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用戶反饋中的慣用套路,一個投訴就讓你多走彎路

    借鑒用戶反饋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如果只是把問題歸類,逐一排期去解決,也并不是錯誤的決定。不過若想少走彎路,就一定要弄清,哪些問題是用戶喜歡抱怨,卻并不真正在乎的。

     

    用戶反饋中的慣用套路,一個投訴就讓你多走彎路

    無論產品,還是運營,都少不了與用戶反饋打交道。就像人們廣為流傳的騰訊“10/100/1000”法則中,每個月必須收集1000個用戶反饋一樣,產品的發展離不開整理用戶反饋、了解用戶習慣、研究用戶需求。

    然而,用戶的反饋信息中卻有存在大量的無效信息。在所有的用戶反饋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投訴。用戶的抱怨之中夾雜著大量心理層面的不滿因素,實際的投訴里難免會存在不少夸大、扭曲的成份,影響我們對產品真實存在的問題進行判斷。因而,想要找準問題,先要看懂用戶的言外之意。

    一、必不可少的用戶反饋

    在探討用戶反饋中影響我們判斷的具體套路前,我們來簡單看看我們是在怎樣的架構中受其影響的。

    1. 部門間的反饋溝通

    通常,專職的客服部門會處理一手的用戶意見、建議。對于其他職能部門來說,了解反饋信息除了偶爾身體力行的參與客服工作之外,主要的信息來源途徑就是與客服部門的溝通。然而,不是所有客服都樂于、善于區分整理意見反饋。

    • 一方面,對客服工作者來說,應答用戶問題、緩解用戶不滿是更為主要的工作內容,若企業內部沒有良性的信息反饋制度,客服人員所接收到的用戶反饋信息,有很大一部分都不能傳達到相應的職能部門。
    • 另一方面,即便有熱心的客服人員向相關部門提供了用戶的反饋信息,也不一定就是具備實際改進價值的信息,問題得不到改善,反而還會損傷客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因此,在合理制度保障、與客服部門良性交流的前提下,商定好以什么樣的出發點和方式去收集、整理用戶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

    2. 工作中的反饋梳理

    同樣,在產品、運營的實際工作中,收集、篩選用戶反饋,也是一件重要、好開展,但并不容易做好的工作。

    說它重要,因為產品就是用來解決用戶需求的東西。用戶的反饋,很多時候比我們所看到的、想到的,更能貼近用戶的需求。且不說產品的改進方向、運營思路中有多少因為用戶的反饋而進行過調整,就僅僅是我們的方案當中,也少不了以用戶反饋的數據和代表性用戶的反饋案例,為可信度添上一份佐證。

    收集整理用戶反饋是一項很容易開展的工作。想要接近用戶,了解他們的想法,僅僅需要看一看反饋板塊、打幾個字、打個電話、進行一次面談就可以初步實現。在很多年以前,營銷相關的專業就已經有專項課程去講述如何進行市場調查,并給出了思路和數學模型去處理用戶反饋。

    如果用戶的反饋都是理性的,我們自然較容易去根據數據模型,找到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解決、改進。然而,用戶的投訴卻存在著很多非理性的情緒。有人把用戶反饋根據類型劃分為投訴、反饋、稱贊,但實際上最主體的部分還是投訴、投訴、投訴。

    產品所服務的對象最終還是人,人就是一種受情緒所支配的動物。當用戶在解決需求不順利的情況下,進行的抱怨難免具有很多不真實的成份。在我參與某地區醫療糾紛調解相關制度制訂時,所了解的糾紛案例中,百分之百的用戶投訴,都存在著夸大、扭曲的成份。

    雖然很多產品所面對的用戶投訴,并沒有醫療糾紛的情緒那么強烈,但毫無疑問的是,用戶的抱怨里,存在著不少情緒化的部分。而這些情緒,受本能和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幾種出發點、表現形式較為穩定的投訴套路,影響著我們對真正問題的判斷。

    二、任性的投訴套路

    1. 推卸責任

    人們不喜歡背負事情失敗的責任,即便有的人表現出很負責任的樣子,也只是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而進行的表演。人們本能的會把自己懈怠的責任,強加給客觀環境,卻不去考慮一直存在的努力空間。就如同有的人本可以早期十分鐘避免遲到,卻會一直抱怨交通堵塞。

    出于這種原因進行投訴的用戶不在少數。比如:當一個人購買了面包機,卻沒有成功做出面包的時候,就很容易去投訴產品質量問題,即便真正失敗原因是自己沒有認真研究說明書,忽略了做面包對面粉、黃油等原料的要求。又或者是一個婚戀類產品,付費卻沒有成功找到另一半的人,難免會質疑產品的真實性,而不是思考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這種推卸責任式的投訴雖然表現多種多樣,但歸結到產品和運營,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用戶付費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最終的體驗,我們用來吸引用戶的閃光點也正是對這種體驗的包裝渲染,但我們所提供給用戶的,只是獲得最終體驗的所需工具,而不是直接的最終體驗。

    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例子,買了面包機的人,最渴望體驗到的,同時也是我們頻繁渲染的,是“吃到自己做的面包”、“親手給家人做出面包”這樣的體驗。面包機作為工具,可以用來做面包,卻不能保證面包100%可以制作成功。婚戀類產品也是如此,雖然用戶想要的,以及我們傳達給他的,都是婚戀的幸福美滿,但并不代表使用了婚戀類產品就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對象。

    用戶反饋中的慣用套路,一個投訴就讓你多走彎路

    如圖,對用戶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直接獲得最終體驗,但受困于技術、多邊矛盾等問題的影響,有時產品只能提供一個通往最終體驗的捷徑。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仍有很多用戶連捷徑也懶于去走。

    這類用戶的投訴很難獲得圓滿的解決,即便我們有足夠的人手去親手教用戶如何使用產品,他們也不會感到滿意。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改進產品、調和多邊矛盾,讓用戶可以更容易的獲得想要的體驗。

    當然,推卸責任型投訴用戶的出現頻率與產品類型息息相關,有的產品可以直接把用戶想要的最終體驗給到用戶,比如一些內容型產品,這樣的產品就必然很少會有用戶出于推卸責任的本因進行投訴。

    2. 尋求關注

    每個人都渴望被人關注和認可,這是自己具有生存價值、社交價值的證明。希望通過與客服的交流尋找被關注、認可的滿足感,看似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情,但卻是很多人真實存在的潛在心態。

    比如:這種情況在種子用戶的身上就非常普遍。種子用戶積極尋找產品BUG,反饋給產品方,很多時候未必能獲得多少利益,但卻能從中獲得歸屬感和被認可的愉悅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會用這種方式,去得到他們想要的關注,有的人就喜歡用抱怨的方式去尋求關注。就像小孩子平白無故的哭一樣,就像沒事鬧別扭的小情侶一樣,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卻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

    這類用戶的投訴內容通常表現的比較奇怪,他們沒有固定的立場,很多時候行為上在向你投訴,說的卻是一些與產品方不相干的事情。

    比如:抱怨其他用戶的態度,抱怨使用產品時遇到某個客觀環境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完全跟產品無關的東西。這種情緒發展到極致,就是那種打電話調戲10086女業務員的行為,只不過通常用戶都表現的比較含蓄,因為即便在他們自己的認知中,也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是為了尋求關注。

    面對這樣的用戶投訴,你其實并不需要對產品做出什么調整和改進。畢竟他們也不是真的為了讓你做出什么改變而進行投訴。你只需要給他們想要的認可就足夠了:讓客服人員態度好點,陪他們聊聊,溝通中多認可一下他們的觀點,他們的投訴就已經從根源上解決了。

    3.追求控制

    每個人都喜歡控制感,讓人感覺很舒服。但生活不會做任何事情,但如果出現與預期不同的情況,可能會導致不滿。雖然很多人已逐漸學會接受現實,但這種本能的控制欲望仍會不時發生。

    “顧客就是上帝”,商人提出這句話,用來教育員工,向用戶表達自己的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將用戶視為上帝。然而,有些人只是把上帝當作自己的,從小的互動,沒有經歷完美的控制感,他們會憤怒,并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滿足他們的控制欲。

    作為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推動者將發送購物袋。有些人會要求工作人員要求更多。如果他們想要到達,他們自然會離開。如果他們不想,有些人會非常不滿甚至認真。與工作人員也會發生口頭沖突。事實上,頭發產品本身的低價值并不會引發這種沖突。導致這些人情緒不滿的原因是擺脫了、未能這樣做的感覺。

    佛教三有毒、嗔、悲傷的悲哀,所說的是對違反他們的愿望或他的事情的人的不滿、的怨恨。這種情緒真的沒有意義。即使對方正在做一些對他們有利的事情,只要它與你想象的不同,就會引起不滿。就像一些“穿長褲”的父母的善意提醒,但他們會引起孩子的不喜歡,這種控制欲望是完全不合理的。

    抱怨追求控制的用戶經常會感到沮喪并表達不滿,同時提出一些可能對他們沒有意義但又不容易實現的要求。他們只是想“難以變強”并從中獲得控制權。

    此類用戶對產品的意見可以忽略。一方面,這一群體提出的挑戰是多種多樣的。另一方面,他們提出的問題大多沒有實際意義。即使進行了改進,他們也可能無法贏得更多用戶。

    過度的自我利益

    每個人都愿意在付錢的同時看到更多的好處。從盈利能力的角度來看,有些人認為投訴是一種常規的行為模式。一些產品在處理投訴方面的容忍度使得這部分用戶獲得了甜頭。如果他們謊稱產品缺少一件,他們將能夠獲得額外的付款。如果您抱怨它,您將始終獲得其他不同形式的補償。 。這樣的投訴不會給你任何有價值的改進建議。它只會抱怨你自己的經歷,并要求一些補償。這樣的用戶和羊毛黨一樣怨恨,但你不容易將他們與實際遇到某些問題的人區分開來。

    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建立更詳細的統計數據,然后針對經常遇到一些相同問題并要求賠償的用戶。就像處理醫療糾紛、車禍時一樣,公安部門可以使用檔案系統檢索相應人員的記錄,從而將職業醫生與普通受害者區分開來。

    5.令人羨慕

    有些用戶會告訴您,您的產品不如其他產品好,而且該服務不如其他產品好。這部分用戶的核心吸引力在于炫耀。我希望通過攻擊他人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起來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我很羨慕、以滿足我內心的空虛。

    這些用戶的抱怨總是表現出他們的“高遠景”,并利用其他產品的優勢來抑制產品的短缺。事實上,這些“高視力”用戶,既然他們在了解其他產品的同時仍然選擇你的產品,那就意味著你的產品更適合他,也許是因為成本因素,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提及和其他功能所以他們的抱怨并不意味著離開。

    這就像在游戲網站的評論部分盜版電影、,嘲笑使用盜版人的其他人,事實上,他們也使用盜版,但他們希望以這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價值、更具有位置性。

    這些用戶的意見具有一定的價值。他們確實為您找出了產品的具體缺陷。它們還以其他產品的特性為例,提供了改進的方向。但是,在進行具體調整時,必須根據自己產品的情況。如果不符合產品定位,如果要滿足所有細分市場的用戶,則不利于產品的開發。

    就像美國的一些航空公司瞄準低端市場一樣,雖然他們經常收到乘客的投訴,認為座位空間太窄,、,餐飲服務太差等等,但他們從未滿足這些要求。如果提高機票價格以滿足這些要求,請求此部件的乘客將不會選擇他們的航班。

    寫在最后

    從用戶反饋中學習是一件大事。如果您只是對問題進行排序并逐一解決,那么這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你想繞道而行,你必須找出哪些用戶喜歡抱怨,但他們并不在乎。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運營喵運營喵官方
    上一篇 2018-12-10 17:57
    下一篇 2018-12-12 12:51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