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在當前互聯網流量消失,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用戶運營很難做。
用戶是產品前進的動力。用戶體量、評價以及體驗都在促使著產品加速迭代與更新。那么,如何做好用戶運營呢?下面我將會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來分享一下我們團隊在做用戶運營時的經驗。希望對你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一、?用戶在哪,你就去哪
1. 冷啟動/內測的用戶該怎么獲取
對于新產品,在冷啟動/內測時期,找到自己目標用戶群是極其關鍵的。冷啟動的主要目標是獲取用戶,驗證產品價值,驗證市場反應。
你的目標用戶是誰?是大學生?還是1-3年的各行各業的職場新人?如果你去你熟悉的產品經理圈子找用戶,得到的反饋看似專業,其實有一定的誤差,甚至還會將產品需求帶入歧途。
那么,如何獲取正確用戶群?我的建議很直白,「用戶在哪里,你就去哪里」,不要「拐彎抹角」。
以我們“墨刀”產品為例。前期,我們瞄準兩個主要目標群體:產品經理和創業者。我們發現社區論壇里聚集了很多這樣的人群,如產品經理論壇、創業者社區。
我們便在論壇尋找用戶。這第一批精準的用戶,他們的意見反饋幫助產品在正確的方向上更新迭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 精準定位 重視品效合一
大家是否還記得百雀羚《時間的敵人》這篇長圖文?
當時刷屏了朋友圈,并獲得3000萬的微信閱讀。可以說是很好的數據了。但是,百雀羚花費將近300萬做廣告投放,淘寶店總額卻不到80萬。為什么?
答案在下圖中最后的文字:
回到過去找到“百雀香粉”廣告牌
憑截圖向百雀羚天貓旗艦店的客服小妹妹
兌換厲害的優惠券
用戶要經歷看長文----向前翻找“百雀香粉”廣告牌---截圖----淘寶APP----百雀羚旗艦店----客服----優惠券共七道流程才能獲得優惠券。在當前用戶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每多一道流程都會造成用戶流失。
因此,在運營或品牌活動設計時,要減少用戶觸達目的地的路徑,減少中途流失。
為什么要在運營環節講這個故事呢?
因為我觀察到的現象:很多市場或運營的活動做的很大很hign,看起來人很多很熱鬧,錢也花出去了,但是最后看轉化,并不理想。這跟活動設定的目標有關系。
在以前,我們會講「七次法則」——一個客戶連續七次看到你的品牌或信息以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你的產品,對你產生足夠的信任。那是因為從你在電視、報紙等媒體看到這個信息到實際去購買這個產品,是有一定的時間和行動成本的。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你看到一條很感興趣的產品信息,你通過一條鏈接就能觸達購買渠道,就能立刻下單,立刻產生轉化。從市場運營的角度來說,我們又能夠保證讓多少個用戶「連續七次」看到品牌或信息呢?
所以,互聯網時代,幾乎不存在單純的品牌活動。當你找到了用戶,那就要不遺余力地想辦法產生實際的轉化。品效合一,是我們做市場運營的一個基本理念。
?二、讓用戶記住你是誰
市場上同質化的產品越來越多,“讓用戶記住你”是產品推廣過程中重要一步。我們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1. 找到你的產品核心差異化
要讓你的產品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核心差異化——是區別于同質產品的關鍵因素。只有當你有不同于其他產品的特點時,才能給用戶留下印象記住你。那新產品如何發掘核心差異化呢?
新產品應該勝在「鋒利」,而非「完整」。
這里講一個新產品常見的錯誤宣傳:「一站式」、「全鏈路」、「all in one」,這樣的宣傳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如果是一個市場上耕耘多年的成熟產品,這樣宣傳是沒有問題,因為大家已經知道了它的優勢和特點,這些宣傳語會讓大家覺得它更加全面和強大。
但是對于一個新產品,人們還不知道這個產品是做什么的,那他們記住的「一站式」、「全鏈路」、「all in one」只是一句模糊的口號,而不是這個產品。
新產品就要旗幟鮮明地把自己的獨特性亮出來,哪怕這是一個小特點但是解決人們的痛點,人們就能記住你。
如何正確的定位產品?下面介紹三種方法。
①對立型
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找出與同質產品所缺失或者更勝一籌的特點。如與微信同為社交類產品的子彈短信,其亮點在于:發送的語音消息會自動轉成文字;收聽語音時,支持調節進度。
②場景型
即不斷強化用戶意識,在特定的關系、環境或情境下能想起你。如廣告語“餓了就吃士力架”、“困了餓了就喝東鵬特飲”。
③升級型
該方法適合成熟期的產品,行業認知度已經很高了,怎么不斷提升自己在用戶或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呢?就需要不斷自我升級。比如將產品打造為該行業的「創導者」,比如從「家電」上升到「智能生活方式」。
我們在做產品定位時,就對市場和用戶需求做了綜合考察。我們目前采用的是對立型的方式,在同類產品中,突出我們的「易用性」和「在線協同」兩大優勢,也是我們的核心差異化,讓用戶記住我們。
2. 運營細節成就產品價值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產品核心差異化是由產品本身決定的,運營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其實不是的。只要你要善于發現產品隱形的細節,運營細節也能成就產品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發現,有很多用戶做出好玩的或酷炫的原型,就會發到墨刀的討論區里曬一曬,這樣的帖子非常受歡迎,大量的用戶在帖子下面留言,「是否可以共享給我,我的郵箱是xxx@xx.xx」。
我們就在想,我們是否可以牽線搭橋做這樣一個平臺,滿足雙方的需求。所以,我們運營就聯合產品技術團隊做了“模板”版塊,用戶可以直接從這里下載「模板專家」制作的原型進行復用。這個模塊也成為我們的核心差異化之一。
3. 情感化
微信之父張曉龍說過一句話,「讓技術產品傳達人文意識」,什么意思呢?產品中所展示的任何元素都是你在和用戶說話,體現產品的氣質。這種情感化的交流會讓用戶記住你。
我們每個團隊都在用各種方式與用戶交流。比如:
- 產品與用戶的交流通過:產品功能、流程
- 設計與用戶的交流通過:UI、視覺、色彩、logo
- 技術與用戶的交流通過:流暢性、穩定性、安全性
- 運營與用戶的交流通過:文案、啟動頁、產品文案、通知、活動、文章、社群溝通等
以運營中文案為例。
“下廚房”的文案一直都非常的出彩:「唯有美食和愛不可辜負」、「是誰來自山川與湖海,卻囿于廚房與愛」等等。它的文案一直向用戶傳達的是:美食,不僅僅是好好吃,更是好好生活的態度。
再如“墨刀”郵件營銷:
我們在郵件中多做了一點情感化細節。比如,郵件由CEO、產品經理、運營團隊共同管理,很多用戶收到后會非常驚喜,他覺得他的建議得到了重視。大家是在真正的溝通對話。我們在郵件回復中也加入了很多情感化、個性化交流,而非機器式的統一話術。
講一個例子:我們在用戶注冊第三天會發送一個郵件,問他在使用墨刀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問題,有什么我們可以幫上忙的。有一個用戶就回復了「謝謝,暫時幫不到我。我跟男朋友吵架了」。那天是我們的技術同事輪值,他回了說「不知道該說什么……墨刀祝你們早日和好」。
這位用戶收到后覺得心里特別溫暖,她就把這個截圖和故事發到了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點贊,后來我們的郵件回復量暴增。在大家心中也埋下了一個「墨刀是一個專業又溫暖的團隊」這樣的種子。
三、讓用戶成為你的產品布道師
其實上面的郵件故事也引申到我們今天講的第三點,讓用戶自發的成為你的產品布道師,帶來更多的用戶。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 基于信任關系的推薦成功率高
- 用戶可交流,從眾,留存率高
- 相對推廣成本較低
問題是怎么樣推動用戶?
我們曾經做一個調研,發現墨刀有56%的用戶來源于口碑推薦。為什么墨刀會有這么好的口碑?當然首先是產品體驗好,解決痛點問題,這是口碑產生的基礎。
那么,如何讓用戶主動為你推薦呢?這就是運營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們有從以下方面做過嘗試:
1、有效分類
有效分類是認識事物的第一步。我們在上面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口碑推薦有哪些類型。
我們發現,從口碑推薦路徑上來講,主要有兩種類型:原子化的個體和結構洞中心的kol。
原子化的個體推薦有幾個特點:去中心化;基數眾多;1對1;
處于結構洞中心的kol就很不相同,它有中心化;處于關鍵節點;1對多這樣的特點。
上面,我們通過有效的分類,并且抽象出口碑推薦的兩大類型后,我們要以什么樣的形式組織、管理,來達到自傳播的效果呢?下面具體講一講:
原子化的個體
結構洞中心的KOL
原子化個體的特點導致它比較適合裂變的形式。裂變的形式非常多,很多增長課程里也都提到過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案例。裂變有兩個特點:①強調分享機制 ②強調后付獎勵機制。
原子化的個體——裂變
以墨刀“為你的母校打CALL”活動為例。
我們在普通的「邀請好友,雙方各得獎勵」的形式上做了一點點升級。我們設置了階梯式的獎勵,用戶邀請量達到一個階梯,獲得的獎勵也會上個階梯。在學校推薦場景上,這些獎勵也是用戶努力就有可能獲得的。這里也跟大家留一個小思考題,這種高校裂變形式是否適合職場裂變?
結構洞中心的kol
處于結構洞中心的kol,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去考慮:
①利益關系:流量、粉絲、成就感
②情感關系:長期、平衡
③組織關系:尋找、動員
如何找到KOL并動員他們成為你產品的布道師?
一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是以互惠、互利的利益關系為基礎的。KOL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維護。
KOL本身自帶光環效應,影響深遠,會帶動很多的人使用并喜歡你的產品。在和kol合作時,先換位思考,KOL看重什么,什么樣的合作形式是對雙方都利好的。
你會發現,我今天講的是一個方法論,而不是實際的操作方法。當你有一個目標時,你需要去調研,去分類、去抽象成簡單模型、再通過有效的組織來達成目標。
四、結論
在尋找用戶的過程中,用戶在哪兒,你就去哪里找。找到少量的精準用戶好過找到大量的非目標用戶。在觸達用戶時,我們要有品效合一的基本理念,盡量提高轉化率。
用戶來了之后,你得讓用戶記住你。可以嘗試「核心差異化」和「情感化」兩大方式。
當用戶喜歡上你的產品之后,你可以通過有效的分類、抽象、組織,讓用戶主動成為你的產品布道師。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