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結構(共4小節):
1. 信息流廣告優化師日常工作
2. 廣告起量真的要靠堆賬戶堆計劃?
3. 如何科學地“堆賬戶、堆計劃”?
4. 如何科學地“管理”多賬戶多計劃?
信息流廣告行業中,誰對廣告效果負責?
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優化師了!
因為他們是最直接的廣告投放操盤手,不同水平的優化師投放出來的廣告效果也是天差地別。
優化師水平差距體現在他們日常廣告投放工作的方式方法上。
這些日常工作基本離不開搭賬戶、上計劃、想素材、創意提審、盯數據、調策略、做報表等,繁雜得來又有點枯燥。
01 信息流廣告優化師日常工作
信息流廣告優化師有多苦逼,只有信息流廣告優化師知道!
很多想入行的小白、或者信息流廣告行業的其它崗位,其實也挺好奇這些優化師每天是怎么工作的:
->?看數據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看數據,看看前一天消費情況、轉化量級如何、成本是否正常、預算和余額是否充足。再看看今天的數據距離KPI的完成還有多遠……
有些優化師可能起床第一眼就拿出手機或電腦看數據了,就像是急著想看看自己今天又賺了多少錢……每天都充滿著希望或失望。
->?發日報
每天上午或者每天晚上都需要下載投放數據并整理成日報,日報里面還要分析一下投放情況以及下一步的投放策略調整方案等。
如果是甲方優化師,則向領導匯報;如果是乙方優化師或者媒體直營優化師,則向甲方匯報。
有時遇到項目立項、項目要大投或者項目遇到棘手問題時,還需要甲乙方之間或者內部跨部門開會溝通。
->?上新
為了確保投放量級和效果,一般需要搭建多個賬戶,而且每天必須不斷上新計劃、新素材。有些公司還會考核優化師每天上新計劃的數量。
但是,新素材做出來不代表一定能投放,還要提交平臺審核,然后等審核通過后才能投放,審核過程有時快、有時慢。
如果審核被拒絕的話就得重新改完再提審,折騰起來可能一天都沒能審核通過。所以一般在投放前一兩天就得提審,確保投放那天有素材可投。
->?盯賬戶
看看成本是否還能再降、量是否還能再升,并且時刻關注數據是否異常(比如突然掉量了或者突然爆成本了)。
之前有兩位群友分享過賬戶的翻車情形:一位群友是周日中午睡了個午覺,醒來發現賬戶中有一條用新素材建的新測試計劃爆了成本,發現后趕緊暫停,但當時已經爆量了(后果請自行腦補)……
另一位群友是元宵節晚上出去吃個飯回來后發現跑量的計劃被二審停掉了,停了兩個小時,趕緊找媒體對接人查具體審核原因重新提審。
->?調賬戶
無非是改改出價、改改預算、改改定向或改改素材等,然后再等等看數據有沒有好轉的跡象。
需要注意的是,調完并不是馬上生效,平臺數據同步有一定延遲、算法進行調整也需要時間,所以改的頻率有時候不要過高,改的次數也不要太多。當然,這個改的頻率和次數的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有位重度游戲甲方公司的群友分享了他的投放經驗,他有時會高頻調出價、預算和定向,但發現基本按自己方法調整出來的ROI都是比較好的。
我跟他也探討了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的調整一般是為了調消耗速度而不是調成本,也就是說他的調整是在原來算法模型探索人群的基礎上去做擴展的。
而對于很多降出價、調定向的優化師來說,就需要看調整之后的人群與之前人群的交集有多大,如果交集太小,那對算法模型的損害還是挺大的,容易把計劃跑廢也是這個原因。
->?下班
優化師表面上是下班回家了,但是實際是換了一個場地工作,回家后依然需要盯賬戶……
因為信息流廣告的流量池子、競價市場都是一直在動態變化的,少盯一眼可能都不行,有時新產品上線的時候,可能還要通宵。
這點恐怕是SEM優化師圈所不能想象的,之前在群上看到有個SEM優化師的招聘信息,描述“工作時長是上班7.5小時,基本不加班”,可見SEM廣告投放還是比較穩定的。
行業群中的信息流廣告優化師只有羨慕,紛紛表示好想有一份這樣的工作。當然,信息流優化師的薪資也是讓SEMer羨慕的呢,有利也有弊吧!
基本上,信息流廣告優化師日常工作都是如此循環往復。大部分優化師每天都是為“起量”為活。
0點一到,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昨天沒量不代表今天沒量,昨天有量也不代表今天有量。請注意,這個“量”是指在可接受成本范圍內的量。
02?廣告起量真的要靠堆賬戶堆計劃?
從搭建賬戶開始,信息流廣告優化師就得為起量煩惱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堆賬戶、堆計劃似乎成了信息流廣告行業的通用“起量符”。
下面列舉信息流廣告優化師起量的兩個常規操作:
->?量不夠怎么辦?堆賬戶+堆計劃!
因為廣告平臺的流量分配有一定的隨機性(在大家ecpm相同的情況下),如果用不同計劃去撞,說不定就能撞點“運氣”回來,從概率上來說應該也能有一兩個能爆量的計劃。
->?量掉了怎么辦?復制老計劃+復制老素材!
量掉了除了看看之前的計劃還有什么可以補救的之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快速復制之前跑量還不錯的老計劃、老素材。如果這個賬戶跑廢了,那就換個賬戶,把計劃搬過去重頭來一遍。
堆賬戶、堆計劃在游戲、電商、網服等行業最明顯,從我與這幾個行業頭部廣告主的交流和實際投放結果來看,大量堆賬戶堆計劃這條路是走得通的,有些是在巨量引擎、有些是在騰訊廣告或其它平臺,哪怕是相同主體(相同營業證照)開的不同賬戶。
但是這種手段有個大前提,就是優化師得把控好出價、預算、定向和創意等,確保賬戶/計劃之間流量不影響或影響不要太大,不然就是在互相搶量了。
所以,適當開多賬戶、建多計劃是對廣告投放有益的。當然,也有一些不適合堆賬戶堆計劃的廣告主,特別是那些轉化成本高或者目標受眾相對沒那么寬泛的產品:
- 比如某SLG游戲,平均轉化成本4000,意味著一條新計劃如果要過冷啟動的話,起碼得積累夠20個轉化,也就是說,一條計劃起碼得花費4000*20=8萬才能學習通過進入成熟期,如果建太多條計劃,光在冷啟動階段就得耗費不少錢了。
- 再比如某重度游戲,它不像很多小游戲那樣目標受眾很寬泛,所以對于一些DMP人群標簽沒那么匹配、目標受眾也沒那么大量的媒體平臺,就不一定適合了。建大量計劃會產生大量非目標用戶的廣告浪費。而且如果目標受眾流量池子不大的媒體中,建那么多計劃只是在互相搶量。
各類型的廣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來控制賬戶數量和計劃數量。在合理范圍內科學地堆賬戶堆計劃,而不是盲目地、無章節地堆。
03?如何科學地“堆賬戶、堆計劃”?
其實從媒體平臺的官方建議也可以看出,適當的多賬戶、多計劃還是有必要的,下面列舉一下巨量引擎和騰訊廣告平臺對于游戲主的每日上新建議:
【巨量引擎】
- 建議每日單賬戶新建計劃保證在10+的水平,及時放大潛力計劃預算,并清理長尾計劃。
- 建議每條計劃下5-8條創意,過多則會增加探索成本,合理的創意數量有助于提升預估點擊率/預估轉化率。
- 素材要有一定的更新頻率,需跟上衰減速度(如電商行業計劃生命周期第2天達到消耗峰值,第4天與第1天消耗幾乎持平)。
【騰訊廣告】
- 廣告賬戶分為EQQ賬戶和MP賬戶,賬戶的數量決定了初期的測試速度,擁有多個賬戶就可以同時開啟多個產品/多個流量池/多種測試方向的測試,對于快速爆量有正向作用,具體的數量建議根據您的實際情況來選擇。
- 建議EQQ至少每個戶每日新建15-20條新廣告,每個戶單測一個流量系有助于模型快速積累。
- 建議MP至少每戶每日新建20-25條新廣告,賬戶可以選擇單測朋友圈或者單測公眾號,也可以混投。
實際上,整個信息流廣告行業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廣告主或優化師只看到了別人通過堆賬戶堆計劃來爆量了,但是卻不知道里面的具體操作細節。
他們“依樣畫葫蘆”結果發現效果其實并沒有多明顯,比如本來一個賬戶能投放10萬,期望建10個賬戶就能投個100萬,結果賬戶加起來也還是就投了10萬或者多一些。越是量級沒變化的時候,他就越是不斷重復堆賬戶、堆計劃,希望能夠獲得出路。
這是一種盲目地堆,特別是在廣告主/代理商自建的或第三方廣告投放提效工具的加持下,批量新建計劃變得越來越便捷了,所以計劃量級更是漲的厲害。
堆賬戶、堆計劃對于媒體廣告平臺來說,也會產生大量的垃圾數據,對數據處理和算法模型都會造成一定的麻煩。
所以巨量引擎和騰訊廣告針對廣告MKT API都相繼推出了一些政策:
- 2021年1月26巨量引擎推出健康度機制:健康度關聯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在投計劃總量、每日新增創建計劃總量等因素,可能影響頻控、權限、增值等權益。建議及時清理無效/過時/持續不起量的在投計劃,合理配置資源,讓健康度趨于良性發展。
- 為提升騰訊廣告的投放及管理效率,平臺于2021年3月1日起,對同時滿足以下2個條件的廣告做下線:(1)2020年9月1日前通過審核;(2)2021年2月消耗為零。廣告下線后仍可編輯、復制,重新提審投放,請知悉。
其實,多賬戶、多計劃主要是為多投放策略服務的,優化師可以用來做AB測試去對比數據。
但大部分優化師都喜歡重復建 ,建的還很沒邏輯、很凌亂,數據也不可能分析得好,對于賬戶和計劃管理上來說,也是一大難題。
科學堆賬戶、堆計劃應該是“差異化”的!
起碼在素材、創意標題、定向、媒體選擇上體現差異化。但是賬戶里面可以有多少條同樣的計劃,或者同樣的素材可以放在多少條計劃里面去投放,就要按照實際跑量結果(撞概率結果)和創意多樣性來靈活處理了。
復制計劃也是要科學,不是隨便復制就行的。值得復制的計劃有哪些特點?起碼是已經過了冷啟動學習期(有20個轉化數以上),而且新計劃上線前幾天消耗明顯增長且有成本優勢的那些。當然,你也可使用一鍵繼承來復用優質老計劃投放階段的模型數據,減少廣告平臺冷啟動學習成本。
科學堆賬戶、堆計劃還應該是“結構化”的!
前期思考清楚要定的投放策略,要測試的不同影響因素,先規劃好,再確定要分多少個賬戶、要建多少條計劃、怎么設置計劃策略。
如果毫無章節,廣告投放出問題需要定位查找的時候,哪條計劃用的是什么定向、什么創意也不記得了,那就得一個個進去檢查定位了。
常規結構是用分類維度比如產品、定向、廣告位、素材創意、推廣目標,可以一個或多個結合。
命名規則也要相應配好,方便盯賬戶過程分析和查找數據。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優化師的賬戶和計劃搭建分類也是不一樣的,命名規則也應該相應配置好。
- 賬戶結構:看不同行業、不同廣告主的具體投放需求,比如按不同推廣目的(拉新、拉活等)、轉化目標類型(激活、付費等)、產品品類(日用品、美妝等)、投放流量池端(巨量引擎的抖音、頭條或穿山甲網盟;騰訊廣告的EQQ或MP等)。
- 計劃結構:這個尤其要注意,一般建議要用來做AB測試,比如年齡、性別、地域、人群包、素材、文案等元素進行搭配,有條理有目的地進行。
相信很多優化師經常會對自己的操作充滿不自信:
- 比如,賬戶數量多的時候,會擔心哪個賬戶少盯一會就出事,爆成本爆量什么的,看不過來……
- 比如,計劃數量多的時候,會懷疑里面的設置不知道設對了沒,擔心忙中會不會有出錯……
- 比如,分析不同計劃之間數據差異的時候,擔心分析錯了結論,計劃這么多、里面的設置也很多,都已經有點分不清哪條是哪條了……
可見,結構化搭建賬戶和計劃是很必要的,定好結構后建搭建起來也能節省時間不少時間,同時便于看數據的時候清晰地對比效果、及時發現并快速找到要調整的計劃。
這些道理優化師基本也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沒多少,習慣性都是想到哪就干到哪。科學投放需要先從養成良好搭建賬戶和計劃的習慣開始。
04?如何科學地“管理”多賬戶多計劃?
對于有多個賬戶多個計劃在投、有些甚至是跨多個廣告平臺的情況,優化師應該如何優雅地多線程、多并程處理?
目前行業上很流行廣告投放提效工具,有些是廣告主或者代理商內部自建,沒有技術團隊的那些則會使用外部第三方工具(創量、熱云、買量小飛機、有米、九枝蘭等)。
適當的廣告投放工具對于管理多賬戶多計劃是有幫助的,再加上有些工具還帶有APP或小程序版本,隨時隨地都能看數據對于優化師來說是一個多大的恩賜,不至于隨時得抱著個電腦。
盡管如此,用第三方投放工具依然還是避免不了需要登錄巨量引擎后臺、騰訊廣告后臺等直投界面去操作、對比數據等,畢竟MKT API的數據和功能接口有時候不是很穩定。
所以,優化師、優化師主管或者項目經理在管理多賬戶的時候需要開多個瀏覽器來查看多賬戶,管理起來仍然非常糟糕。針對這種需求痛點,行業上出了一些瀏覽器插件(有米投放管家插件)、客戶端操作平臺(買量小飛機)來解決這種情況。
市面上這些第三方工具大多都是面向企業版收費的,有些優化師可能就無緣使用了。看到我這篇文章的優化師大概有3類:
- 自己所在公司有自建投放工具的或已經有買第三方功能的,有些功能好用,有些功能不好用或者不支持某些功能,但個人角度想要尋找能解決這部分需求的,比如之前群上有個人說公司的工具不支持實時導出報表。
- 所在的公司沒建投放工具,目前想買。建議你可以看看上面我介紹的幾家,自己去百度查查各自的官網了解哪個更適合你們的需求就行了,如果需要牽線的我也可以幫忙,一般都有免費企業試用版的,你也可以全部都去申請試用比較一下。
- 公司沒建工具,公司也不打算付費買的,這部分優化師也可以下載前面講的有米投放管家插件或買量小飛機,都是免費個人版,安裝即可用了。
借助廣告投放提效工具,多賬戶多計劃的管理相對來說沒有以前那么困難、那么凌亂了。
建議優化師們一定要科學利用廣告投放提效工具,切記它不是用來批量建重復計劃的,而應該用來輔助更好地搭建和管理差異化、結構化的賬戶和計劃。
這些工具更多的是為優化師賦能,將優化師的很多重復工作的時間省下來,可以做更多精細化的工作,包括設計投放策略、思考創意文案和數據分析處理等。
05 總結
在總結之前,我先分享一條優化師吐槽:“幾個賬戶在某大廠業務員來公司談業務的時候,賬戶效果出奇的好,特別是他們每次來簽框架的時候量都爆了,走了以后直接拉胯,有什么直接原因嗎?”
這個吐槽挺有趣的,我看熱鬧不嫌事大,于是我把這段話發到行業群上,并@了該廠某算法設計人員,希望來場前線“優化師”與后端“產研人員”之間的精神碰撞。
- 該廠人員表示絕無此種設定,認為大部分優化師都是賬戶視角,不是客戶視角,不了解客戶和客戶產品,勸優化師不要總有被迫害的想法,要堅持數據驅動。股市上虧了賺了還會反思下自己的策略是不是有問題,為何到廣告投放了全是平臺的問題?掉量更有可能是因為優化師沒根據投放效果及時調整策略。
- 這時另一大廠算法人員也出來說話了,他運氣好很多,說他每次去客戶那里調研完客戶的消耗就刷刷的漲,還不斷的感謝他。而事實上他們都還沒來得及上線任何改動,客戶的量就漲了。廣告投放就跟買股票一樣,很容易建立虛假的因果聯系,優化師一定得有數據思維,有置信度的概念。
上面提到的現象都被歸因于大廠人員做了某些操作,只不過一家是刷刷地掉量被吐槽,一家是刷刷漲量被感謝(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應該是算法人員的到訪給了廣告主一定的信心和信念)。
在算法人員的教育下,群里面的優化師們本也基本沒有可反駁的地方,紛紛表示認同這些算法人員的說法,認為這些確實都是優化師視角的“玄學”,對流量變化的分析不夠科學,而是歸因了一些直接的表象。
該場精神碰撞以算法人員碾壓優化師人員而告終,算法人員獲勝!(有一說一,本人絕對沒有任何偏袒產研的意思呢,呵呵~)
所以,堆賬戶堆計劃和起量之間是怎樣的因果關系,請自行體會吧。畢竟,也有不少優化師靠一兩條計劃就撐起了80%的投放預算呢……
本文為@梁麗麗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