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相比之前品牌被迫于疫情期間遷移向私域,新創品牌已經開始無條件同步布局私域。今天分享的這個新餐飲品牌,他們從一開始就分別搭建數字化和內容體系。
這個團隊迄今僅30個社群,粉絲量剛突破6000,在社群運營上只能算是剛剛開始,但他們發現,好的社群能貢獻門店一半營收規模。且在這個私域池中還看到,每月來6次鐵粉數量加起來至少有200人,一個人一年最高消費能達到3萬塊。這干脆讓他們開始測試熱門商場的各種主題引流,效果也非常亮眼。
他們還由此開始用戶的精細化運營和分層運營,用戶被他們分為四種層級,以對應不同的營銷策略。也從角度出發,他們認為外賣無法對私域、粘性帶來幫助,因此毫不看好。甚至,雖然初創,這個團隊也不諱言未來要多品牌、多變現。
或許,私域可以容納品牌更多差異化的存在,未來品牌將從品類化品牌,轉變成為一種解決方案式品牌或者叫生活方式品牌,從而滿足一部分人群的幾乎所有需求。
遺憾的是,這次對話我們需要暫時用匿名的方式來分享。如果時機允許,我們也會再度邀請這個團隊在見實和大家面對面細聊。現在,讓我們回到對話現場,聽一聽他們是如何思考并做好餐飲行業私域布局的,一起參考和啟發。如下,Enjoy:
嘉賓:其實早在去年年中,我們就已經拿了一筆融資;半年后,再談這筆A輪融資時,當時其實只有10家門店,可想當時資方對于我們的期望以及喜好程度有多高。
首先,能把新品類跑通這件事本身就富有想象力,現在每月營業額基本都穩定在45萬以上,好的門店能做到60萬以上,而單店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
其次,我們的客戶中,80%以上用戶是30歲左右年輕女性,在小吃餐飲領域還是比較少見的,人群精準搭配數字化運營,帶來了高人效和高坪效。
第三,團隊管理層很大一部分來自各頭部餐飲品牌,行業經驗豐富;
最后,我們是一家信息化、數字化和內容化非常強的餐飲品牌,可塑性比較高,目前已經在做多品類、多品牌矩陣布局。
嘉賓:接下來將重點投入到布局大數據,搭建數字化體系上來,這項能力是花錢就可以見成效的;除此之外,內容體系的搭建也是接下來重點方向。
有別于其他連鎖化的餐飲品牌,我們希望能夠做到千店千面,每家門店都可以保持80%的核心元素+20%的特色文化設計比例,以便更好地推廣品牌。計劃到今年年底將開出30家門店,2022年全國范圍新增門店預計達到100-120家。
嘉賓:目前平均單月營收在3000多萬,年銷售額在1.2億元-1.3億元之間。每家店店面不大,堂食面積不超過70平,客單價在40元-50元左右,處于行業中等水平,當然這跟老板愿不愿意接外賣訂單也有關系,他愿意把外賣的營業時間增長一點,營業會更好一點。
嘉賓:傳統餐飲門店老板都有一個執念,就是想成為某條街或者某片區域的前三名,但是,對于開網紅餐廳的老板而言,并不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外賣上,有的甚至一點都不會留給外賣。因為,上了大眾點評以及餓了么之后,我們發現復購率和ARPU值反倒是直線往下走。
一方面,如果線上線下同時開放,廚房每天就會吃不消,兩邊產品體驗都不好;
另一方面,我們每天門店的平均翻臺率在10次以上,會有大量的排隊,有時可能需要排一個半小時才能吃到,在這個情況下,就會出現門店私域被外賣平臺分流的現象。
接收外賣訂單雖然會帶來部分盈利,但是長遠來看弊大于利。外賣平臺不僅有高額平臺抽成,用戶管理也非常不方便,很多習慣了在外賣平臺訂購的顧客,幾次下來的體驗感并不好,和門店私域顧客相比,粘性差別很大。
之前迫于疫情壓力以及每天的營業額確實要達到那個數字,資方才會認可,所以才被迫接外賣訂單,即便如此,我們也沒有全面開放,而是選擇錯峰營業,在10:00~11:00和14:00~17:00兩個最沒人吃的時間段打開,每天可能只營業4.5小時。
同時,將外賣平臺的CRM和私域會員體系互通,并統一引導在順豐到家小程序下單。和每單8元的外賣平臺抽成相比,順豐到家可能只需要5元,不僅能省去3元營銷成本,還能非常順暢地接入整個微信私域生態中,通過堂食、餓了么、美團以及順豐到家小程序,讓門店4條腿走路。
見實:門店私域的留存和復購率怎么樣?整體私域布局處在什么階段?
嘉賓:從私域的角度來說,現在仍處在大基建階段,之所以成長迅速,是因為細節的運營SOP已經被反復得到驗證,剩下就是大步邁向品牌化。
從各個渠道匯總數據來看,整體加微率在35%~80%不等,這取決于門店當天鉤子的吸引力度,加微后入群率約占50%,大概用了近2個月時間建了22個門店群,再加上一些額外垂直社群,總共是30個社群,大約6000多人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每月來6次鐵粉數量加起來至少有200人,一個人一年最高消費能達到3萬塊。
嘉賓:80%女性,且年齡段集中在28~30歲。我們一開始對社群的定位是服務于非核心用戶,更習慣優惠或者鉤子。結果在數據分析時,反而意外發現了這個關鍵人群和行為特性。
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已經度過了大學畢業之后那段最艱難沒錢的日子,同時還沒有到考慮嫁娶的成年人煩惱階段,經濟消費能力和分享欲是最高,樂于傳播,人均復購率高達30%,與同行相比算是較高的數據,這是活躍背后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嘉賓:以往我們可能會把所有流量先匯聚到微信公眾號上,但是,隨著企業微信與個人微信的不斷打通,第一個私域池其實應該是企業微信。微信公眾號對我們而言相當于官網展示,可以為顧客提供了各種服務接口場域,只是它無法和用戶面對面,不能做到DTC的拉新或留存策略是毫無意義的。
流量來自不易,要將每個粉絲都直接轉化為你的私域資產,甭管三七二十一,新粉盡可能統統先加企業微信,通過在1V1,視頻號,社群,朋友圈不同場景下的營銷互動,用戶會產生大量的行為數據,通過一次次篩選,將用戶從泛粉到超粉初步分成4類:
美團和餓了么平臺的粉絲多為泛粉,優惠可以吸引,后續很難再有交集,只是泛泛之交;
價值粉和鐵粉,多來自線下直營門店,我們會爭取把他們所有人都納入到會員系統中來,并且反復多次通過優惠券和活動鉤子吸引他們成為會員與持續互動;
再往下就是超粉,這群粉絲是會員中活躍度比較高的顧客,即,品牌關鍵的KOC群體。超粉不僅會自發到B站和小紅書上幫品牌做推廣,還同時會主動提意見,主動幫助維護社群動態。同時他們也享受著試餐等特殊福利。
別把用戶當小白,他們嘴很刁,有時凌晨兩三點他們還會跟我們提建議,很多問題,如果我不到廚房去看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他們能很直接的將問題挖給我們,某種程度上也幫我們省了很多成本。
最后,分層的目的一定是有針對性給出更精準的營銷策略,增加用戶復購,提升ARPU值,讓口碑效應發揮到極致。關鍵是不停制造話題,發更多優惠券與組織更多社群活動等等。總之,營銷就是做事,活躍度是干出來的!
嘉賓:現在大部分門店WiFi網絡信號非常差,我們已經花了大幾十萬,把所有門店的WiFi改善,以后我們會按照LBS來分。目前20多家門店的各項經營數據仍未互通,如果粗略看幾家頭部店鋪社群數據,每個群內平均核銷率會達到50%左右,即私域營收規模接近一半,但這個數據是私域做得比較好的門店,其他門店暫時沒考慮在內。
見實:這樣看來,其實多店聯動的品牌私域生態還未形成,未來三到五年的規劃是怎樣的?
嘉賓:其實,基于LBS門店私域管理實現多店聯動只是第一步,將來我們還會以門店為中心輻射周圍3公里內的顧客,以集團化運作方式,為顧客提供更加精準且多元化的服務。
在現有品牌后面,還會跟進二排和三排品牌,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收購模式,比如可以去收購一些小吃類、茶飲、咖啡類品牌,挑選2~3個品牌直接進到商場,像百麗女鞋那樣,你在商場一樓或許看到很多賣女鞋的店,雖然品牌名不同,但你只要在一樓消費,進的就是百麗的賬。
現在已經在初步嘗試打造品牌矩陣。比如,我們已經和一個熱門商場在談,直接把他們周邊的足球群、籃球群、話劇群,還有開心麻花劇場的群攏在一起,第一天測試3個社群轉化了543個人,后續談好分賬模式,預計今年年底見成效。建立數字資產是第一步,走多品牌輸入,多次變現才是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
見實:基于數字化的精細化運營,打造品牌矩陣,構建新的多SKU私域產品體系確實是品牌私域下半場的趨勢,想象空間更大了。
嘉賓:是的,單做一個品牌是沒有花頭的,回過頭來說,把餐飲做好的品牌很多,但是同時具備“口味研發能力”和“數字化運營能力”的公司并不多,這也給我們帶來了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