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歐萊雅大戰薇婭李佳琦,平臺打算救誰?

    薇婭李佳琦與歐萊雅等品牌方的矛盾在雙十一中展露無疑,但一切矛盾爆發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增長放緩,如果平臺/品牌/主播三者都處于一個爆發性增長的賽道中,那么即使有相互矛盾也會暫時被掩蓋,皆大歡喜。而一旦藍海變紅海了,或者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內卷了,那么各種前期被掩蓋的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歐萊雅大戰薇婭李佳琦,平臺打算救誰?

    今年雙十一只是個開始。

    再把視角放宏觀,電商消費市場成紅海的原因不過就是產能過剩,乃至資本過剩,供給大于需求,商家端進入高強度的競爭,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家端非常分散,而平臺和大主播是消費者的代理人,相對集中,因此商家再談判中存在弱勢。

    盡管整體是供大于求,但有些品牌憑借自身多年的品牌打造/技術積累,已經擁有獨特的消費者號召力,而這種號召力能夠讓用戶主動跟隨,我們可以稱之為“品牌力”。比如星巴克/麥當勞/耐克/可口可樂/茅臺……以及歐萊雅。

    在大品牌/大平臺/大主播三者的對峙下,情況就變得有意思多了,我們一個一個說。

    一、我們先說平臺方。

    平臺顧及的是整個生態的健康發展,但如果對比商家和主播,商家顯然是更加重要的一邊,原因很簡單,交易平臺上只有更多產品的供給,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來到,況且很多品牌商家是自帶粉絲流量的,服務商家就是服務用戶的一種手段。

    這就說明平臺和商家實質上是同一戰線,主播也好/直播也罷,更多是平臺的工具。

    增長放緩,對于平臺來說壓力不小,特別是這種放緩由整個行業觸達天花板導致的,也就是社會線上消費總體增長逐漸觸達瓶頸,在總量上觸頂。

    那么平臺要么就需要(1)找到新增量,但這很難,除非有大型產業變革讓更多人走進電商,或者帶來新消費場景。那么目前平臺的思路可能是從線下零售/本地生活等傳統經濟中融入線上電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這也只是將線下消費一定程度上騰挪到了線上,納入平臺范疇,若從整個社會來看,消費依舊受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費文化習慣(比如中國居民偏好儲蓄)限制,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不可能突飛猛進。

    平臺要么就是(2)提高效率,簡單來說就是少讓中間商賺差價,增加平臺的供需匹配效率,這樣商家成本變低,商品價格就能降下來,低價就會讓更多用戶進行消費。

    電商直播這件事打開了一定的新場景,因為用戶會在直播間沖動消費,購買自己本來沒想到要買的東西。但這種新場景帶來的新增量,會隨著大眾教育和消費者理性回歸而逐漸減弱,沖動消費帶來的增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現在不會特別強調直播帶貨的新場景/新增量這塊。

    我們更多會強調直播帶貨對交易的效率提升,主播代替消費者與品牌商議價,降低了碎片化的議價成本,提高了整體溝通和匹配效率。

    當然,除了直播帶貨外,平臺還通過各種數字化手段,產業帶對接,c2m等方式提高平臺效率,均獲得了巨大成效。

    那么問題來了,當整體蛋糕不再變大,效率提升的速度也放緩時,商家陷入內卷,平臺怎么辦?理論上平臺是沒有辦法的,但也可以通過少分自己蛋糕,來維持商家活力,從而服務廣大消費者。比如說,將更多原本收費的流量用作活動免費扶持商家,降低商家的各種費用等等,因此我們才會推測,平臺的貨幣化率可能會下滑。

    二、我們再看大主播側。

    主播在功能上是消費者的代理人,幫助消費者與品牌商家談判,但需要注意的是,大主播對平臺而言并不具有稀缺性,而對于消費者和主播同業有稀缺性。

    我的意思是,大主播的出現,是流量的作用。我們常常說李佳琦薇婭無法復制,是因為他們的個人魅力無法復制,不僅如此,張大奕、李子柒、馮提莫等各種網紅都無法復制,但這里有個前提,就是在流量規則不變的前提下。

    假設流量紅利又爆發了,那么頭部主播/網紅很可能被替代掉,就像每一批爆款選秀綜藝都會再造一批流量明星一樣。

    試想一下,假設平臺明天就不給李佳琦薇婭任何流量了,封殺賬號了,把流量灌給其他主播。那么易變的消費者只會惋惜一陣子他倆,然后投入新主播的真香中去,下一個頭部主播會自然出現。當然,這個極端假設并不會出現,是因為這種操作會讓平臺失去商業公信力,并帶來公關危機。

    也就是說主播會呈頭部分布,但依舊根植于平臺生態,除非大主播已經像周杰倫那樣,成為了一個品牌/明星/ip,這樣他對于平臺來說就是一種商家價值,處于供給端,而非中間端。

    總而言之,大主播最重要的就是流量/曝光,他們的一切價值,都是基于此。至于供應鏈能力什么的,都需要源頭流量去支撐。因此,平臺想再造神其實很容易,主要是值不值當的問題,直播只是一種工具,所以大主播最好也不要幻想可以對抗平臺,除非是背后有其他平臺的支持,找到了其他的金主。

    三、最后我們看大商家側。

    大商家自帶流量,擁有品牌力,無數用戶是大商家的粉絲,會在平臺上主動搜索大商家,用戶也會因為這個品牌而選擇其入駐的平臺,因此大商家是平臺想盡力討好的。據說當年阿里就做了很多工作,才搞定了星巴克。

    我們很早以前曾有文章提到過,品牌力不是搞搞什么創意營銷活動就能構建的,而是需要一個穩定的產品品質,和一個穩定的價格體系。

    實際上,產品品質的好壞都不重要,對應的無非是人群定位/使用場景的不同,質量差的產品找到正確的使用場景也可以大賣,但是給用戶帶來穩定預期很重要,同時穩定的價格體系也是用戶穩定預期的重要部分。

    大主播和大品牌的角力點,主要就在價格體系的穩定上。大主播在品牌眼中就是賣貨渠道,本質上就是渠道于品牌的角力,渠道希望壓價,品牌不希望它壓價,就這么簡單。

    這種關系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不斷上演,比如說早期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商超與品牌商家的談判,國美蘇寧與品牌商家的談判,甚至幾大電商平臺與品牌商家的談判,都是如此。

    不同于大主播的商業價值根植于流量,對于大商家來說,產品和價格才是最重要的,是其所有價值的起源。大商家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甚至成為某種價值觀和精神符號,如果還能提供極具差異化的產品,那么就具有相當的談判優勢,就像前面所說的星巴克。

    坦率說,對于這種已經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來說,正常的公關危機都很難對他們業務產生什么影響。就像這幾年全棉時代、喜茶等品牌都曾因女性營銷、低俗營銷而翻車,遭遇了一些公關危機,但真當產品擺在消費者面前、消費者進入決策場景時,大多數依舊會走向“真香定律”。

    歐萊雅事件也是如此,坦率說,我覺得就算在雙十一促銷價這件事上歐萊雅理虧,目標消費者依舊會為他們產品買單。看似用戶對李佳琦薇婭忠誠,實際上未必如此,或者很大程度上這種忠誠是通過提供最低價的利益點維系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其實很容易猜測出平臺的態度,不管平臺對外如何宣稱,但行動上會去支持與用戶更具粘性的一段,也就是大商家端。

    可以看出,在大平臺/大商家/大主播三者中,微妙而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本次雙十一事件只是個開始,而遠非結束。

    本文為@傳播體操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2)
    傳播體操傳播體操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11-22 09:58
    下一篇 2021-11-23 17:43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