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運營和用戶運營的區別?
具體來講,社群運營和用戶運營有怎樣的區別呢?我做了幾點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運營載體不同
社群運營是基于第三方微信載體而開展的,而用戶運營更多是基于自主研發載體而開展的(有時也包含社群這種形態),比如移動端app、微信小程序、pc端、web端等等。




載體的不同,意味著運營方式會有所差異。
比方說社群運營是在微信生態上操作的,那么需要熟悉微信平臺的規則和工具使用,而在app上做用戶運營,需要熟悉的就是app推廣渠道的規則,其他方面自主可控性更強。
2 、用戶規模不同
社群運營的規模普遍不大,而用戶運營的規模普遍較大,百萬級以上的較多。
百萬級以上的社群運營會涉及到整個私域流量運營、整體用戶策略運營,也會涉及到用戶分層、活動運營等工作。
那是不是用戶規模越大,產品價值越大?
某種程度上是的。
但是如果用戶規模不是很大,而平均用戶價值很大,總的產品收入也可以很高,因為用戶數量 x 平均用戶價值=產品價值變現。
比如一些留學生求職產品客單價高達四五萬,用戶規模雖然不大,但是產品營收很可觀,他們的用戶運營甚至都不做社群,僅通過人工1v1用戶分層和篩選,轉給銷售再進行轉化。
這是由它的盈利模式所決定的,對公司來講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對于到這里做用戶運營的人來講,可能成長空間就比較局限了。
3、用戶接觸度不同
不論是百萬量級,還是更小規模的社群運營,有一個特點就是接觸用戶更直接、更近距離。
而用戶運營更多是通過用戶畫像、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用戶調研等方式來了解用戶,當然也會有直接和用戶接觸的渠道,但大部分時候依賴數據更多。
很多同學一談到社群運營就不太愿意,因為不想做和銷售相關的工作。
如果你拒絕銷售,其實就等于在拒絕高質量的生活方式。
另外對于沒有相關行業或者運營經驗的同學來說,在一開始更能培養你對用戶的感知,除了冷冰冰的數據,近距離和用戶接觸,是非常重要的。
4、用戶標簽程度不同
社群運營涉及到的用戶分層相對人工化,更多是通過手動打標簽等方式來進行。
但企微開放了自動打標簽的接口,還能同步對接CRM系統,用戶標簽功能最多可容納3000個標簽。
現在很多企業開始布局企微,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進一步助力精細化運營。
而用戶運營因為是自家產品,可以設定運營規則,讓系統自動為用戶打標簽,通過算法給用戶智能推送相應的內容或者商品。
據說淘寶給每個用戶打的標簽多達2萬個。
用戶標簽大體可以從用戶價值、用戶行為偏好、用戶生命周期這3個維度進行。
從用戶價值分層,RFM和KOL等級是常用的分層模型,通常是結合明確的業務指標時指導精細化運營。
結合用戶生命周期的精細化運營,通常是對全量用戶運營,沒有明確業務指標時應用。
結合用戶行為偏好的精細化運營,則通常是產品提供服務多元化,用戶留存有歷史偏好數據,需要為營銷或者改進產品尋找切入點時使用。
【關于RFM分層和KOL等級分層】RFM分層——R(Recency)最近消費時間、F(Frequency)歷史消費頻次、M(Monerary)歷史消費金額,F越大,說明是平臺的活躍用戶,M越大,用戶的價值越高,是平臺的重要用戶。KOL等級分層——通常是根據生產型用戶在平臺的內容創作質量、內容發布次數和活躍天數分層。
用戶價值分層是社群運營和用戶運營都會頻繁應用的分層標的。
而不管是社群運營還是用戶運營,常常是結合業務指標分為用戶增長和用戶留存轉化兩大業務板塊,大多是由不同的部門負責,成長和鍛煉空間都很大。
5、數據分析程度不同
社群日常運營也會借助一些工具采集用戶的行為數據,但因為是依托在第三方平臺,比如微信、qq上,所以用戶全閉環的行為數據沒有辦法全部采集到。
而用戶運營因為是自家開發的應用,在開發前和使用中我們可以和產品、研發溝通去提前埋點、搜集想要的用戶行為數據,讓我們更加了解用戶的特性、用戶的行為路徑、找出關鍵路徑,以此來指導和優化運營工作。
除了社群運營常用的用戶分群、轉化漏斗、AB測試、用戶留存等數據分析方法之外,根據不同公司業務情況,用戶運營可能還會涉及數據趨勢分析、單個維度數據分析、用戶行為軌跡分析、數學建模等分析方法。
6、行業特性不同
社群運營具有比較明顯的行業特性,比較依賴社群運營的有教育和電商行業。
教育行業代表性的公司有長投學堂、瓜瓜龍等機構,電商行業代表性的公司有完美日記、名創優品等快消品。
而用戶運營行業靈活度更大,游戲、醫療、餐飲、生活等各行各業都需要。
7、進入門檻不同
相對來講,社群運營的門檻更低,而用戶運營由于通常是有一定規模量級用戶,通常需要有一定的運營經驗,門檻更高一些。
由于社群運營門檻更低,魚龍混雜的現象也比較多,但是真正要做好社群運營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體系化運營。
你可以把自己看作銷售,看作客服,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成長方向就在哪里。
隨著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私域流量反復多次免費觸達用戶的特性備受企業重視,社群運營的成長空間不言而喻。
尤其是疫情之后,比如名創優品就是2020布局線上用戶社群,并于企業微信生態深度捆綁,有數據顯示,通過這種方式,名創優品社群用戶的平均月度活躍購買人數,相比自然流量型用戶,提升了2.2倍。
8、銷售成分不同
社群運營多少和銷售有一定的關系,而用戶運營通常不直接涉及。
關于社群運營,經常有同學問到類似的問題:
“社群運營是純銷售嗎?班主任是社群運營嗎?社群運營可以轉去做非銷售的運營嗎?”
我猜,你一定是看到崗位是社群運營,工作內容是純銷售的,或者人云亦云。
不止一次我強調過:找工作不要只看崗位名稱,關鍵看工作內容。
如果工作內容是純銷售,那么它其實就是銷售,不是社群運營。
社群運營和銷售不是非黑即白的關系,真正的社群運營jd長這樣:








現在很多公司為了吸引人才,什么崗位都加上運營兩個字。
我看過最離譜的是某大公司招聘的行政寫的是運營專員,你要真以為這就是運營,那可真是自欺欺人了。




那么社群運營總歸和銷售有點關系吧?
是的。
個人認為,轉化類的社群運營有20%~40%銷售的比例是正常的。
需要區別的是,社群運營更重要的是通過體系化服務和運營完成銷售指標,這和傳統的銷售方式是不同的。
超過這個比例,或許銷售在這家公司業務中承擔的作用更大,具體的你得根據公司的業務邏輯去判斷了。
另外,如果您想更加系統的掌握社群運營、社群搭建等技能,可以點擊下方鏈接學習【社群運營體系課】:↓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