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用戶需求到底是什么?終于有人講明白了!

    有很多伙伴對于需求有許多模棱兩可的概念,作為一個產品新人,總會問自己,需求是什么?什么是需求?對于做產品的又該如何理解需求?需求就是用戶想要的嗎?那本篇內容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到底什么是需求!

    作為嘴邊最常被提起的一個詞,“需求”是什么似乎不言而喻。于是我們常常按照自以為理解的方式,熟練地使用這個詞匯,不求甚解。

    用戶需求到底是什么?終于有人講明白了!

    一、你覺得呢,需求是什么?

    等同于“需要、要求”嗎?“用戶需求”、“市場需求”、“需求文檔”中的每一個“需求”又都是什么含義?

    如果你也抱有疑問,那就讓我們再從頭開始,審視“需求”。

    二、“需求”的初期使用

    正如我們要了解用戶,我們就需要了解“場景”。想要了解一個詞,我們也必須了解這個詞的使用場景。使用場景也在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著,那我們不妨從基礎的使用開始思考。

    在產品經理這個職業興起之前,“需求”這次詞匯就已經在經濟學中被廣泛使用,通常和“供給”一同出現。

    而經濟學也賦予了“需求”一個定義: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段時間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那按照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理出:

    1. 需求產生的重要條件是“用戶愿意且能夠”

    “能夠”不用過多解釋。比如,用戶想買小浣熊干脆面,但是這個超市竟然沒有,這就是“不能夠”;比如安卓用戶想使用你的產品,但是你沒有安卓版本。

    那什么是愿意呢?

    “愿意”我們可以理解為“有做某件事的動機”,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很好地理解“動機”: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所引導的,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這個句式有些拗口,拆解一下會容易理解:

    動機是一種心理過程;

    這種心理過程會激發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同時,動機是有目標,這個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

    心理學上認為,產生動機的基礎是“需要”(這里指的是心理學中所定義的“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會引領人們尋找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或對象。一旦找到某個目標或對象,需要就轉化為了動機。

    我們再來看一下心理學中的“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人們身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表現在人們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追求,并成為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狀態包括心理的和生理上的不平衡。

    生理需要比如食物、水、空氣、睡眠;心理需要比如歸屬感、愛、尊重等等。所以按心理學來講,馬斯洛的理論,其實更應該稱之為“需要層次理論”。

    至此,讓我們將以上內容再正向梳理一下,可以認為這就是一個“需求產生的模型”:讓我們以一個用戶場景下的心路歷程來進行模擬。

    天氣很炎熱。

    打完籃球,小帥大量出汗、身體發熱。(身體內部出現不平衡)

    他感到有些難受,想要消除這種狀態。(產生了需要)

    于是小帥打算買一瓶冰鎮飲料爽一下。(找到了目標,有了動機)

    小帥一摸兜,沒帶錢,心想只能回宿舍喝水了。(因為不能夠購買,需求沒有產生)

    誒,抬頭一看,舍友正好路過!于是小帥趕緊去找他借了錢,屁顛屁顛去小賣部買了冰鎮飲料。(需求產生)

    “嗝,真爽!”(需要被滿足)

    想清楚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在不少需求分析方法論中,都會提及我們考慮需求要分層次——可以分為表層需求、深層需求、本質需求,這和本文所述的“需要——動機——需求”理論也是相通的。

    2. 需求是針對某一種商品的嗎?它是一個數量單位嗎?

    回到經濟學中的對于“需求”的定義,其中提到“需求是針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數量”。如果繼續按這個定義來生搬硬套,就很有意思了。

    例如我們熟知的“鉆頭和洞”的故事。那我們可以說顧客的需求是“一個12寸能打洞的鉆頭”,但不能說顧客的需求是“打洞”,打洞只是顧客買鉆頭背后的動機。

    例如“福特造車”的故事,我們可以說顧客的需求是“一匹馬”、“一輛車”,但是不能說顧客的需求“是用更短的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這也是顧客買馬買車的動機。

    這明顯是不符合我們日常使用的。

    生搬硬套經濟學的定義并沒有意義,語言是隨著時代也不斷發展著。我們日常中對于“需求”這個詞匯的應用,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針對一件商品的購買數量”。而是有了很大程度的延伸。

    我們會用“需求”用來描述“動機”,例如“用戶的需求是減肥”;我們也會用“需求”來描述“需要”,例如“用戶的本質需求是自尊”。這都是我們真實的應用。

    除此之外,當“需求”這個詞使用于“某一商品”時,單用“購買數量”來表述也早已不準確,更何況是在互聯網產品盛行的這個時代,并不一定存在直接購買行為,或許我們可以用“使用程度”來概括。

    三、總結

    截至此處,針對需求,我們似乎仍然難以給出一個一句話的定義,但我們可以開始有一些清晰的描述:“需求”常用于表達“消費者對于具體某種商品的使用程度(包括是否會購買、購買數量、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等等)”,比如“孕婦對于提供孕期知識的產品需求大”。

    在這種使用場景下,“需求”的本質是“需要”(指心理學上的定義)。我們每個個體一直追求著自身內部環境或者外部生活條件的平衡(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一旦平衡狀態被打破,我們就產生了需要,需要會引導著尋找消除這種不平衡狀態的目標(比如購買某種商品),一旦發現這個目標,就產生了動機。動機會引導我們繼續行動,一旦有能力達到這個目標,“需求”形成了。

    但我們的實際使用中,也常常會用“需求”替代“動機”或“需要”本身,比如“孕婦學習孕期知識的需求非常大”、“她們想學習孕期知識的的本質需求是想降低恐懼等心理”等。

    去解讀“需求”這種基礎的概念反而是困難,甚至我們會發現解讀后的結果似乎解讀前就是“顯而易見”的。但重點并不是記住一個概念,而在于思考。比如,通過思考,我們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需求是如何一層一層產生的。

    1. 抓住不變的“需要”

    需求的本質是需要,而這種需要是生理性或者社會性的,這在短時間內很難發生大的變化,我們要看到這些“不變的需要”。

    2.人們創造需求的能力很強

    需求產生中的重要一步,是因為人們找到了自認為能滿足自身需要的目標,讓人了找到了動機,人們是可以不斷地創造新的目標(即,我們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的。

    因此,各類需求是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的、無窮無盡的。對于滿足同一種需要而言,人們的選擇很多。例如對于打完球渴了想喝飲料這種情況而言,就有無數種選擇。

    所以我們做產品要解決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可以滿足用戶需求”,而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有需求”。其實這就是在討論產品間的競爭、討論用戶體驗了,以后我們再慢慢聊。

    本文為@諸葛io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1)
    諸葛io諸葛io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04-02 11:35
    下一篇 2021-04-03 10:00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