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經濟、功能剛需、情緒價值、長尾細分——每一種選品邏輯背后,都是對用戶心理的精準拿捏。本文將從內容營銷實戰出發,拆解小紅書爆款的底層選品思維,幫你找到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緒通道,把“好產品”變成“熱產品”。
小紅書的用戶群體以 15-34歲女性為主,她們大多生活在一二線城市,追求品質生活與社交價值。
這一群體的消費決策呈現鮮明特征:顏值驅動、功能剛需、情感共鳴。
所以選品需圍繞“視覺吸引力+痛點解決能力+情緒價值”展開,三者缺一不可。
根據這幾點,我總結了四類產品,幫助大家在自己的產品線中快速選品并做好定位,給內容一個大致方向!
01 顏值經濟類
這是我一直強調的。其實在小紅書,不論你是什么品類,都要盡可能往顏值經濟方向引導,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產品溢價,在內容調性的匹配上也更有幫助。
也就是我常說的,更有“小紅書味”。
而這類產品的核心在于用視覺優先觸發用戶的沖動消費和心理親近感,并且將商品轉化為“社交貨幣”。
比如說在之前,吹風機都是極簡的黑白灰風格,整體設計也偏工業,而小紅書上爆火的徠芬吹風機,則是在功能的基礎上疊加了顏值設計,“多巴胺配色”直接從眼球上吸引年輕用戶。
但需警惕過度依賴視覺導致的同質化——差異化符號的挖掘至關重要。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添加色系。
比如可以將傳統中國色中國元素融入設計,或者進行外觀造型的變化,形成ip化,這樣才能把我們的顏值基因傳下去,作為屬于我們自己的記憶錨點。
再比如現在很火的各種聯名,除了顏值方面進行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交屬性,滿足他們的社交展示需求。
讓他們不僅為了產品買,也愿意為了能“曬一下”而買。
02 功能剛需類
解決真實場景痛點類的產品永遠是各個平臺的大爆品。
當然,這里說的剛需不一定是真剛需,即可以是實際的痛點,比如能夠修復燙染發質的護發素,也可以是一些創造出來的“剛需”。
比如我們之前做的一款磁吸手機支架,作為手機支架無論從功能或價格來說,它其實都有很多替代品。
所以我們從人群和使用場景上限定了博主vlog神器,打造一個隨時解放雙手,到處都能360°無死角轉動的vlog拍攝剛需。
新品牌新產品上市一個月就在小紅書站內收獲了19w+GMV的成績。
此類產品的核心在于場景化痛點還原,痛點不能是單獨的痛點,而是在某個場景下的痛點,比如保濕修復霜,可以放在冬季皮膚干癢這個場景下。
同時,如果是客單價偏高的產品,降低決策門檻十分重要!
比如提供“過敏包退”“免費試用”等承諾,減少用戶試錯顧慮,能極大提高我們的轉化率!
03 情緒價值類
數據表明,帶有“悅己”“儀式感”標簽的商品復購率比普通商品高40%。
這也是小紅書用戶非常受用的風潮之一,主要依靠販賣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
但這類產品在選品邏輯上更為隱形,需要挖掘一些更感性的東西,而這個感性的表現往往不在產品本身上,而在于用戶創造出的意向和向往。
比如手工蠟燭,可以開啟“寫給三年后的自己”的書信活動,商品就能轉化為具有時間和情感價值的寄托,再綁定一個身份標簽,比如“異地情侶”等,還能順便引導曬單。
04 長尾細分類
還有一類是我覺得值得關注的,就是長尾細分類。尤其是小眾市場的機會點。
比如幾年前的露營,最近的漢服、寵物智能設備等等。
這類選品可以構建出需求金字塔——從基礎功能滿足,到專業功能&需求升級,再到情感價值的延伸,通過分層滿足去建立我們的競爭壁壘。
其實,選品的本質是“與用戶共情”。用戶購買的不僅是商品,更是商品背后理想自我鏡像。而在營銷中的各個環節,我們都需要加入這種思維,才能真正避免“就產品講產品”。
本文為@啵啵開小灶原創,運營喵專欄作者