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電商的小伙伴很容易被這一堆名詞弄暈。
SEM、SEO、DSP……
CPC、CPT、CPD、CPS、CPM……
營銷無法滿足所有人,更不可能讓所有人看得到。
你能影響的,無非是某個渠道,關注了某些賬號的一些有跡可循的人。
一個人不看微博,不看新聞,專注在手頭工作,偶爾翻翻朋友圈和訂閱號。
那么這些不算少數的人可能你根本打不到,未必不是你的用戶,只是碰巧信息錯過了。這也是雕爺所說的原本的定位理論逐漸失效,品類品牌不是不再強大,而是更多的渠道讓更多的人數和注意力進行了各種分散。
所以我們能做的是什么?
不是在不同的渠道淺嘗輒止就期待效果。而是在不同的渠道,不斷地深耕,才有可能期待某一天,小主心血來潮工作不忙的瞬間,對你的品牌留有少許印象,就像一枚種子。而只有當他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時,主動的去搜索了一下,這個印象也許才有可能生根發芽,促成轉化。
這講的就是心理學中提到的“錨點”。
對這個點講的比較有趣的運用,是前幾年威爾史密斯一部并不叫好的片子《焦點》。
騙神威爾嫻熟的運用“錨點”給目標做心理暗示,然后成功的影響目標人物對結果的心里判斷。
最終將大筆金錢雙手奉給了威爾。
同時如上所說,品牌商主動性引導通過廣告展示和暗示。
同時又有基于消費者自身需求產生的主動搜索。
那么核心就是三個點,一個是內容,一個是渠道,而最最重要的是,你得有足夠的預算。
沒錯,足夠的費用是營銷的基礎。
每每看到《定位》作者在最后都要戲謔的強調這一點。
我都有點繃不住笑出來。
所以回到開頭,營銷人需要做的就是根據經驗,
選定你認為UV價值最大且轉化最快的渠道,
然后先做小額度和小規模的測試,
測試之前要對結果有明確的預期和預備方案,
同時不斷的優化形式和內容,用大筆預算,
堅持維系個別的渠道,
深耕同時不斷擴大渠道范圍,力爭更多轉化。
轉化率更多時候應該稱之為轉化的概率,流量夠大的時候,轉化的概率就會越大。
比如我們玩德州撲克,發牌的時候我拿到的前兩張如果是對子,或者同花、順子……那么你在第一局至少不會棄牌,萬一你在發牌的前三張就湊成了葫蘆、雙對或順子……那么你這局牌最終的贏牌概率就會高很多。
轉化的概率和贏牌的概率都是百分比,邏輯基本類似。
而換回做生意的邏輯。
你的客單價越高,那么同理你的利潤有可能是高的。
那么如果你的周轉率再足夠快,多半你有機會掙到錢。
生意的邏輯里,各種“率”的計算,就代表金錢的流轉。
扯遠了。
今兒我們隨著上次內容的邏輯。
做好銷售計劃拆解的同時,我們通常會進行投放方面的拆解,這次的重點說說DSP。
在阿里系的產品中,付費流量的拆解邏輯較為簡單。
最直接就是像搜索引擎營銷一樣,對搜索結果進行側面營銷引導的按點擊付費的直通車。以及跟網盟推廣類似的鉆石展位,按展現付費。
表面上看是最優質的廣告資源位進行展示。
看到后臺就可以理解,其實是阿里通過各種大數據例如人群的瀏覽習慣和搜索習慣等形成標簽,然后將各個標簽貼在平臺的各種人群上。
于是逐漸形成了,當你在阿里搜索過一些內容,你就會被定向。
后續當你再次進入淘寶和天貓,你就會發現你總能看的到你之前搜索的相關產品和品牌的展現。淘寶的產品相對完整同時基于自身的資源。那么如果你碰巧跟我們一樣做淘寶和京東平臺的同時也要做全網。那么就難免要顧及到與鉆展同樣邏輯的DSP投放。
從消費者獲取信息的順序上講,是先有新聞和公關,然后是消費者根據需求去主動嘗試了搜索,然后到了DSP端呢,如果不是直接引導到成交渠道,那么多數情況下算是純展示。
在消費者可能會去到的各個平臺,比如電影網站,比如購物網站或某些論壇,然后在這些網站定向的展示給這些我們所期待的消費者,就是DSP需要做的事兒。
當然了,大部分這些優質網站,比如一線的視頻網站的流量,都早就被平臺本身主動銷售給了大買家。
而DSP平臺里剩余的流量,更像是“廢物再利用”的剩余流量,兌入了SSP系統里,作為了二次分配流量再次換取價值。
但是你看,互聯網的渠道何其多,能賣的出去的廣告大部分還都是一線媒體和網站。所以有大量的優質平臺其實聚集了大量的目標用戶,而僅僅因為這些網站本身的營銷能力有限,所以才沒有賣出去這些其實很優質的位置換取現金。
從這個角度說,DSP又變的不像上面所說的剩余流量如此不堪。
而這盤生意本身,其實充滿了商業社會流量變現的完整邏輯。
所以具體DSP這項工具是否能直接帶來成交和轉化?
我覺得見仁見智。
畢竟品牌階段和勢能,產品的頻次高低等等都不同。
但是單說算法、邏輯以及對于網站和廣告主甚至用戶等等之間的關系,真是充滿了邏輯美感。
畢竟指望一個小位置直接帶來流量和成交量。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越來越難。但是這個產品本身卻確實可以帶來一些展示。那么根據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合理規劃這部分投放的比例,總歸是一種合理的投資。
下面這張圖就是本篇文章最大的干貨,一張圖教你看懂DSP產品的運轉邏輯。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