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為什么如此火?
因為轉化太難。
還記得2013年,剛接觸微信公眾號,平臺種類單一,自媒體還屬于新生事物,人們對它也充滿好奇,各行各業優質內容都還捂在自己手中。
一部分人先行進入,充分享受了人口帶來的流量紅利。當時,國內對于版權的注重也相對較低,記得當時幾乎只要是一篇文章,只要你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出來,一天也能長個大幾百上千粉。
再看看現在,即便你花上百元大洋,策劃各種免費贈送活動,用戶可能還是不一定會關注你的平臺。
其中原因,我覺得主要有兩點:
一是,供需關系的錯位。此前,是需求大于供給,用戶為了嘗鮮,不斷尋找優秀的平臺,甚至會主動關注,害怕錯過獲取新知的機會。當下,則是供給大于需求,平臺眾多,即便同一垂直領域的內容生產商都已經擁擠不堪,用戶不怕找不到好內容,平臺都會想盡辦法,讓你先看到他的內容。
二是,用戶的認知日趨理性。當經歷過野蠻嘗新階段后,用戶逐漸變得理性,甚至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被不斷增長的平臺與內容分散,對自我成長不利,也會思考自己的發展,開始精準關注只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有幫助的平臺與內容,而且還需要保持內容的優質。
正因為這樣,企業發現流量與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才導致企業主紛紛向內自省,是否依托現有的用戶,就能夠實現足夠的變現呢?
私域流量,便應運而生了。
但私域流量真的就那么好做嗎?
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私域流量很容易成為企業經營者糊弄股東的工具。
當然,這不是說經營者不靠譜,或許各有各的難處,這才叫人生。
回過來,我們看看企業的目標的什么就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盈利。
企業內部的一切決策,必須要能夠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無論是要達到利潤的最大化也好,還是要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也罷,總之,做一件事,不能一年算下來,是一場虧損的狂歡。
再來,前面講過,流量紅利不再,互聯網企業競爭白熱化,大家都在搶奪與瓜分公域流量,公域流量的總體量沒有增加,而瓜分者越來越多,從市場角度來看,必然引起供求轉換,就會產生獲客成本持續攀升現象。
同時,針對企業而言,即便真屬于自己潛在客戶的用戶,也散落在各個平臺,企業不得不選擇多個平臺,多種獲客推廣方式,以打散彈的方式,從公域流量池拉取新用戶,這種多渠道分散狩獵的形式,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獲客的成本。
用戶與市場,共同筑高了獲客成本的堡壘。
在這場公域流量的火拼中,必然有大批沒有資本追逐的企業,慢慢敗下陣來,雖心有不甘,然不得已而為。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轉化指標,該從何方生機呢?私域流量。
但是,在公域失敗之后,轉而想借私域的雞,生未來的蛋的做法,得先問問雞愿意不愿意啊!
雞的想法,或許同正常人的想法無出其右。
那就是,當你有肉吃的時候,從不曾記起我;當你只剩下湯喝時,還想從本雞身上刮點油,那怎么可能呢?
除此之外,此時再轉戰私域,無論從企業內部管理與人才布局而言,還是以往粗獷的互聯網運營模式造成的平臺營養不良來講,都極容易導致企業的私域流量水土不服。
一方面,以前為了獲客,內部聘用的大都是市場推廣、廣告投放人員,最多也不過配置了一些承接這些新進流量轉化的在線銷售與客服人員。
從接新、留存、促活、轉化流程來看,做公域時,企業更加注重的是前端和后端最見效果的部分,人才也往這里傾斜。
更有甚者,有些企業主甚至赤裸裸的以為只需要做好拉新與轉化足以,留存與促活的事,招個別兼職或者實習生稍微鼓搗一下就行。
真實的事件是,有一朋友,也是有不少產業的大老板,想轉型做互聯網在線教育,租了個1000多平的場地,然后咨詢我,你有什么好辦法,只要不超過某教育平臺100元/人的獲客成本,快速將用戶拉升到100W+。
然后,我反問他,你打算做什么內容呢?提供哪些服務?引進哪些人才?此時,他開始回避我的問題,并告訴我,只要達到用戶這個結果就夠了,用這個數據,我就能去融資。這種心態,可能不在于一個兩個老板心中吧。
后來,他具體有沒有執行,我也沒有多過問,但我總覺得,有錢人的創業還真是簡單。
另一方面,做公域時,企業大多過于關注用戶量的拉升,基本不注重品牌的傳播與平臺價值的增長。
這樣反過來再追求私域時,用戶此前感受到的不是價值的獲取,而是企業主不過是想掏他們口袋里的錢而已,用戶理性了,用戶的認知提升了,用戶對企業的信任開始曖昧不清了,若即若離的。這是因為,在做公域時,你忽略了用戶的感受與自我品牌與價值的塑造。
同時,你會發現,既然轉向私域,那之前的欠下的債,似乎還得從頭再來一遍,既要重新梳理人才,搭建班子,還要建立流程,構建標準,打造價值,同時,更要命的時,這會你還得回來整個的梳理你自己的產品與管理體系。
太難了。
今天就先寫到這里吧,難歸難,事還是得繼續,至于如何破局,后面我們再慢慢聊。
作者|有品先生,穿梭于產品與運營糾葛之中的一只迷途知返的小羊羔。想把自己對運營及產品的一些小感想,一點滴的分享給所有運營人,終究讓運營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本文為@HugeTalk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