傳統的社群型態:「線下交流聚會」。
畢竟,微信的群聊只是提供了溝通方式,并沒有助長社群的發展。
(你會發現國內成功的社群,都有「線下」這核心要素;再看看廣場舞大媽們,明明天氣已經零下凍到不行,還是要出門參加,這是她們的身份認同所推動的忠誠和信仰。)
現在的主流是熟人社交媒體,卻缺少「社群的產品機制」,使得社群發展受限,不過也因此發展了基于群聊的「私域流量」玩法,追求的是有信任的傳播,而不是讓用戶參與進來,構建自運營和共同體。
下一篇我來想試著來用產品的視角分析下,社交媒體產品和社群產品的差異,和大家交流下,為什么國內社群確實比較難做?
這也是指,社群(Community)現在算是片藍海,各大廠其實都有土壤(養了一批忠實用戶),但卻還沒讓這些用戶自主參與進來,降低公司成本,提升公司的能力。
誰先搶占社群心智了,誰就能建立壁壘,讓一群人替你一起建構品牌。
私域流量終究還是把受眾當作流量,而非共同體,但「邪教」里的鐵桿粉絲自主性,絕對是私域流量做不到的,況且私域流量還要一堆公司的運營同學,人力跟時間成本其實很高。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