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私域負責人、乙方服務商、甲方HR,近些年來一旦提起私域,都會脫口而出瑞幸咖啡、麥當勞肯德基等,或者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如完美日記、全棉時代、百果園等。但為什么瑞幸能在私域里欲取欲求,而你的品牌卻一實踐就漏洞百出,在社群困境里越陷越深呢?
這也是見實會員社群中的熱議話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和竺一非進行了一次深聊,他先后經歷過1家、50家、700家和10000家門店的會員及私域經營經驗,覆蓋了直營、聯營和加盟模式,有著2萬社群、600萬私域好友管理經驗。
為什么不能無腦學習瑞幸?竺一非給出了量級不同、定位不同以及格局不同的三個層面的原因,并告訴我們如何取瑞幸之長,補己之短。
這是一個注重“消費者體驗”的時代,是不是私域已經不那么重要。
不妨再思考一個問題,你認為瑞幸在粗暴做私域,但為什么他們的用戶體驗缺依舊很好?星巴克沒像瑞幸那樣做私域,但他們的消費者體驗又如何?
品牌打造“消費者體驗”的方式千千萬,單看瑞幸,他不僅有強大的品牌聯名能力,供應鏈能力,底層還是一家科技公司;單看星巴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品牌早已在公域建立信任,私域反倒成為消耗品牌和信任的地方。
變的是場景,不變的是更好的消費者體驗。不能只看到顯性成本,還要算清隱藏在背后的隱性成本,即,是否符合品牌定位、是否影響品牌毛利率和是否會帶來不可逆的用戶損失等等。
為什么瑞幸可以將轉化做得如此順滑,回歸到本質究竟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12月7日,針對重度轉化,我們集合了諸多重磅嘉賓以及優質的分享內容,歡迎大家加入見實會員,關注12月7日的私域年度大會,一起探討未來私域變現玩法和趨勢。????????????
喬布斯有句名言,好的藝術家會借鑒,偉大的藝術家直接偷(Good artists borrow, Great artisits steal.),借鑒簡單,但要想復刻,絕非一日之功。在諸多原因背后,我們或許能從瑞幸這一個案例中學會如何正確“抄作業”。話不多說,讓我們回到案例本身,如下,enjoy:
原因一、量級不同:不是你學不會,而是你不該學
大家潛意識里都會認為瑞幸的私域做的好。
你招的私域運營能把瑞幸如何在社群里投放廣告、在私信里發廣告、在朋友圈發廣告說的頭頭是道。
你遇到的私域顧問,乙方代理公司甚至騰訊企微官方,會把瑞幸等企業如何做私域做成一份50多頁的PPT,五六個人花上一個小時和你講解。
但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業務陷阱。
看過拳擊比賽的都知道,不同量級選手的比賽方式都不同。52公斤輕量級選手,更加注重技術和靈活性,需要有出色的反應能力和準確的打擊技巧;91公斤超重量級選手,更加注重力量和抗揍,需要有出色的出拳力度和抗擊打能力。
毫無疑問,瑞幸就是這樣的“超重量級選手”,據瑞幸2023年Q2財報顯示,瑞幸咖啡Q2總凈收入為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8.0%,利潤高達11.728億元,利潤率18.9%,創歷史新高。不僅營收亮眼,瑞幸也以10836家門店的數量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咖啡一哥。
從品牌聯名、研發矩陣、信息化程度和門店規模都是全球頂級且極難復制的,這些普通品牌都學不會、不能學,那么憑什么他的私域玩法你就能直接抄用呢?
私域(此處特指騰訊微信體系)作為品牌向消費者傳遞價值和信息的最佳渠道,品牌應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試問一下,如果瑞幸今天不給你任何一張券,你有多大可能花25元去買他們的咖啡?大概率不會。因為有太多品牌可以作為平替。瑞幸大可不必與消費者進行強交互,通過算法給你發券,足夠吸引你一次又一次的消費。
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會開萬店的戰略,一開始就堅信要做足夠豐富的產品矩陣,一開始就懂得數字化能力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人力組件IT團隊,戰略自信,基建完善,最后便濃縮成一個關鍵的運營動作——加人、拉群和發券。
除了瑞幸以外,也有一些頭部品牌直接采用暴力的“加人、拉群、發券/廣告”,就是上文最開始提到的,麥當勞社群、肯德基社群等等。
本質上,當一個品類被某幾個品牌形成壟斷后,是消費者需要這個品牌,而不是這個品牌需要特定的消費群體。
當咖啡的價格,在口感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任何其他品牌無法與頭部形成有效競爭時,他們不怕得罪消費者,“加人、拉群、發券/廣告”是最簡單而有效的私域經營方式,但如果用戶承接能力不強,就會如同吃了很多東西,但消化不好,就會容易積食。
原因二、定位不同:瑞幸是瑞幸,你是你
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瑞幸真在私域賺的盆滿缽滿,星巴克為什么不做?按照用戶品味偏好,每天丟個券拼個單,對于星巴克而言再簡單不過。
難道是星巴克沒眼光,還是沒能力,還是沒運營,還是沒工具?都不是。星巴克不像瑞幸那樣做私域,本質上有三個無法接受的點:
一是,自降品牌力;二是,自降毛利率;三是,用戶下單習慣不可逆。
首先,星巴克的用戶價值很高,面對蠅頭小利的優惠券,倘若在社群里每天持續聒噪廣告轟炸,等于把用戶當傻子。不僅得罪了那些對品牌有極高忠誠度的用戶,還帶不來什么業務增量,這也是絕大多數餐飲品牌做社群發券后不可逆的后遺癥。
其次,星巴克的全球形象和能量,迫使他們無法接受如瑞幸般粗暴運營用戶,或者說他們還沒有必要俯身在微信里做生意。也就更加沒有必要在私域的環境里消耗品牌力,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用戶體驗給無情破壞掉。
如果深度分析,背后其實隱藏了兩大不可忽視的成本:
一是,機會成本,是不是在私域里轉化所有用戶效果是好的,萬一部分用戶交給公域轉化效果更好呢?
二是,沉默成本,消費者一旦解除和品牌的微信好友關系,很難再加回來。
再加上私域“低成本多次觸達”的時代已隨著企業微信收費政策的到來而成為過去式。
綜合考慮上述顯性和隱性的成本,在哪里以何種方式觸達用戶是一個需要左右權衡的事情,而星巴克的用戶運營策略則極為明晰,即,在私域里轉化對品牌有忠誠度的用戶,在公域里轉化羊毛用戶,展開來講就是:
對于最核心的超級用戶,用強會員體系做觸達,也就是常被提及的星星;對于潛在超級用戶,門店以店員主動添加的方式,做熟客群,大概率超級用戶也在里面,群運營難度一下子就降低很多;對于羊毛用戶,將優惠放在大眾點評,單品、套餐、次卡等形式豐富。
星巴克的克制避免了他們走很多餐飲老板做私域的彎路,回過頭來看你自己的品牌,是否也無法忍受這三件事情呢?這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一些頭部品牌想要減少疫情期間的利潤損失,想要在私域里把公域的做法再做一遍。那就別怪消費者“冷酷無情”,既然你沒有把用戶當作“人”來好好運營,就不要怪用戶對你刪微退群。
總有一天,你會因為這三件事情而停下粗暴的加拉發。
要么你停下,要么你的用戶停下。
原因三、格局不同:光做私域遠遠不夠
瑞幸的私域,你要怎么學呢?學瑞幸拼命建群發券,往往意味著戰術上的勤奮和戰略上的懶惰,方向錯了。
不是每家私域都值得抄作業,但卻值得我們反思。
如果品牌早已在公域建立信任,私域反倒成為消耗品牌和信任的地方。
很多頭部品牌的私域就是簡單粗暴的重復和躺平,一股腦的群發,幾乎沒有情緒價值的輸出,沒有精細化的用戶旅程,更加沒有極致的客戶體驗,這也是諸如完美日記等耳熟能詳的品牌淡出大眾視野的原因。
更可悲的是,服務商銷售依舊拿著私域失敗的頭部品牌向傳統餐飲企業老板說教,勸他們買軟件,做代運營。品牌也在一次又一次換系統,換服務商的過程中失去了最寶貴的用戶信任。
這是一個注重“消費者體驗”的時代,是不是私域并不重要。
你認為瑞幸在粗暴做私域,但他們的用戶體驗如何?你認為星巴克沒像瑞幸那樣做私域,但人家的消費者體驗又如何?
品牌打造“消費者體驗”的方式千千萬,那么瑞幸是如何打造品牌“消費者體驗”的呢?我們起碼能看到三點:
瑞幸是聯名大王,近期的醬香拿鐵更是刷爆全網。通過每次事件營銷,一次次地破圈,極大地彌補了不停發券而導致的品牌力下降。每次聯名都能引起一波銷售熱潮,不斷吸引更多階層的用戶成為瑞幸會員。
瑞幸是供應鏈大王,無論是設備、耗材、原材料等,都以門店規模為基礎,大量地降低成本。只要供應鏈足夠強,價格戰就只會成為壓垮其他茶飲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對瑞幸本身影響很小。
瑞幸是科技大王,瑞幸可能是餐飲公司里最懂信息化的,科技公司里最懂餐飲的。既然用戶已經養成了用券下單,那么把券發的更精準,觸達時機更好,是一次次大數據運算后不斷迭代進步。再加上他們的產品迭代頻次高,口味還能在看似的固化咖啡市場有突破,就更加是加分項。
以上的任何一點,可能是普通品牌老板,窮極一生都無法做到的。
每個品牌都應該注重消費者體驗,不能只看到顯性成本,還要算清隱藏在背后的隱性成本,即,品牌調性、毛利率和用戶下單行為的不可逆。
本文為@見實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