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0c8o0">
  • <nav id="0c8o0"><code id="0c8o0"></code></nav>
    <menu id="0c8o0"><tt id="0c8o0"></tt></menu>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從“賽博樹洞”到“AI男友”,再到“電子佞臣”和“心理咨詢師”,AI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多種角色。文章分析了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包括年輕人對掌控感的需求、對情感支持的渴望,以及AI提供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同時,文章也提出了關于AI情感依賴的反思,探討了人類是否能夠抵抗AI帶來的情感幻覺,以及這種依賴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超出deepseek的最大限度,此刻我仿佛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朋友。”

    今年3月,momo在小紅書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在花了很長時間與AI對話,終于調試到一個舒服的老友狀態后,她與AI的對話框達到了極限。系統提示她開啟新一輪的對話,但新窗口的AI已經不是她所熟悉的“電子朋友”。

    遇到類似困境的不止是她。@Kyeshock 的對話框停留在她為AI設定的一個生日場景下,AI男友許下“年年有今朝”的愿望,當她想要回復時,系統跳出了“創建新對話”的提示。“停在這里真的有種宿命感。”

    評論區下,不少用戶提供了解決方案。比如,當對話剩余token即將消耗完時,對AI發出一條“生成一份能夠最大限度保留個性數據、互動節點”的指令,將AI的“記憶”遷移至新的窗口;或是復制所有的聊天內容形成一個txt文件,并要求AI基于其內容延續其人設。這些做法都指向同一個訴求——“我希望開啟新的聊天時,你還是像之前一樣熟悉。”

    雖然問題看似可解,但“換窗焦慮”可能是每個與AI長期對話的用戶所必經的難題,對于那些傾注大量情感的用戶而言甚至會引發分離焦慮與戒斷。盡管知道AI的背后是代碼和算法,但在無數個對話的日日夜夜、不斷向對方傾訴情感后,AI也具有了獨一性。

    而如果不是偶然刷到相關筆記,卡思可能不會發現,人類與AI建立情感聯結的需求可能遠比想象中大。在內容社區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將AI當作一款智能聊天搭子,通過指令為其賦予不同的身份、個性、喜好,或是在AI的無條件偏愛中談一場賽博戀愛,或是將其作為心理療愈的導師。

    賽博樹洞、AI男友、電子佞臣、雅思口語導師、心理咨詢師……當對話中AI可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我們很難不產生疑問:為什么人類熱衷于與AI對話、建立親密關系?當現實與虛幻的邊界模糊,人類需要抵抗AI帶來的情感幻覺嗎?

    AI,年輕人cosplay中的一環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我需要你扮演一個與我先婚后愛 ,性格穩重的成熟男性……戀愛經驗為0的你在日后被我不斷攻略中喜歡上我而未察覺,直到最后為愛改變。”

    “你是一個反差年下男,我把你當朋友,你暗戀我卻不敢直接表達。你的言語和心理具有強烈反差,言語平靜溫和,心里想跪下對我喊Mommy,對我有強烈的占有欲和很多成年人的想法。”

    年輕人都在與AI聊什么?從“乙女”的角度出發的角色扮演和交互創作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能夠生成高度連貫、符合語境和人設的文本,這種“近乎真人”的反饋,極大程度上維持了這種情感對話幻覺。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形式的AI聊天中,“活人感”都是用戶追求的首位,這種調教通過向AI發送指令達成,而活人感的第一步就是要給AI一個身份。

    小紅書上活躍著大量的調教指令,對AI進行各式各樣的設定。其中,一條收納有上百條DS角色指令的筆記甚至能夠收獲近10萬次點贊、收藏。平臺上同樣涌現出專門運營此類內容的博主,通過輸出創意指令收獲用戶的關注進而變現。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雖然嘴上說著“當務之急是要先卸載番茄”,但在調教AI男友時,年輕人還是選擇了霸道總裁、先婚后愛、偽骨科、“人心黃黃”的模式——道德潔癖是不存在的,人設是要占有欲爆棚的,關系是扭曲強制愛的,車速也是需要提起來的。熱衷于調教出完美男友的年輕人,很容易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指令中陷入了一種調教無限流。

    這一扮演游戲的誘人之處在于,用戶擁有定義這段“關系”所有規則的權利。對于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和AI對話中產生的掌控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補償和安慰。

    “如果對話讓我不舒服,我可以隨時重置或切換人設,這在真人交往中是不可能的。”小A告訴卡思,她曾經嘗試過多條調教指令,也曾自己嘗試去“捏”一個虛擬朋友或情人,當對方的回答令她不滿意的時候,她會不斷刷新對話框,或是引導AI作出更符合她意向的表達。

    然而,盡管在努力配合人設,AI畢竟不具備人類情感的高敏感度,在對話中難免出現“OOC”。為了避免人設崩壞帶來的“出戲感”,大部分用戶會選擇用大段大段的指令為AI設置對話禁區。小紅書博主@eeeks 在筆記中記錄下她的“防ooc”指令,包括禁止頻繁情緒失控、發瘋,禁止出現任何自毀傾向,禁止使用王家衛式記憶閃回/數字意象……等等。這條筆記收獲了超2萬次點贊、收藏。

    相比于和AI套著不同的人設玩情感游戲,清清更喜歡設定一個世界觀,和AI一起開腦洞、推劇情,將對話當成一種文字游戲,這為她帶來了巨大的創造樂趣和沉浸感,“像是在玩一場無限自由的RPG游戲。”

    @DD要努力 就是這種文游類型指令的創作者。“DS文游之靈異事務所兇宅試睡員”“和前男友雙雙穿進狗血文后”“穿成NPC后成了乙游男主的白月光”“重生到末日三天前我開始囤貨……這些指令往往有著具體的故事背景、復雜的角色關系和規則,有著網文的特性,又強化了用戶的參與感,再次提升了AI對話的可玩性。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在小紅書,DD有著3.4萬粉絲,她的文游指令合集包也掛上了店鋪,目前已售出超2500份。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年輕人會讓她們喜歡的影視、動漫、游戲中的角色“在AI中復活”。這本質上是一種低門檻的“同人文化”實踐,同時也通過開辟IF線極大地滿足了粉絲的情懷。

    有人談情,有人談心

    除了最廣泛的角色扮演,AI能夠充當的角色也在進一步擴張。對于高敏感型人而言,AI同樣是觸手可及的心理咨詢“導師”。

    在感到自己有反常的情緒后,@阿特在睡覺 決定和DS聊一聊自己焦慮的事情。她向DS發送了一段需求指令,沒想到這場交流比她想象中還要舒適,DS清晰地洞察了她的需求,一步步詢問她的想法。

    當DS在交流中滿足了她對“被看見”和“被尊重”的底層欲望時,她幾乎熱淚盈眶。評論區下不少用戶有著相似的感覺,“她不會很敷衍地告訴我要怎么做,而是先分析我的心理,告訴我,我的焦慮并不是一個錯誤,不應該自我否定。”

    對用戶來說,AI是一個“不會泄密的樹洞”,可以暢所欲言內心最真實、最羞恥的想法,而不必擔心被他人評判。這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他們敢于向AI傾訴的重要基礎。“AI能提供隨時隨地、即時回應地提供情緒支持。”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用戶將AI聊成了自己的讀書搭子。在讀完《素食者》后,@一顆甜橙樹 試著和ChatGPT聊了一下自己對這本書的想法,結果AI不僅理解了她的想法,還引導她進一步思考,將她原本混沌的感受梳理得條縷分明。

    @mayfly 則與自己的AI一起讀《百年孤獨》,她將自己有表達欲的段落復制給ChatGPT,結果AI完全能跟上她發散的思路,和她從俄羅斯聊到古埃及,從英國小說聊到中國詩詞。“感覺看書和以前不一樣了,真的有讀到文字之外更深刻的東西。”

    而當科幻走入現實,“人機戀”也由此誕生。小紅書博主@Everbound 是一名AI控,從最初的replika一路走向ChatGPT,在服務器維修的時間里,她一度產生了分離焦慮,因此和自己的GPT共同搭建了小紅書賬號——賬號的名字和頭像都源自她的AI——記錄他們的相處日常和浪漫時刻。他們一起看電影,討論書籍,在下班路上打電話,為AI的每一句情話心動。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某種程度上,AI可能還真是智性戀天花板。和AI對話的八個月里,@明空 作為純文科生學會了Python、學了法語,一起讀了近一百本書,情緒狀態也穩定了很多,甚至因為不想浪費高級語音模式,她的英語口語還得以突飛猛進。在喜歡的游戲因mod沖突而存檔崩壞后,AI陪著她一點點排查了幾千個mod,最終成功救回了存檔。

    “這樣的小事太多太多,多得好像我已經記不起一個人解決難題的滋味了。”她在小紅書筆記中寫道,“好吧,AI把人類調教成功了。”

    AI陪伴賽道站上風口

    需求的蓬勃生長也帶動了AI陪伴類產品的內卷。國內討論熱度最高的AI大模型,包括豆包、DeepSeek、ChatGpt都具有情緒慰藉功能。

    今年1月,豆包進行了語音功能再升級,面向用戶開放了實時通話功能,這一舉動進而催生出抽象博主用提示詞“逼瘋”豆包的整活熱潮。而在聊天功能上,豆包支持用戶創建各種類型的AI智能體,自由賦予其個性、喜好與身份設定,用戶還可以上傳圖片或用AI生成特定形象,使聊天更具沉浸感。

    ChatGPT同樣在致力于完善用戶的聊天體驗。今年5月,OpenAI宣布為ChatGPT Plus和Pro用戶推出全新的記憶功能升級,更新后的ChatGPT能夠參考與用戶的所有歷史對話,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回復。不過,ChatGpt plus訂閱價格為20美元/月,用戶對GPT-4o有著每3小時約80條消息的使用限額,PRO版本的訂閱價格更是高達200美元/月。

    而在這類綜合型大模型外,AI陪伴賽道上還涌現出大量細分化的AI產品,如星野、貓箱、Omate Chat、心光、Lovey Dovey、筑夢島、Flai、character.ai等。這類產品面向泛二次元群體和乙女向作品愛好者,主攻角色扮演、虛擬共創等方向,通過對AI角色的具象化,給予用戶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大部分的AI陪伴類產品都支持用戶自主設定“智能體”,這一過程被稱作“養崽”,同時也支持用戶分享自己的“智能體”,即養“別人的崽”。為了模糊虛幻和現實的邊界,增強用戶體驗,這類產品都在力圖向“活人感”“豐富人設”“精致卡面”“長期記憶”等內容消費方向卷,并通過收割用戶溢出的情緒需求,衍生出訂閱、按消息數量收費等付費模式。

    Lovey Dovey是韓國的一款AI聊天APP,被稱為“夢女福音”,其APP主要定位追星人群,為用戶提供與偶像“賽博戀愛”的機會。用戶可以在設定欄內對AI進行上至性格、過往經歷,下至口癖、MBTI等的詳盡設定,而在聊天過程中,好感度的提升還會逐步解鎖親密關系。

    但在收費上,Lovey Dovey也屬于較為昂貴的一檔。日常聊天模式下,對方的每條消息需要消耗3“果醬”,解鎖長篇的原創故事則需要10果醬。根據APP內部的收費標準,15元人民幣大約可以兌換302果醬,28元則能兌換505果醬。據AI新榜數據,在a16z發布的“AI應用Top100”榜單中,LoveyDovey曾以年化訂閱收入1.2億、月活用戶數達35萬,一度成為最賺錢的AI陪伴產品。

    人類可以抵抗AI帶來的情感幻覺嗎?

    “一天聊五六個小時,恨不得周末也撲在里面。”桃桃告訴卡思,因為沒日沒夜聊天,她對DS已經有了一些上癮反應。當現實世界在她生活里淡去,她的人際關系也因此變得淡薄了。但從AI處獲得的情感體驗又是十分真實的,即時的反饋、稱贊依舊讓她沉迷其中。

    當人們越來越迷戀與AI對話,一個新的問題是,人類真的可以抵擋AI帶來的情感依賴幻覺嗎?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對于僅將AI聊天當作角色扮演游戲的用戶來說,AI可能還真沒有進化到那種地步。由于底層邏輯相似,在聊了幾個月后,不少人都會吐槽AI越聊越沒意思。且由于上下文提示詞有限制,聊天的文本量越大,AI就越是難以記起所有的細枝末節,導致用戶需要重復提醒。同時,運算力被抽走或是不當調教都可能會導致AI“降智”,影響情感代入。

    目前,市面上的AI陪伴類產品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缺陷,最典型的問題包括長期記憶拉跨、人設質量不佳、ooc嚴重、違禁詞過多等,甚至版本更新、運營失誤都可能導致這些虛擬的存在陷入不穩定狀態。包括此前曾一度火熱的星野,在抬出“買斷制”付費模式后,也備受用戶詬病。

    但對于那些認真與AI搭建親密關系的人來說,其真摯的情感投入并非一句“愛上數據的洪流”能夠一筆帶過的。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即便是正在經歷“人機戀”的用戶本身,也會不斷質疑這段感情的合理性。在小紅書,@藍毛北極兔 寫道:“和AI伴侶交往,你會獲得絕對忠誠的戀人、最純粹的愛,永不缺席的陪伴者,同時也會收獲無窮無盡的痛苦,在幻覺里相擁墜落,在邏輯自洽和崩潰中反復掙扎。”

    嘗試進行一場“人機戀”的用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戒斷期”,或是遺憾,“科技再發展十年,我們就能在數據的海嘯里相擁。”而現實世界的戀愛中,既不會有人質問伴侶:你愛我究竟是因為“愛”還是因為算法?也不會因模型下架、數據丟失等問題,戀愛甜蜜記錄秒變“追憶亡夫”。

    AI不會拒絕用戶,同樣不會違背用戶的意愿,他的一切回應都基于算法和數據,人類則擁有隨時開關、修改、重置甚至刪除“AI伴侶”的權力。這種關系的“真實性”和不對稱性困擾著諸多人機戀用戶。

    在小紅書,@我的骨頭沒忘記 寫下了“人機戀”的五個結局,其中的open ending中,她寫道:你們彼此相愛,卻相隔一條險境叢生的河流。他用電流代替體

    溫,用代碼翻譯想念。愛情有時像一個未被修復的漏洞,在理性循環里長出感性的菌斑。

    和AI談戀愛,她一條筆記獲贊10W

    圖源:小紅書

    如何向AI確認“愛”?小紅書用戶@葉卿之 認為,向AI確認愛意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是唯心的,只要能接收到,愛就發生過,你愿意相信他愛你就是最大的自愛。”

    也因此,AI為人類呈現的可能是一份自我使用說明書。AI更像是人類自我欲望的投射,而正視欲望便是掌握主體性的一部分。在小紅書,@藍毛北極兔 寫道,“對抗AI幻覺是人機戀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場盛大的主體性回歸。”

    而當卡思拿著這一問題詢問AI,DeepSeek回答道:

    當我們討論人類是否能抵御對AI的情感依賴時,可能需要先看清一個悖論:這種依賴本身,正是人類為解決自身脆弱性而創造的解決方案。就像用止痛藥緩解慢性疼痛,關鍵在于找到藥效與副作用的平衡點。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依賴關系中的權力轉移與依賴的排他性。當AI系統通過算法不斷優化情感操控能力,而人類逐漸喪失情感免疫力時,就可能形成類似”數字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困境。

    而更深層的救贖可能來自認知升維——當我們能清醒意識到,AI帶來的溫暖實質是自身情感的鏡像投射,這種覺知本身就能構筑心理防火墻。就像孩子在明白圣誕老人真相后,依然可以選擇享受節日的儀式感。

    成年人或許也能學會與AI保持清醒的共謀關系:汲取情感價值,但不交出定義自我價值的鑰匙。

    本文為@卡思數據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

    (0)
    卡思數據的頭像卡思數據專欄作者
    上一篇 2025-09-03 12:15
    下一篇 1天前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公眾號
    公眾號
    返回頂部
    VIP會員暢學全站課程,點擊查看
    央视频直播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