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例來自,往期案例拆解活動中的優秀選手尼格洛爾,帶來的案例拆解是,某線下教培機構營銷推廣方式,enjoy~
一、公司情況
本公司成立于2006年,最早做成人英語起家,2010年開始轉型接觸幼少兒英語課程。又花了4年的時間,從當時的1家校區,迅速開展到覆蓋城市的14家直營校區,及周邊二級城市的7家加盟校區,當時直營校的年營業額基本達到了1.3億左右。但是盲目的擴張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雖然流水好看,但對這個行業錯誤的認知——把流水當成的收入,不計算成本,盲目擴張,最終帶來了惡果。
隨著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大,產品力卻越來越弱,營收一度的縮水,之前的隱患最終爆發,當時一段時間,每個月發工資都依靠股東們借錢、各種信用貸、抵押固定資產,才能勉強支撐當下的現金流。當時測算了一下,算上未耗課時的費用,公司前后合計負債4000多萬。
于是在2018年,扛不住巨大的成本壓力,只能開始陸續關閉校區,不到一年時間,關閉11家校區,加盟校也都陸續倒戈。
當留下3家校區,從600多人砍到100人,痛定思痛,開始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目前2020年,雖然有疫情的百般折磨,但好在到現在為止,公司不但沒有虧損,反而還有一筆可觀的盈余。
二、營銷推廣模式
線下教培行業和線上教培行業最本質的一個區別在于輻射范圍,線上可以覆蓋全國甚至全球,沒有地域的限制,但是對于線下來說,一個校區他的覆蓋范圍從始至終只有半徑1.5公里,有一些商場店會好一些,預計可以達到半徑3公里。這導致的就是市場宣傳的玩法上沒有線上體系那么的多元。線下一味追求的就是精準。
傳統的招生模型
這是傳統的招生模型,從觸達-邀約-到訪-體驗-轉化,這整個轉化鏈路,當年很有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客成本不斷增長,但是到訪率和轉化率都在持續走低。
想要解決上面的問題,逐漸衍生出來一套新的玩法,異業聯盟的教育展。往年所謂的異業合作,通常都是A機構和B機構之間互放下展架單頁,互相交換下資源,彼此返點。但整體效能很低,一個月下來可以帶來的學員數量常常只有2-3個。
后來看很多行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展會,就摸索著做一個就針對機構輻射范圍內幾家不同品類的機構的教育展。最早的時候從一起地推擺攤開始,逐漸的修改、學習改善,現在基本一場教育展下來基本可以解決兩個月左右的招生指標。
這個活動雖然看起來轉化效能還可以,但里面有5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1、成本過高;一場活動通常要拿出8-12節的課程,課包量很大;
2、轉化周期非常的慢,可以說每一個轉化都是熬出來的;
3、蹭課多,歸根揭底還是低價引流;
4、機構一多,且大家的轉化周期都很慢,學生有限的時間就被占用嚴重,即使不是競品,因為“時間”的關系,大家也都不經意間從伙伴變成了競品。
5、所有的學員大多還是彼此機構里的學員在互相流轉,沒有辦法為大家帶來彼此學員之外的收獲;
通常對于線下機構來說,常規招生使用的三個途徑就是電話、網絡、地推。我們梳理了一下針對這三個途徑的使用上,更多的還是依賴于電話和地推,針對網絡的開發其實并沒有很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現在整個教育行業都有一個很火的詞匯叫做OMO,其實在我的理解里,OMO不是一種形式,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線下機構很多時候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精準”二字,把流量和轉化通常會整合在一起來看。而線上“開放多元”,做流量就是做流量,做轉化的就是做轉化,兩件時間非常聚焦,同時又能把兩件事情的產能放大。在仔細思考之后發現,線下的傳統思維之所以要做精準,除了人力之外,流程模式和線上有個很大的差別,缺少私域流量池。如果有了這個流量池,再多的流量過來也不會浪費,可以“圈養”起來。
于是我們開發了很多的小課包用于引流,同時把引流來的流量放在私域流量池,并摸索著去運營,形成轉化。當我們把這個鏈路跑通之后,就開始著手解決“異業教育展”的問題,同時思考如何更多的開發網絡端口的使用,我們學習了很多線上玩法,也做了一些新的引流模型。
目前我們做了兩種活動方案,總的來說效能比以前大大的提高,同時也解決了很多“異業教育展”的問題,整個活動從運營層面上來說也變得更輕了。
三、產品內容
四、變現模式
路徑①:通過引流產品將客戶引流至私域,再通過私域轉化爆款產品引流至線下門店,最終實現轉化核心產品的目的;
路徑②:直接通過爆款產品將客戶引流至店,然后轉化核心產品;
五、關于活動
活動名:1元解鎖千元禮
活動主要目的:通過老學員來裂變身邊的人,同時通過聯動周邊半徑1.5公里的異業機構,通過他們的老學員一同開始裂變,帶來更多的新流量
活動形式:
1、各機構邀約自己的老學員來參與這個活動;
2、老學員支付1元即可獲得任意一家機構的4節課;
3、老學員邀請2位好友助力,可獲得3家機構各4節課;
4、老學員邀請5位好友助力,可獲得由我們機構提供的68節線上的北美外教課程;
5、老學員邀請8位好友助力,可獲得100元文具禮包;
6、所有的助力都需要支付1元,同時解鎖了任意一家機構的4節課,以便于再次裂變;
活動鏈路:
其他機構的鏈路
我們的鏈路
其實這個活動也是一個變相的轉介紹活動
#轉介紹的效果=轉介紹分享效率*轉介紹轉化效率*轉介紹分享頻次#
1、提升分享動力,靠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 物質需求是大量的課程,可以通過1元就解鎖獲得;
- 精神需求是利他,告訴朋友這里有優質優惠的課程;同時解決興趣班選擇繁瑣得問題;
2、降低分享難度,主要是簡化路徑和理解成本和突出關鍵行為
- 活動得種子學員本身來自于到訪未簽單以及在讀老學員,本身和家長就擁有一定粘度;
- 活動鏈路簡單方便,家長支付1元之后只需要不斷得分享海報邀請好友即可;
- 在理解上,裂變開始之前會在群內有詳細得講座說明,聲畫同步,同時完善得SOP有助于家長更好得理解;
3、助力加推
- 得益于所有種子學員都是有粘度得,本身就是一種助力;
- 在SOP設計中有環節于第二天電話聯系,確保所有家長都明確活動,同時確保已經參與及推動繼續邀約;
4、轉化效率
- 1元獲取80節得課本身就具備非常強大得吸引力;
- 第一次裂變過程中,有要求讓家長點對點得去邀約自己身邊得朋友,所以對第一次得裂變效能相對會比較有保證,二次三次裂變就難以確定,只能依靠產品力;
用AARRR來拆解下
Acquisition [獲取]
活動最關鍵得是第一批得種子學員,所以通過平時授課老師點對點的邀約,整體獲取難度被大幅度降低,同時對于新客戶的獲取,是通過老學員轉介紹的形式,所以整體相對來說獲取難度也被大幅度的降低。同時通過各家機構同時進行,形成區域內的客戶矩陣。
Activation [激活]
新用戶一元即獲取課程,同時引導至活動群方便溝通二次裂變;
同時新用戶在購買時就需要提前添加姓名手機號,若客戶未能進群,即可第一時間進行電話聯系,邀約進群
Retention [存留]
活動群及老師微信群本身就會形成留存
Revenue [變現]
只要學員到店,就可以面對面的邀約轉化線下正價課,同時還有多次的機會可以面對面溝通轉化,本身線下轉化就比線上相對容易一些。
Referral [轉介紹]
所有線下機構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完善的轉介紹機制
六、待優化
目前活動測試下來效果比往常的方式有不少的變化,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
1、線上活動難免會存在輻射范圍廣的問題,一場活動下來,目前有將近40%的非精準用戶;
2、8人門檻太高,很多人為了禮品,會邀請朋友圈里的朋友幫忙助力,導致用戶很不精準;
3、任務寶的設計不夠合理,計劃下次調整為2人、4人、5人看最終效果;
4、人員投入成本還是比較高,大量的電話跟蹤和全程關注,基本每家機構最少需要1個人,活動期間需要全情投入;
5、對執行老師要求比較高,要全程指導各機構,還要防止彼此間的摸魚,需要激勵各機構參與并執行;
6、最終平臺始終不在自己手上,還是需要研發一套屬于自己的平臺,才可以做到更好的留存。
本文為@野生運營社區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