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做新媒體已經八年了,前3年是幫公司做,后5年是自己創業做。我有10條經驗,送給新媒體運營和創業者。做好這些,絕對是合格的新媒體人了。
1. 賬號的高度,深度,寬度
高度包括但不僅限于:
1)整個新媒體行業早就處于紅海,你的目標人群是否足夠大?
2)你的行業是否發展得很好,或者未來兩三年內會發展得很好?
3)你的企業/你目前還適合做公眾號嗎?
4)能否把內容同步到多個平臺分發?
5)能否從新媒體行業成功跨界到其他行業?
6)能否探索出全新的商業變現模式?
7)能否布局微信矩陣,搶占你所在市場,形成一條產業鏈,打造出品牌。
深度包括但不僅限于:
1)在內容同質化的今天,要專業/職業生產內容,專注于內容創業
2)有獨立深刻的觀點,有影響廣泛的內容,有趣可看的內容,形成競爭優勢。從而對市場、對社會、對大眾產生益處
3)能否擊敗競爭對手?成為自己所處領域中的獨角獸?能否顛覆自己的行業?
寬度包括但不僅限于
1)對市場上所有競品進行分析,揚長避短,汲取對方優秀的地方。
2)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能否合作,共享資源,一起漲粉及變現?
3)能否和同行合作?能否跨領域合作?甚至跨界合作?
2. 關于社群運營
1)社群應該由一種金字塔模式構成(從左到右):愿景、KOL、宣言、項目/服務/產品/活動、核心成員、基層粉絲、目標用戶等環節構成
2)社群應該是付費制度,是個小圈子,過濾掉圈外的人,付費后每個人才會珍惜這個群,促進活躍度
3)為你的社群賦予:資源、金錢、興趣、合作、價值等成員們的共同愿景,才能促使社群持續不斷發展
3. 用戶喜歡什么?
用戶喜歡什么并付款,不僅僅是“用戶需求”那么簡單。
1)首先要分析:強需求還是弱需求?
2)其次要分析:高頻率還是低頻率?
3)最后要分析:高消費還是低消費?
例如“學習新媒體運營”這件事,對于大多數新媒體人而言:
1)它是中等需求(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自我摸索中,不主動學習)
2)它是高頻率(主動學習的人,是經常看干貨,看新媒體資訊的)
3)它是低消費(除去老板、高層管理和高收入人群,絕大多數人不會花數千元上一堂課,頂多花個小幾百元)
所以如果賣課程,賣幾十元-小幾百元的課,會賣的很好。因為根據用戶調查,60%的新媒體運營月薪低于6000元。
接著再考慮到場景環境,比較的方式是以——線上教學形式講課。
4.?關于轉化率
1)蹭熱點的文章。閱讀量較高,轉發量高,但粉絲轉化率低。
2)干貨型的文章。閱讀量較低,轉化量低,但粉絲轉化率高。
5.?自媒體人的身份
1)如果是草根自媒體人,沒有社會知名度,不是名校畢業,不是出自知名公司。文章寫的好,在微信這個圈子里,剛開始可能很難被人轉發。
2)解決方法就是給自己貼標簽,多找渠道推廣,多和同階層自媒體人合作,多曝光自己的品牌,同時踏踏實實寫文章,做粉絲量。
6.?避免標題自嗨
在標題里加上“你”,意味著我在跟你(粉絲)說話,會引起粉絲的興趣。同時粉絲看標題的時間將被延長,從而提高打開率。
但應該慎用,因為帶有主觀意識,內容質量不高會適得其反,導致粉絲取消關注。
7.?關于商業變現
1)最簡單的變現方式是——流量廣告
也就是你的閱讀量/播放量越高,收益就越多。在公眾號平臺,每萬閱讀,可以達到百元收益。在頭條系平臺,每千萬閱讀,大約數千元收益。
2)高收益的變現方式是——商品變現
也就是要做精準粉絲,通過產品/服務/項目賺粉絲的錢,商城是必須要做的,同時要彰顯你的品牌價值,價格優勢,產品優勢。
3)最快速的變現方式是——融資
不過emmm,99%的新媒體團隊都無法獲得融資
8.?團隊要考核
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團隊,應該淘汰KPI考核標準,鼓勵KOI考核標準,即——投資回報率。
從商業運作的角度判斷:通過某個商品,由用戶的購買力+購買頻率(短期內或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決定,計算每個粉絲的回報率。減去商品成本、減去粉絲成本,減去推廣費用,減去員工費用,減去各類稅費。
具有人格魅力的自媒體,將無形中提高用戶的購買力+購買頻率,商品的價值。即——粉絲買你的商品,可能是因為認可你。
9.?地域類型賬號運營
1)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信息如何生產?
我建議找其他城市的地域類大號負責人交流,付費購買對方的運營方案,或者上對方的課程。
2)而粉絲價值是非常低的,變現方式是:
創建縣級市公眾號,再迅速創建周邊縣級市公眾號+地級市公眾號,從而構建城市級微信矩陣。
從而和當地政府、當地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當地消費高頻率高的機構尋求項目合作,而非簡單的流量變現。
10.?團隊要考核用戶思維
站在用戶角度思考運營方向,就拿公眾號的ID來講。
1)如果你的目標人群很廣泛,不能設置英文名的ID,你以為很有逼格,實則不然。要設置全拼拼音,因為大多數人習慣輸入拼音,用戶越容易理解越好。
2)字符不能太長,越短越好,用戶輸入越快,越方便越好。
3)ID里不能帶符號,否則就是主動給用戶造成輸入障礙。
本文為@運營公舉小磊磊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