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紅利已過,增量市場勢頭暫緩的大環境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變思路,通過做會員、做私域等方式嘗試縱向挖掘用戶的更多價值,提升存量收益。而這一系列的用戶運營動作,如果想更高效地達到業務效果,幾乎都離不開精細化分層運營這一思路。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既基礎,又重要的運營手段,可以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搭建起來。?
“從零搭建分層運營框架”,這個命題聽起來非常宏大,猛一看好像沒什么頭緒。不慌!我們先切分一下,其實主要是這四個核心步驟:
一、確定業務目標:我把分層框架搭起來,是為了支撐什么?
二、找到核心屬性:我要通過哪些維度,對用戶進行分層?
三、定數據指標:如何分析這些分層維度,拿到最后的分層結果?
四、定動作:對于不同層級的用戶,我們要用怎樣的動作完成分層運營?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聊一聊,這四個步驟的實施方法
一、確定你的業務目標
在開始談精細化分層運營之前,我們必須先完成最最基礎的一步動作:確定自己的業務目標。這是后續運營思路的重要基石。雖然我們知道,所有的產品、業務,幾乎最終都是服務于gmv和利潤,但是部分業務不一定是為了直接產生收益,或者還沒有處在應當談收益的階段。
不為了直接產生收益的業務:比如絕味鴨脖的線上社群,它不會直接產生gmv,而是通過活動、券等形式提升用戶到店率,間接提升轉化。
未處在應當談收益的階段的業務:早期的抖音,尚處在擴量+培養用戶粘性的階段。它當時的重點不是變現,而是激活注冊dau。
看起來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一些同學從零啟動業務的時候并未進行前置的分析,這樣就可能在搭建后續業務的過程中出現“未積糧,急稱王”的尷尬情況。往往在反應過來不太對的時候,業務已經很難修正了。
所以一定要注意:無論是獨自思考,還是組內腦暴,務必確認自己現階段的業務目標是什么。
你的用戶分層體系,一定要服務于你的業務目標!
(當然,并不是說業務目標不可調整。如果在后續實際運營的過程中發現有更好的路子,當然可以改,但是自己一定要對【當下的業務目標】和【業務調整的信號】心中有數。這個主題之后我會和大家進一步分享~)
二、找到用戶的核心行為和屬性
如果你的業務目標已經確定,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找到【在當前業務模式下,需要關注用戶的哪些核心行為和屬性】。這些就是我們對用戶進行分層的重要指標。
比如經典的RFM模型,就是通過R(用戶最近一次的交易時間)、F(用戶在一定時間段內的交易頻次)、M(用戶在一定時間段內的交易金額)這三個指標,來對用戶進行分層的。
RFM雖然經典,但并不是所有業務都能完全直接套用。
比如社區、論壇等內容產品,甚至不存在“交易”這一說,把RFM直接生搬硬套是無法開展業務的。
所以咱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業務的用戶分層指標。
要找到用戶的核心行為,需要先找到用戶在產品中的完整行為鏈路,并根據數據or業務體感,篩出其中的關鍵指標。
一般來說,業務的情況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業務已經跑了一陣子,有成熟的業務模型or框架
這是我們最喜歡的情況。已經有了成熟的業務模型,一般來說用戶的關鍵行為、屬性,運營都能夠通過數據迅速判斷出來。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即可。
2.業務已經開跑了一陣子,還沒有清晰的業務模型
這種情況,可以先做加法再做減法。
這里以某在線課程產品舉例,運營可以使用如下步驟嘗試進行分析:
?·?將用戶在app中,從【打開app】到【購買正式課】的鏈路進行窮舉▲
這里可能有同學要問:為什么要窮舉?「輸入支付密碼」、「點擊體驗課圖標」這些看起來明明是不怎么需要注意的動作……
這是因為,窮舉能夠讓你最客觀地呈現出業務的真實動作,避免因為“想當然”而錯失一些業務的關鍵節點。(如果「輸入支付密碼」真的是不需要關注的動作,為什么大家都在做免密支付呢~)
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方式對以上動作進行篩選。
·?往期沉淀的數據:篩出在過往數據中被證實了對轉化結果有較大影響的動作
·?一線運營的體感:除了數據,業務同學的經驗和體感也是可以參考的。(用戶歸根到底是人,不止是沒有溫度的數據。所以在保持絕對理性的過程中加入一點點感性,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哈哈)
最終得出結論:
1.?用戶觀看體驗課
2.?用戶提交作業
3.?用戶瀏覽正式課詳情頁
這三個動作,是影響用戶最終轉化的核心動作。
3.業務剛剛開跑/ 即將開跑,尚未有業務沉淀
這種情況會比較特別。因為沒有任何業務數據、往期業務結果可供參考。
·?如果你或團隊里的其他同學,有類似業務的操盤經驗,你們可以將類似業務的經驗套用到這項業務上,預先分析一個1.0版本的核心指標。
·?如果業務有進行小規模測試的條件,那不妨先進行測試,根據測試數據定指標。
·?如果你和團隊的其他同學都木有經驗,業務也沒有條件進行測試,那就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先拍幾個動作,后續根據正式上線的情況再觀察迭代了。
三、切數據:為用戶的核心行為確定指標
接下來,我們需要根據抓出的核心行為,確定分層的數據指標。
這一步的核心邏輯是:量化用戶的核心行為,根據量化的數據定標準。
以這三個維度舉例:
1.?用戶觀看體驗課
2.?用戶提交作業
3.?用戶瀏覽正式課詳情頁
首先,量化用戶的核心行為:
對于這三個維度,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行為的權重,給每個行為打一個分數。
(如果有數據參考,就按照數據給定分數。如果沒有數據參考,則先拍一個數據,在后續業務中進行持續調整。)
比如:
接下來,給定每個層級的數據指標:
如果用戶完成了對應的事項,我們就給用戶對應的分數,并根據分數給用戶分為數個等級
一個最簡單的用戶分層體系就搭起來了。我們可以對用戶的行為進行量化,從而對用戶層級進行判定。
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僅用了“是”“否”來進行用戶的分數評定。隨著用戶樣本的擴大,我們可以反復使用上述模塊中提到的方法,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更精細化的分層:
相應地,分層的數據參考也會改變:
需要注意:
如果在后續的運營過程中,發現了用戶的其他屬性也有影響。
以職場教育課程為例,
如:用戶的坐標城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用戶,消費能力更強,知識付費意識更強;
如:用戶的年齡段,22-30歲的用戶需求更大;
則在原有的數據體系中,也可以將這些屬性量化并添加,都會使最終的分層數據更精準。
當然,分層體系絕非一成不變,一定要階段性地進行復盤,對體系進行持續迭代!
(由于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狀態,此處無法給出確切的計算公式,上述數據僅供參考)
四、切行為:對不同的用戶,定不同的動作
在分出了用戶的層級后,我們要做的最后一步,是對不同層級的用戶確定不同的運營策略。
這里,咱們還是以上面的在線課程產品舉例。
我們已知,級別越高的用戶,完成的【交作業、學課程】等學習動作就越多。那么我們要如何制定他們的分層策略呢?
有同學舉手啦:這題我會!學的好的多送點東西,學的不好的使勁催,不學的我們就不管了~簡單!
看起來是不是很棒?學得好的人有回報,學的不太好我也拉你一把。完全不學的同學……我沒那么多精力管,就算了吧~
如果真這么來,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的用戶分層邏輯、權益設計,一定要服務于對應的業務目標
對于這種體驗課轉正式課的業務而言,我們的目標是唯一的:
讓低層級用戶成為高層級用戶,讓高層級用戶進行付費轉化。
如果D類用戶直接不管,S類用戶直接免費送課,業務體系將直接崩壞。
我們在制定權益時,必須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一級級的權益階梯,能否讓用戶愿意向上走,直到達成業務目的?
-定用戶需要的,且愿意為之付出行動的權益。用戶跟著權益做到最后,能夠達到業務的最終目的。
2.權益的成本是否在合理范圍內?
-一旦達到某個閾值,成本的累加對業務的促進微乎其微,只會拉低ROI。
針對這兩點,我們可以對權益作出一定的改動:
對于ABCD四個等級,給出不同的累學福利,刺激學習。對于SA的高粘性優質用戶,給到優惠券促進轉化。
但是切記,用戶分層并不是光為了送福利,我們還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用戶,制定不同的運營思路:
對于SA這兩類高層級的用戶,除了贈送的權益,也要保持強服務與強銷售。二八法則對于大多數業務都適用,我們最大的營銷及服務精力,需要放在最優質的這部分用戶身上。
剩余的精力應放在BC類用戶上,在確保SA服務的情況下,盡量使BC向SA進一步轉化。
D類用戶一般來說價值最低,數量最多,出于人力成本的考慮,我們不對他們進行非常精細的人工服務動作,而是通過產品功能進行洗篩。
到此為止,一個很簡單的用戶分層運營框架就搭建完畢啦!
對于用戶分層,其實可用的維度、數據分析方法、運營和權益等等,遠遠不止本文中提到的內容。
在今后的文章中,我會進一步分享一些更精細化的方法和策略,
感謝你的支持!?
五、小結
這篇文章簡單梳理了從零搭建精細化用戶分層的框架。
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本文主要說的是方法論,因為不同業務的細節、流程、指標等等,都有差異。千萬不要用我文章里的數據直接硬套,一定要根據自己業務的實際情況來喲!
當你的框架搭起來,也一定不要忘了反復看數據,看效果,回頭迭代!搭建不難,難的堅持迭,堅持做,把它慢慢完善。沒有一步到位的業務,持續優化是成功的唯一解法~
最后,感謝所有看到這里的同學。希望大家的業務越做越好,加油!
本文由@超級賽亞蛙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