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頭部分銷商狙擊生死線,中小商家盲目跟風囤貨?

    5G與萬物互聯的未來,是一片星辰大海;當下的現實,已然陷入“缺芯”僵局。

    “芯片饑荒”愈演愈烈,引發產業鏈的惡性循環。

    5G 與萬物互聯的未來,是一片星辰大海;當下的現實,已然陷入“缺芯”僵局。

    在元器件分銷鏈條上,尖叫聲、搶貨聲、叫賣聲、哀嚎聲,一陣陣襲來。

    活下來的元器件分銷商,有一種劫后余生的慶幸。

    “幸好提前下單囤貨,到手價漲了三倍,也比市場上漲十倍的價格便宜太多了。”劉宏達拍著胸口對億邦動力說。

    他是廣東一家機器人制造廠商的負責人。疫情發生以來,像他這樣陷入“搶芯囤貨”焦慮的工廠負責人越來越多。

    這一幕正在演變成一個“悖論”,誰卡誰的脖子?

    頭部分銷商狙擊生死線,中小商家盲目跟風囤貨?

    三星將暫停生產 NOTE 系列,蘋果+高通+小米“集體呼救”

    3 月 17 日,一個震撼全球的消息襲來。三星繼美國工廠停產一個月后,今年或暫停生產 NOTE 系列!

    在手機廠商集體呼救之后,短短一個多月,三星推倒了第一張停產的“多米諾骨牌”。

    回溯起來,這是一張“集體呼救”的日程表。

    今年 2 月,蘋果率先自爆“缺芯”。2 月 24 日,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在微博上呼吁:“今年芯片缺貨,不是缺,而是極缺。”隨即,高通新晉 CEO 阿蒙直接放話:“我太難了!高通芯片產品交付延長至 30 周以上!”

    新春以來,OPPO、小米、一加、realme、vivo 等一眾全球手機企業紛紛表示,缺芯可能持續兩三年!

    與此同時,手機從去年 8 月起普遍漲價。Oppo Find X2 Pro 從上一代 Find X 的 4999 猛漲到 6999 元,普通版也要 5499 元起步,已經趕上蘋果和三星。

    消費者哀嚎:“國產手機也買不起了”。

    不僅是手機,與芯片相關的電子產品均出現“漲價”。一家知名電視品牌銷售員王明對億邦動力透露:“雖然新品目前沒什么影響,但是中低端產品去年經歷 3 次漲價,漲了五六百元,也曾缺貨一段時間。”

    電子產品漲價的背后,主因是芯片缺貨。這次暴露出來的供應鏈問題,壓力山大,讓人徹夜難眠。

    2020 年底,中芯國際完成 14nm 工藝每月 15000 片安裝產能的目標,仍然滿足不了巨大的“缺口”。

    據芯謀研究統計,若不積極擴產,至 2025 年國內芯片產能缺口能抵上 8 個中芯國際。對此,3月17日,中芯國際宣布將斥資153億元在深圳設晶圓廠,掀起了又一輪造“芯”運動。

    除了手機與電子產品之外,早在 2020 年,“芯片荒”也在汽車行業造成劇烈反應。

    由于供應緊張,世界各地的裝配線突然中斷。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飛凌(Infineon)發布警告,汽車供應商與汽車產業應改變芯片采購模式。

    伯恩斯坦咨詢預計,2021 年全球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 200 萬至 450 萬輛產量的損失,相當于年產量的 5%。

    分銷商搶貨,一坐就是一天!芯片制造廠商“掃地式”回收

    芯片缺貨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一頭熱地“搶貨囤貨”。

    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說:“這一波缺貨程度遠超預期,每天接很多老板的電話要產能,幾十片的產能都要搶。”

    不僅是線下渠道,線上平臺也出現搶貨現象。

    深圳華秋副總經理江良華對億邦動力表示:“目前已經出現一些分銷商,對于平臺尚有存貨的熱門產品一次性下單,將庫存一掃而空。”

    另據一些電子元器件制造廠商反饋,“有的分銷商干脆來公司搶貨,一坐就是一天,一定要搶到貨為止。”

    不過,今年全行業性的缺貨,是一種極端異常的狀態。

    硬之城 CEO 李六七介紹說,“高端芯片缺貨,國際原因是一種常態,但是去年疫情導致大量晶圓廠??不敢做擴產甚至減產,產能不足導致中低端產品也一樣缺貨。”

    基于此,整個半導體行業都處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僵局。

    對于分銷商而言,缺芯危機無疑意味著巨大的商機。這中間有不少中小分銷商渾水摸魚,一部分人開始趁亂炒貨。

    即使是銷售規模為幾十萬、幾百萬的小代理商,也十分積極和興奮地趟進這場渾水,為的是將手里不多的貨源能夠賣到一筆“橫財”。

    億邦動力獲悉,上游芯片制造廠商為了囤貨,對二級代理商開展“掃地式”回收,加劇了行業的緊張氣氛。

    有行業人士深入觀察這種瘋狂的囤貨后,用“水大魚大泡沫也大”來形容這場價格震蕩。

    更加發人深省的是,“芯片短缺”炸出一大堆問題。有業內人士通過億邦動力發出預警,他說,“盲目跟風囤貨的風險在于,當價格達到頂峰,回落也會非常快。”

    據上述人士介紹,去年底有大量中小分銷商瘋狂壓貨,今年一季度開始慢慢釋放。

    最新跡象表明,芯片一年漲價 5 倍有余,似乎這是一門離暴富最近的生意。1000 多家元器件分銷商眼紅不已,開始了一輪又一輪“引資+囤貨”。

    在這場不可測的價格漩渦里,分銷商真的能賺得盆滿缽滿嗎?

    “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生過山車似的價格大跌概率似乎不大,因為它是一個持續的??長周期缺貨。”李六七說。

    不過,他仍然提醒,盲目跟風囤貨的分銷商需要擦亮眼睛,避免泡沫破滅帶來的滅頂之災。

    加速購買二手芯片設備?“國產替代”成破局關鍵,90%都流向了中國市場!

    “一件工業設備,需要的電子元器件基本都是小批量的,需要跑多家廠商。而且以往一塊半成品芯片,從提交設計方案到生產出成品需要 20-30 天,這個效率太低了。”一家工業領域上市廠商的采購員楊鵬對億邦動力說。

    “未來產業鏈各個角色,都會越來越依靠數字化的供應鏈,尤其是產品需求比較碎片化的企業。但是也有一些局限,例如規模型的手機廠商還是需要做更多的替代方案,保證供應鏈的安全性。”深圳華秋副總經理江良華說。

    目前市場反饋來看,“替代方案”主要有兩方面:

    1.二手芯片制造設備

    雖然二手芯片制造設備無法制造高端芯片,但是依然能夠滿足大部分芯片需求,因此即便是二手貨也非常搶手。

    所以全球的二手產品開始流行并出現漲價,甚至馬上能買到的二手設備價格,比全新機器的價格還要高,而且 90%都流向了中國市場。

    Surplus GLOBAL 公布的數據顯示,二手設備的價格在過去六個月上漲 20%;而庫存里翻新的 200 毫米設備數量降到了 1000 個,遠低于十年前的 7000-8000 個。

    “二手設備需求旺盛,但我們的庫存不足以滿足需求。”Surplus GLOBAL 首席執行官 Bruce Kim 說。Surplus GLOBAL 是韓國最大的二手芯片制造設備經銷商之一。

    目前國內集成電路材料整體被“卡脖子”,國產化率尚不足 25%。為了恢復產能,中國廠商購買二手芯片制造設備,是被“卡脖子”現實之下的無奈選擇。

    2.國產替代

    2020 年 8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免稅、減稅手段直接扶持我國芯片企業。

    “國產替代”包括幾個環節,從芯片的 EDA,到 IP;再到各個細分產品的設計公司,芯片前端制造,后端封測以及有關的設備和材料廠商。

    “這些環節在過去的幾年,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進步,盡管大多數領域仍然不能算是世界領先,但如果回到 10 年前來看今天,我相信絕大多數半導體行業的人都會認同這是了不起的成就。”獵芯網董事長常江說。

    國產替代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這也將會成為整個電子元器件產業鏈未來的努力方向和機遇。

    賽迪汽車研究院總經理鹿文亮曾公開說道:“自主替代還有些難,高端芯片制造要難得多,光測試認證就要三五年,成本也要高得多。”

    據公開數據統計,2019 年半導體收入中國占到了 11%,每年大約以 1-2%的速度增長。億邦動力采訪的多家企業都表示,真正實現國產替代還需 10-20 年的時間。

    電商平臺訂單量大幅飆升供應鏈交付難度隨之加大

    “我們到處找貨,線下托關系,線上尋貨。但是 ST 單片機一天一個價格,你說用國產替換吧,連翻新這樣的問題都出現了,只有固定的供應商才能讓生產有保障,漲價也沒有辦法。”一家智能家居企業負責人孫柔無奈地說道。

    由于芯片原廠主要服務大客戶,當市場預測不準確出現結構性缺貨的時候,下游中小客戶會更多通過貿易商求購現貨以滿足需要,從而在現貨市場出現疊加的海嘯效應,往往加劇恐慌性缺貨。

    “各類分銷商會積極備貨,往往超出市場實際需求缺口,這樣往往在大缺貨之后就會出現結構性庫存冗余,交替出現。”獵芯網董事長常江對億邦動力說。

    MarketWatch 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芯片短缺預計將持續到 2022 年。

    在這樣一輪行業激化下,眾多電子元器件平臺普遍反應,訂單量增加了不少。一旦缺貨,買不到貨的客戶就會到處尋貨,這個時期電商平臺的優勢顯現,客戶通過平臺來搜尋找貨,成為最有效率的選擇,所以訂單量每個月都在增加。

    與此同時,資本也開始瘋狂加碼。從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在這 11 個月內,12 家企業融資共計約 70.7 億元。

    鳥哥筆記,電商快消,億邦動力,庫存管理,電商,訂單,電商

    雖然電子元器件行業迎來了一波風口,但是也遇到了一些不小的問題。

    在與幾家平臺的采訪中,平臺普遍反映也會遇到庫存不足的狀況,在缺貨狀態下,對于客戶的服務就會大打折扣,無效訂單也增加了 2-3 倍。供應鏈的交付難度隨之增加。這種極端環境是對整個行業的壓力測試。

    全球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艾睿電子(Arrow Electronics)在 2020 全年業績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疫情爆發之前所有地區的訂單和積壓訂單都在增加。但是現在庫存不足的客戶比例增加了。“這一輪漲價中沒有人會幸免于難。”董事長 Michael J.Long 說。

    芯片“缺貨”這件事并不是突然出現的,一直以來電子元器件產業就有許多痛點。因為芯片采購往往屬于小批量、分散型的采購方式,產品假冒偽劣、上游供應不穩定、生產制造無法保障等等都讓產業鏈各端不堪其擾。

    元器件產業鏈變革拉開大幕,如何從電商走向數字化供應鏈?

    面對諸多“痛點”,電子元器件平臺正在運用各種方式變革產業鏈。

    一方面,從供應鏈來說,平臺基于龐大的客戶流量,了解原廠和客戶對于計劃和庫存策略的調整,通過數據優勢和采購能力,為客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服務。

    舉個例子,廣東一家機器人制造廠商負責人劉宏達,就是在平臺幫助下躲過一劫。

    “一開始,硬之城提示我說,未來 3-6 個月市場上??元器件的供應將出現大面積缺貨,建議我下6個月的訂單,我還是半信半疑。最后考慮了一下還是在平臺下了3個月的訂單。當市場上真正開始缺貨了,硬之城幫忙多備了3個月的貨,我這才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劉宏達回憶說。

    產業互聯網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對此,硬之城 CEO 李六七表示:“我們不是一家電商公司,我們是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主要專注于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服務,就像劉宏達這樣的客戶,不是一件兩件地賣產品,而是針對整個項目的穩定和持續交付去發力,針對廠商的需求供應鏈進行體系化的支撐。”

    另一方面,一些電子元器件平臺除了幫助上下游進行尋貨之外,也拓展了生產端的一些服務。例如 PCB 板制造,設立 SMT 工廠等,他們希望用一站式的服務模式,幫助整個行業降本增效。

    產業互聯網對電子元器件行業最大的影響,是重構生產和供應鏈,從而提升效率。本質的不同在于,產業互聯網走的是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能夠把產業鏈效率從傳統方式的 30%提升到 70%。需要說明的是,電商并不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制造端的提升才是重點發力的方向,真正創造行業價值和用戶價值。

    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提升,需要依靠強大的數字化供應鏈。因為采購周期和采購量都不確定,通過幾家供應商去做,眾多供應商的服務重視度不高,不是優先級的客戶,肯定也不會優先供應。??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講,我建議廠商通過一家核心供應商去解決所有問題。制造商??尤其是在這種研發或市場階段的產品,??本身就需要快速去研發上市,如果供應鏈不能很好的支持,就會遇到很多困難。”華秋電子副總經理江良華說。

    “芯片荒”的眾生相背后是一場殘酷的風雨,丘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問題在于,誰能突出重圍?

    目前,年營收 10 億級的本土元器件電商平臺僅兩家,未來角逐仍然聚焦于商業模式、運營成本及規模效應、技術支持、供應鏈管理能力,本土能否誕生Arrow Electronic和Avnet,還有待時間檢驗。

    本文為@億邦動力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億邦動力億邦動力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1-03-24 19:50
    下一篇 2021-03-29 10:16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運營喵VIP會員,暢學全部課程,點擊查看 >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