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五年了,我是怎么把公眾號做得沒人看的?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公眾號成為許多人展示自我和分享觀點的平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本文的作者通過回顧自己數年來的公眾號運營經歷,坦誠地分享了自己在內容創作、粉絲運營和平臺規則適應等方面走過的彎路。

    五年了,我是怎么把公眾號做得沒人看的?

    時間的齒輪倒回到5年前。

    其實,第一步就錯了。

    正如現在很多入局做公眾號的新手,像一個沒頭蒼蠅一樣的亂撞。以為自己會寫點東西,各位都要去看,從第一步的想公眾號名字這一步來說,我壓根就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也就從名字的奠基開始,就已經陷入到了“自嗨式寫作”的怪圈里,沒能出來。

    第一步,就錯了

    我剛開始的公眾號名字,四個字,三個生僻字。擺明了就是不像讓人看懂,讓人讀到,讓人關注,天天求著關注,閱讀,到頭來,其實就是我自己在封鎖、限定了讀者范圍、粉絲圈子。自己寫了三個月,只有36個關注。然后是天天個位數的瀏覽量,原來,我寫的都是垃圾,這么沒用啊。是啊,既然沒用,那每個人時間都挺忙的,誰有閑工夫,去看呢?

    以價值取向來看,沒用的東西,誰會去看呢?

    時間到了半年后,更名。

    那時候,還以為改了名字,就會被很多人搜索到、看到。但現實的打擊依然很大。自然,還是敗在了名稱上面。“墨漣天一”,讀者看到這個名字以后,也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寫什么的。

    多年后,依然也有很多人問我,你當初為什么要做公眾號?

    我說,因為想和這個世界聊聊天,寫點東西,證明自己曾在這個世界存在過。

    我說,因為喜歡,因為愛好。

    不過這一路走來,很多時候,都是我想寫什么,并不曾考慮過,讀者想看什么。

    公眾號的名稱很重要,第一眼就要知道它是做什么的。

    公眾號簡介,是對公眾號名稱的補充。

    那么,公眾號名稱叫什么,這就又要回答三個靈魂問題。

    1. 我是誰

    要回答的是,“我”為什么要做公眾號?

    我呢,剛開始,是不想那么多,先申請下來再說。即使沒有人看,即使只有我一個人看,也沒有什么關系,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還有一個人在等待著固定時間點的更新,那我都會堅持下去。

    不過對于新人來說,我不建議,在沒用考慮清楚之前,就去申請公眾號。

    先寫大眾喜歡的,逐漸過渡到小眾的。這個路是對的,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是以小眾起步,直到如今,依然還是小眾。

    2. 我從哪里來

    要回答的是你有沒用足夠的能力,滿足日更,不斷提供有效、有用、持續價值的能力。

    長圖文,是公眾號傳統圖文的優勢。但碎片化閱讀,短視頻的興起,對長圖文來說,又具有著一定的沖擊。對于自媒體人來說,就要不斷培養網感,不斷接受新事物、新規則、新途徑,新方式、新工具,不斷適應碎片化閱讀的大勢所趨。

    順應大勢,則事半功倍。逆流而上,則會非常累。

    是否有用、有價值,并不是由自己去判斷。

    而是,由平臺、由算法、由機制去判定。

    以公眾號來說,就是完讀率、點贊、分享、再看、收藏、留言互動、打賞,等等。

    五年前,我認為,全靠一支筆去寫就可以。但這遠遠不夠,不以讀者為核心的寫作,那就是自嗨式的自娛自樂。?以為堅持了很久,寫了幾百萬字,那只不過是自我感動。

    不過,我不會否定,這五年來的堅持、努力、認知、種種嘗試,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只會是不斷嘗試、優化。

    除了廣泛的閱讀、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嘗試、不斷的改變下,提高自身價值的能力之外,讓大多數人認可持續原創的能力,持續傳播價值的可能性;還要懂得,順應規則、懂得規則、利用規則。

    3. 我要到哪里去

    要到哪里去,回答的是,做公眾號的目標是什么?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個人ip也好,流量變現也好。最關鍵的是,要認清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做公眾號,是寫給誰看的。

    是寫給自己看的,那就不必在意有沒有人看。

    寫給讀者看的,那就要精準分析讀者的需求,他們想看什么,那就寫什么。

    送你三千萬

    1. 千萬不要互關

    時間是在 2020 年下半年了,我自己正一個人玩著公眾號,偶爾也在簡書上更新文章。結果忽然遇見一人,說:看你寫的不錯,也在做公眾號,互關一下怎么樣?。然后,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口,走上了互關之路。在那半個月,粉絲數增長到了 500,剛好夠開流量主。

    剛剛嘗到互關甜頭的我,又進了一些互關車隊的群,粉絲再一次上到了 1000+。然后又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提示“你的關注已上限”,不能再關注其他公眾號了。

    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才明白,互關這條路對于個人而言,是有盡頭的,且不是正道。除了關注上限這個提示之外,緊接著就再嘗惡果。

    雖然看著關注的體量逐漸變大,但我明白這其中的水分。粉絲群體不精準,非自然流量帶來的粉絲,間接導致的第一個惡果就是公眾號打開率極差,公眾號粉絲閱讀數據極低,長時間徘徊在 50-100 平均瀏覽量,直到現在。從而也就導致了文章不被推薦,無法帶來閱讀量高,轉化率高的良性循環。

    非精準粉絲帶來的第二個惡果就是:被粉絲體量虛高的假象所迷惑,看似 780 篇我自認為寫的不算差的文章,始終都沒有被精準的粉絲群體(非粉絲群體)看到,間接的也導致了,被系統機制定義為,非優質文章,無利他價值。直接反映在數據上就是,低點贊、低分享、低收藏。所謂的“抱團取暖”,其實就是“互相拉垮”。

    最近在某自媒體交流群聽到的一句話,很經典:強者互相成長,弱者互相拉垮。大佬們低頭掙錢,小白各種海吹。還以為很行的樣子。

    被系統機制判定為,“垃圾”。好吧,那我認了,這 780 篇文章,都是垃圾。諸位,不想看的,就取關吧。那我也不奉陪了。

    因此,要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從這篇文章開始,覺得寫的差的,那就取關吧,覺得還行,有點用,那就再留著。想看的時候,就看看。

    對于做公眾號的新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千萬不要互關,多重視自然流量帶來的粉絲。

    2. 千萬要做垂直領域

    五年了,粉絲來源是寬泛的。我的文章本身也是寬泛的。歷史、小說、詩歌、散文、觀點,公眾號運營,等文章都寫過。從而也就讓我的文章就是一個大雜燴,什么都有。成長經歷也好,故事小說也罷,誰管你成長了什么鬼呢。

    總之,這五年,我的公眾號差不離也都已經殘廢了。領域不垂直,文章多點開花,粉絲不精準。對于新人來講,就要在剛開始就要確定自己的領域,垂直專注于一個領域,并在這個領域里深耕。

    既要低頭趕路,又要抬頭看天。方向錯了,你的堅持,就是南轅北轍。方向錯了,你的堅持,就是偏執。方向錯了,你的堅持就是自我感動。

    正好,最近我的公眾號正好處在低推薦,流量停滯期。那我也就一方面反思來時的路,另一方面,強制改標簽,寫上一個月的《我是怎么把公眾號做的沒人看》的系列文章。

    3. 心態千萬不能崩

    做公眾號的人,太容易被數據起伏影響心情了。高瀏覽量的時候,會高興得不行,仿佛要上天。低瀏覽量的時候,心情差的不行,仿佛,寫啥都不行,從而陷入了自我懷疑。

    難道,我寫得就這么垃圾?

    難道,我寫得真這么差?

    難道,又成了平臺的“棄子”?

    數據焦慮這個事情,我已經看得很開了。隨意吧,想看就看,不想看也不強求。隨意就好。假如是自己的原因,那就去不斷調整,改變就好,順應平臺規則,順應推薦機制就好。

    對于很多新人來說,心態不好,真的很容易被潑天的流量和突然的斷流影響心態,從而,認為“這條路不適合我”,然后,放棄。

    怎么說呢,我都這樣的情形五年了。破局之路一直在嘗試,這兩個月來,也有幾篇 10 萬+,但真的差太多了。心態早已經鍛煉地異于常人。也如前文所提,做公眾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寫給自己看的,還是寫給別人看的。是寫“我想看的,我能寫的”,還是寫“讀者想看的”。

    這三千萬,與很多一同做公眾號的同道們共勉。這三千萬,都是經驗之談,曾走過的坑。反面教材就在這里,能陪著這個“殘廢品”繼續前行的那就接著看下去,走下去。中途想走了,那還是那句話:“取關吧”。

    我聽平臺說要寫優質的,現在默默地含淚自己看

    2024 年公眾號推薦機制的改動,就需要去順應平臺的規則,去寫有受眾群體的文章。而不是,自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后面的,依然是經驗之談,從,封面,標題,摘要,三個層面來說。

    都知道,在公眾號打開率本就不高的 2024 年。封面圖、標題、摘要,影響公眾號打開率的三大核心要素,則至關重要。但,2020 年到 2023 年,我是怎么做的?

    1. 先聊標題

    回頭看我以前的文章標題,我自己都沒有想打開的想法。標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太文藝范。不知所云,看了標題也不知道文章內容是什么,要寫什么,表達的觀點是什么?那自己都不知寫的是什么,試問,讀者就真的想看這些內容嗎?

    那標題要怎么優化?特別是在摒棄“標題黨”的情況下,要怎么做?

    核心就是,關鍵詞、能夠直擊痛點,有想看下去的欲望。要么,是掙錢,要么是減肥,要么是健康養生,要么是新聞熱點,等等。先拋出問題,再寫解決方法,要有的放矢。問題是引子,方法是繼續讀下去的欲望。

    標題,就是要么直奔主題,只看了標題就知道內容是和什么有關系。比如說,“五年了,我是怎么把公眾號做的沒人看的?”看似是寫反思的路,實際上是在應該怎么避開走過的坑。疑問句,會更顯得有吸引力。

    第一人稱表達,則更顯得真實。當然,本身就是真實的。不信你看,可不就是每天 40-50 的閱讀流量。(如果這篇文章被推薦,那是系統在打我臉,不能證明公眾號整體瀏覽量。)反面教材,就在眼前,2024 年還在做公眾號的新人們,就火速避坑。

    2. 再聊封面圖

    封面圖,我的公眾號封面圖,其實也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常常在讀我文章的人,應該看到,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圖片。圖片選擇,應該和內容本身相關。特別是封面圖,更是決定是否打開的門面擔當之一。以前呢,封面圖就是隨便找的,看著還行,也就用了,不管它是否和文章本身相關。

    不過現在的訂閱模式,有時候大圖顯示,有時小圖顯示的,對于如何選擇封面圖,也是一個挑戰。

    3. 接著再聊摘要

    作為影響公眾號打卡率的三大門戶之一的摘要,也是很多人會顧慮的。我就是忽略的其中一個。

    長時間寫如題,見下文等。這些是不應該的。摘要,顧名思義,是全文的文眼。是對標題的補充,對全文內容的提煉。不宜過長,15 以內字即可。

    打卡率這個問題,影響打開率的這三個要素,雖然我 在此處提到,但標題具體怎么起,摘要怎么寫,封面圖怎么選,需要不斷嘗試,優化,核心點是“尋找痛點”。以前說,內容為王,后來以為流量為王,在現在,我的觀點再次回到內容為王。沒有內容的文章,非優質的文章,沒有人情味兒的文章,看著呆板的文章,就不應該充斥平臺。

    文章優質不優質,誰說了算?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高考。高考的分數線,就是衡量你學習水平的一個基準線。盡管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公平,但總體上相對來說,還是公平的。做公眾號,也同樣有一條基準線。那就是,打開率、完讀率、點贊率、收藏率、分享率、閱讀數,等直觀體現出來的指標。

    這是一條硬性指標,文章寫出來以后,有用還是沒沒用,不是作者說了算,而是這些冷冰冰數據說了算。盡管,我很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這就是平臺的規則、機制,算法。

    花費兩個多小時寫的文章,結果“沒人看”,那這不是很尷尬?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公眾號在本質上并不存在限流的說法,只是因為對應的那篇文章,并沒有推送給合適的人群。

    這五年來,誰看我的文章最多,分享的最多,點贊的最多,再看的最多,看到后臺數據以后,發現這三個數據的第一名,都是我自己。也真應了那句話,我是將文章寫給自己來看。

    似乎我寫公眾號就是在玩呢,寫得太雜了,太亂了,也沒有關鍵詞。回過頭一看,是啊,的確一直以來都是以玩的心態來做公眾號。

    這幾年里,原創文章的閱讀量一直以來平平無奇,偶爾有幾篇破千瀏覽量的文章,有好的時候,也有差的時候。像數據焦慮件事也經歷過,但也都習以為常了。

    像對于公眾號閱讀、點贊、分享這些公眾號和核心數據上,我都做過哪些不該做的事情?或者說,那些曾經走過的坑。

    1. 星標接龍

    玩法模式:一群人互關后,然后星標,每天群里接龍打卡互閱。

    這種模式,雖然看似是增加了瀏覽量,但對于做公眾號的人來說,這在本質上是虛高的閱讀數,只是一種“自我安慰”,所以說看似是“抱團取暖”,實質上卻是虛高下的自我滿足。

    2. 接龍閱讀

    玩法模式:和互關類似,接龍閱讀報數。(任務制)

    這種模式,總體上也都是非自然流量,也非精準讀者,單純的任務式派發,純人為的操作方式,自己會很累,同時看到的就還是并不可觀的文章瀏覽量。

    3. 紅包閱讀

    玩法模式:群分享后,紅包報數,紅包分享,按照紅包任務指定閱讀、點贊、分享等。

    上述三類模式,都屬于人為干預的流派。雖然能夠在一個時間里,看到看似虛高的數字,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壓根兒不是這么回事,因為文章的閱讀非精準粉絲群體。你看到的文章,只是推薦給你看到的文章。而未必就是你想看的,需要看的文章。

    數據最能夠反映真實的一面,真正的運營不是累死的自己到處分享,求關注,求閱讀,求分享。也不是紅包式的,為了讓你打開看看文章,還得發紅包求你打開。

    4. 文章沒人看怎么辦?

    文章沒人看,那就反思自己。真正好的、有價值,有用的文章,都不是求來的數據。文章質量的好壞,并不應該以這些“閱讀,點贊、在看、分享、收藏”的硬性指標去衡量,也正如高考分數線一般,這就是一個一個篩選優劣的一條線。公眾號做的成功與否,閱讀數、在看數、分享數、收藏數,就是一條鐵的衡量的標準。

    正如電視劇“繁花”里的一句話,“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是你自己”。

    文章寫好以后,就交給了這個判定機制了,文章好壞,優劣,誰說了算?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算法說了算,是機制說了算。

    但在本質上,是在讀的各位說了算。

    日更,到底有沒有必要?

    做公眾號 4 年多,日更,到底有沒有必要?

    自己的原創文章,又有沒有必要一直寫下去。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明白,到底為什么要做公眾號,做公眾號的目的又是什么?

    “五年浮沉,勿忘初心”

    我呢,是為什么要做公眾號呢?想和這個世界聊聊天,想寫寫自己的認識、見解、思考。說到底,多少人看,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不能荒廢了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在做公眾號的這個圈子里,總有急功近利者,也總有半途而廢者,有動輒斷更一年半載者,也有日更百余條者。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了,為何而寫,為何而作?

    用一句傳統的話來說,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寫自己擅長寫的,寫讀者喜歡看的,既不是閉門造車,也不能迎合低級需求。流量,是一把雙刃劍。文章好壞,不能也不該由流量左右,也只有自己能夠讀懂看破這個世道,也才能夠在眾多的信息流中勝出。

    若說寫文章,不是為掙錢而寫,那也不現實。人生于世,柴米油鹽。作家,不是脫離于社會群體而存在的,也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故,也就有了那一句“小說,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初心不失,依然抱筆而生。執筆述心,執筆載道的大道理其實也寫過很多次,但回到本質,卻也是執筆載志,執筆謀生。

    “日更,寫什么,才不是感動自己”

    公眾號的推薦機制這個個問題,有時挺無奈的,我關注的哪方面多了,它推薦的都是這樣一方面的。這不,最近就推薦了很多寫日更的文章。

    對于日更,我是這么看的:

    2020 年上半年的前 3 個月,因為剛剛注冊公眾號。可能是一時間的心血來潮,也可能是還有一口氣在,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思也寫了很久。

    接著,一方面忙畢業論文的緣故,另一方面也面臨畢業季的前路,就又斷更了三個月。到了 2020 年的下半年,又開始了寫下去的沖勁兒。但依然不溫不火,前面幾篇文章,也提到了那段時間走的彎路。

    后來 2021 年一整年,就是為了看看新榜給我一個年度日更多少篇的評價,卯足了勁,差不多全年不曾停更。但 2021 年底,新榜不做這評價總結了。這口氣,也就泄了。

    斷更半年。接著又是春天更新頻繁一些,到了下半年,就又不想寫了。陸陸續續,持續到了現在。

    也一直以來,都堅持著一個觀點:堅持寫文章這件事兒,是一個習慣,而不是任務。是一種放松的方式,而不是硬逼著自己的完成任務。

    現在啊,時代變了。寫文章,也不一定要自己去寫,突然間出來了很多 ai 文章。老牌作家們,對 ai 文章是嗤之以鼻的,當然我也是。ai 文章,就是由沒有感情的文字堆砌而成的,缺少了人的思考,人的思想。

    對于更新文章來說,是我陷入到了一個怪圈里,以為只有自己寫好的原創文章,才值得發出來。但這只是我自認為的,未必就是讀者們想看到的,所以,我也依然在做著不同層面的嘗試、改變。要做到不是本心,又要做到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

    我呢,日更隨心,斷更也隨心。

    按我自己的想法是:我想寫就寫,不想寫不寫,又能奈我何?

    那按照主流的觀點又是什么呢?日更,到底有沒有必要?

    日更: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重要。

    日更:

    1. 是讓讀者保持閱讀習慣,不打開看看,就感覺一天缺點啥,就像少頓飯一樣。
    2. 鍛煉自己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寫文章的邏輯思維,問題導向,結果思維。(僅僅指的是個人原創文章,AI 文章除外。)
    3. 互聯網的記憶是短暫的、順時的,你停下來了,過不了多久就被遺忘了。

    本文為@郭靜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1)
    郭靜的頭像郭靜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5-06-18 11:54
    下一篇 2025-06-19 11:47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VIP會員暢學全站課程,點擊查看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