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個人IP,就是個人品牌、個人影響力、個人形象的外在展現;而企業IP則高度概括了企業的核心優勢,代表了企業形象和競爭力。無論是個人IP還是企業IP,其搭建對于個人和企業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本文作者通過復盤其運營視頻號的經驗,為我們總結了個人IP和企業IP的框架思維。
客套話不多說,作為一直扎根在新媒體的運營老油條,從20年尾開始接觸涉及視頻號,之前一直在做bi站和快抖系,視頻號作為一種新的短視頻平臺,到底能給我們個人和企業帶來什么利好和價值?
我根據這幾個月的實戰經驗分享一下個人IP和企業IP怎么搭框架,還有對網上大家一直在說的優質內容,到底什么東西算優質?結尾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暴力運營的案例。
我是作為乙方給甲方做這個號,目前兩個號認證都在3個月內破w了,各項數據也都還行(遺憾的是不能截圖,甲方不讓hhh),算是完成關鍵運營指標了。才拿點時間跟大家分享,請多提建議。
由于是社交屬性,所以視頻號是非常重IP性質,可以說是內容可以不那么垂直,但IP人設一定要垂直。
作為個人的自媒體性質和企業的新媒體性質有不一樣,作為運營要規劃,就一定要弄明白,我們是在為自己做,還是在為企業做?要事先預想好整體的框架來,有了內容sop,前期啟動期就可以完成內容制作方向的80%的工作。
一、個人IP框架思維分享
1. 定位
自己擅長什么或者想表達什么,簡單的例子:就是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會樂器,能給別人帶來音樂享受;會畫畫,能給別人帶來視覺享受;會木工,能給別人帶來精巧的器物。
當然,還有很多像我一樣每天上班下班兩點一線,唯一愛好上上網,看看書(老宅男了),這樣的我們看似每天生活節奏都差不多哈,那么我們可以開始想,自己的工作專業是不是別人興趣的,自己的生活內容可不可以分享,大家會不會覺得有趣之類的。
然后找,找自己愿意或者能堅持記錄的是什么?哪些東西是自己有,別人也想看的?(別瞎想,要健康)
從實際出發,個人IP因為缺少團隊的背后支持,所有內容包括剪輯素材發布運營都是只能自己來,鑒于目前的視頻號在后臺算法和整個社交邏輯并沒有貼別成熟,所以會導致其中有一些同樣內容的視頻用同樣的運營手法發在不同的賬號上有不同的效果,大家要留意試錯。
有些人同時操作多個賬號(非營銷號),成功1-2個,數據的反饋還是不錯的;有些人一次就成功了,它一定是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們開始做號的時候,遇到了困難,不要灰心,再多試試別的風格,堅持,別請求放棄。
2. 對標
有沒有和自己想做的內容有同樣方向的優質賬號,因為視頻號還處在早期,很多功能和邏輯沒有那么完善,再加一點點運氣的成分在里面來綜合考慮的話。
有時候不一定能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心里預期的優質賬號,很正常。我在做房地產賬號的時候,很多就是發內容沒有運營;有運營但沒有抓住內容等賬號比比皆是,也試過錯。
剛開始是對著榜單表來找對標號,由于之前受抖音的內容邏輯太多,在針對房地廠行業的內容上面過多的賣弄技巧。
前期投入的人力財力也比較大,但結果的反饋就是數據不行,最后決定還是不想把視頻號做成宣傳片,從創意入手,做一些又能體現甲方優勢,又能讓看視頻號的合適潛在客戶人群接受,還要有創意,有意思。
從細節入手,放棄展現樓市的框架,把鏡頭探索到細節處、花花草草、基礎設備、周邊環境、人來人往等,用故事線滿足小鏡頭,一點點揭開大框架。
所以很多朋友喜歡先找對標賬號,但目前我在實操后發現,參考意義不大,人家的表現方式,自己不一定適應,人家的做號初衷跟你也不一樣,而且容易把自己裝進別人的邏輯框架內,被局限。
因為視頻號的更新頻率可能要比其它短視頻平臺更多,從一個長遠的角度看,一定要走自己有興趣的,擅長的,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起號,最少在日復一日的更新里,不會讓自己感覺的心累和無趣。
變不變現的開始也不要考慮,因為是個人IP,讓自己的特質展現在別人的視野中,讓大家記住,從而認識你是這樣的IP,看到你就知道你和什么有關,你是哪些領域的代表等等,與其尋找對標賬號,不如想辦法讓自己變成別人的對標賬號。
3. 拆解
精細化拆解目標,把內容裝進去。包括:名稱、頭像、風格、開頭、結尾及數據分析工具的準備,細化就是選題、標簽、拍攝手法、音樂、市場、目標人群、整體視覺效果、視頻封面、結尾等等全部拆解開,為之后的內容sop做關聯和帶入長尾效應,這里就不贅述,很多都干著干著就了解的,實踐中調整。
4. 內容sop
內容模型搭的好,為后期省勁。
之前讀過樊登老師講的《瘋狂傳播》,其中有一個點很實用,就是在我們的制作內容和策劃運營時候,要在內容重體現“啊哈時刻”,短視頻很短,不僅要考慮什么內容會讓用戶看完,還要考慮怎么讓用戶在短時間內記住我們,從而專門做一些在用戶觀看和感受的時候感覺到“有點意思”。
比如:就拿樊登老師的app來說,從傳統的讀書,變成了聽書,這很正常,因為亞馬遜也有聽書功能,但它是重復內容,把看變成聽而已。
那么這里的“啊哈時刻”就是他把自己看過這些書的內容,用自己的總結和感受,在短時間內匯聚精華講解出來,這就讓我感覺有點意思,節省時間,上班的路上就能學到東西。
除了設計這個“啊哈時刻”,我們在對內容的設計其實沒有必要固定創作格式,越簡單的模式,空間越大。
比如一個號主就是做吃喝玩樂的,那么他主要的表達就是探店、體驗、講解、分享。去哪,不用固定,怎么吃怎么玩,不用固定,只要固定他到了內容的某個環節,需要表達感受,表示建議即可。
畢竟,視頻號的內容要“避免自嗨內容”,也不要過分追求“分析別人想看什么我就做什么”,最好的結合應該是“找一部分人想看的哪些內容正好是自己擅長的,喜歡的”,帶著利他思維去表現個人主張,才是個人IP的核心邏輯
5. 調性
前期,以“社交圈層內,別人想看什么內容我做什么內容”,偏利他思維,別人為什么會自發關注,點贊,評論,無非兩個原因。
- 人情世故:認識的人熟,礙于面子和人情,一般都會點點贊什么的,但絕不會持久;
- 內容本身:吸引到他,正好是他關注的,或者對他有用的內容,會讓人持續看完。
這里,留意一個點,內容本身去吸引一個人簡單,但吸引一群人的話,難度就上來了,所以前期個人建議不要想著特立獨行,說小眾話題,先借熱點或者借大話題去走,因為你IP印像并不鞏固。
所以剛開始,我們說的內容比IP自己更容易吸引別人;起量后,再把重心調整成IP自己。
二、企業IP框架思維分享
這部分就感覺自己比較擅長了,說難聽點就是結果說話。我們面對企業做號需求的時候,前期的準備工作也許會比制作內容的全部工作量還要復雜。
因為企業做視頻號無非一個目的,品牌宣傳+社群轉化,那么作為我就不可能僅僅只做視頻號這一種方式。
比如要考慮整個微信生態框架,視頻號(包括直播)、小程序、公眾號、社群等多角運營,也許還要別的新媒體渠道、快抖、B站等短視頻,搜索端的官方背書和軟文種草等,平臺的整體運營和品牌推廣等,我們都要考慮進去。
畢竟,我們做這些運營是為了讓把公域流量變成自己的私域,線上轉化,實現效益,把牌子打出去。
做企業IP,非一人之力就可,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從視頻號這么一個想用私域撬開公域的內容平臺,除了考慮賬號本身,也要考慮借用外勢推力。
本文為@運營喵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